易學的發展結構與內容  

   易學是通過對《易經》與《易傳》所作的解釋而形成、發展起來的。自古以來對《易經》的研究、就呈現多層次、多角度、多學科的態勢。各種學術,或援以入易,或引易為援。如:儒家易、道家易、醫學易、氣學易、心學易、漢學派易、宋學派易、義理派、象數派、占卜宗、老莊宗、儒理宗、星相宗、堪輿宗...等,各流派通過對經傳的解說,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概念、範疇和命題,從而構成了一套理論體係。歷史上對《易經》的專門研究,隨着社會的發展,文化思想的演變,經歷了四大歷史階段,並形成了象數學派和義理派兩大流派,即:


着重從陰陽奇偶之數和卦爻象以及八卦所象徵的物象,解說《周易》經傳文義的稱為象數之學,致力於研究象數學的人組成象數學派。

主要從卦名的意義和卦的性質解釋《周易》經傳文,注重闡發卦爻象和卦爻辭義理的,則屬於義理之學,從事義理之學的人組成義理學派。

象數之學是漢代易學的主流;魏晉隋唐時,義理學派佔了上風。宋明時代則形成了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并行的局面。與宋明道學相適應,象數之學又分為數學派和象學派;義理之學又分為理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等不同的流派。到了清代,又走上了復興漢代易學的道路。

<1>漢代象數學派

漢代易學的發展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人稱為漢易,漢易的主流是象數之學。西漢的孟喜、京房是象數學派的創始人,而東漢的虞翻則將漢代象數之學發展到了高峰。

孟喜以卦氣說來解釋《易經》,所謂卦氣,就是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三百六十五日,並以此解釋節氣的變化。例如以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坤,代表十二個月和節氣的十二消息卦。

京房改造和發展了孟喜的卦氣說,並提出了「八宮卦」說和納甲說,用以解釋氣候的反常現象,大講陰陽災變,以此推斷人事的吉凶,構成京房易學的一大特徵,也是漢易的特徵之一。

虞翻將卦氣說引向了卦變說。卦變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乾坤父母卦變為六子卦,一是十二消息卦變為雜卦。其卦變說無非是企圖從某一卦引出另一卦,甚至更多的卦,然後再與互體說相結合,從不同的角度取象,以便更加隨意地解釋《易經》的卦爻辭,從而將漢易象數之學引向了極其繁雜的解易道路,因此,漢易象數之學被王弼派義理之學所取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2>晉唐義理學派        

魏晉至隋唐時期,是易學史上的一大轉變時期,兩漢易學轉向了以老莊玄學解易的道路,義理學派的易學成了易學發展的主流。魏代王弼是義理之學的創立者,晉人韓康伯進一步加以發揮,將易學引向了更加思辨的道路。唐初孔穎達作《周易正義》,以王韓《易》注為本,從而使王弼派的義理之學被官方定為正統易學。

王弼註解《易經》,以《易傳》的觀點解釋經文,注重義理的闡發,文字力求簡明,不講卦氣、卦變、納甲和陰陽災變,一掃漢易中象數學派的煩瑣的解易學風,給人一種清晰明快,而又意義深遠之感。

韓康伯進一步從義理的高度概括和闡發了王弼的易學觀,認為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辭具備天下之理,《易經》乃明理之書。因此,通過《易經》就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變易之道,人們應該在事象的背後探求隱藏的義理。

唐代的孔穎達着《周易正義》、李鼎祚集漢易系統和玄學派的註解成《周易集解》對王弼派易學進行了一番修正和改造,且對兩漢以來易學作了一次大總結,而融合了象數和義理兩派易學的傾向。代表了唐代易學發展的新方向。

<3>宋代的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

宋易的發展時期,上起五代,下及元明。北宋象數之學的倡導者始於宋初的陳摶,而義理學派的倡導者大概出於宋初的胡瑗,由程頤集其成,朱熹進而吸收各家的易學觀點,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易學體系。

陳摶提出許多圖式解說《易經》原理,成為圖書之學的創始人。後來傳至劉牧和李之才,劉牧推崇河圖洛書,李之才宣揚卦變說。以後,周敦頤着重講象,提出太極圖說,論述宇宙形成的過程,為儒家成聖人的理論提供依據;邵雍則着重講數,提出先天學,創立了易學中的數學派。朱震對取象說提出了一套理論,而成了象學派的代表。明代的來知德和方孔炤、方以智父子把各種圖象看作某種模式,用來解釋世界,而形成了易圖學派。

程頤着《伊川易傳》,創立了理學派的易學體系;同時的張載則吸收孔穎達氣論學說,創立了氣學派的易學體系。同邵雍的數學派,成為三足鼎立之勢。理學大師朱熹以程氏易學為骨幹,吸取各家的易學觀點,提出「易本卜筮之書」,企圖說明《易經》的本來面貌,強調要區分《易經》、《易傳》和易學。視《易經》卦爻象和卦爻辭為表現事物之理的抽象公式,可以代入一切有關事物。

心學派的楊簡提出「天人一本」、「三才一體」的命題,明代的王畿繼承以人心解易的傳統,進一步發展了王守仁的「良知即易」說。氣學派的張載以陰陽二氣生生不已的變化過程和法則,解釋卦爻象的變化和卦爻辭的義理。而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站在氣學派的立場,對宋明易學及其哲學作了總結,主張占筮與學習《易經》之義理不可偏廢,把古代易學的發展推向了高峰,標誌着宋易和宋明道學的終結。

<4>清代的復興漢學

清代是漢易復興的時期。清人解易的着作十分豐富,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朝代。其內容和傾向也很複雜,但就其易學發展的主要傾向說,是從宋易走上了復興漢易的道路。

黃宗羲、黃宗炎、毛奇齡、胡渭等人系統地揭露了圖書易學和先天易學同道教易學的聯繫,指出宋易中的象數之學並非《易經》經傳的本來面貌。

惠棟是漢易的倡導者,着眼於卦象的形成和變化,澹化乃至取消其哲學價值。張惠言受惠棟影響很深,專攻漢代虞翻易學,標誌着清代漢學家對漢易的研究,走上了專門化的道路。焦循不同於惠棟一派唯漢易從的學風,主會通百家之說,不墨守一家之言,企圖在漢人象數之學的基礎上,另立一解易新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