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易學大師:台灣人的根源自河南
- 作者: 中國風水學院
- 發佈於 6/11/2008
中新河南網鞏義9月24日電題 (記者 史寶銀) “台灣人的根,源自中原、中州——河南,東西兩岸間僅一衣帶水之隔,從地理、歷史、文化、血緣等方面來看,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此間出席第七節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的台灣中華易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張履端如是說道。
張履端在大會發言時甫一落座,記者旁邊的同行們即小聲議論起老先生的口音來,大家均覺得老先生的話語再熟悉不過、再親切不過了,怎麼聽也像一個地道的河南人啊。果不其然,幾句寒暄后,老先生即自報家門生在河洛地區,故鄉為登封市,幼年的時候就讀於少林中學,是第一屆畢業生。“我記得當時的鞏縣(今鞏義)、偃師有很多的同學,在座的各位有沒有我當年的舊識,有的話,請指教,我叫張履端。”說道這一切,老先生忍不住當眾尋起親來。
言規正傳后,老先生表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內憂外患,戰亂頻仍等原因引起了多次人口的遷徙行動。是時,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又自廣東、福建渡海來台或其他區域。先民們來到台灣后,篳路藍縷,胼手胝足,墾殖開發,崇德報恩。來台的先民,人稱“河洛”人,“閩南語”人稱“河洛話”,“河洛”者即“黃河”、“洛河”也,就是今日河南境內的中原。先民來台時,已把中原文化帶來台灣。台灣供奉的神明亦都是隨着先民的遷徙而至廣東、福建、台灣的。他們是有功於人民的先賢的化身,也是今天台灣中華文化的歷史脈絡淵源。
“台灣的清水祖師公,陳昭應,河南開封府人;被人尊崇為“開漳聖王”的陳元光,河南省光州(今河南省固始縣)人;保義尊王、保義大夫則是張巡與同時死守睢陽的許遠,傳說許曾率領河南光州、固始兩縣張、高、林三姓移往泉州安溪,而成為這三姓的守護神......”說起河南與台灣的關係,老先生一口氣說出了諸多被台灣民眾尊崇的中原先賢。
他說,台灣地區,長期以來受外來教育文化的影響,民智較早開放。當年中原人流落到江南沿海地區,語言不通,初以比手划腳代替言語溝通,時間久了,耳濡目染,中原語言為主與當地土著話語會整出來的語言,漸次形成今天所謂的“河洛話”,此應屬可信。“客家話”亦如此。
他認為,海峽兩岸開放交流,文化為起點,亦以文化為主導,更說明兩岸有同一的文化背景,也都認同此一文化背景的價值與重要性。文化是國家民族的命脈,沒有文化就沒有歷史,沒有歷史何來生命。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有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就是因為它有源遠流長的文化。
“人說‘亡人之國,先亡人之史’,而‘亡人之史,應先要亡人之文化’。因而,我們要中華民族的強盛壯大,就必須愛護我們的文化,珍惜我們的歷史,更進而發揚我們的文化,光大我們的成就。”張履端最後的話語鏗鏘有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