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南网巩义9月24日电题 (记者 史宝银) “台湾人的根,源自中原、中州——河南,东西两岸间仅一衣带水之隔,从地理、历史、文化、血缘等方面来看,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此间出席第七节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的台湾中华易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履端如是说道。

  张履端在大会发言时甫一落座,记者旁边的同行们即小声议论起老先生的口音来,大家均觉得老先生的话语再熟悉不过、再亲切不过了,怎么听也像一个地道的河南人啊。果不其然,几句寒暄后,老先生即自报家门生在河洛地区,故乡为登封市,幼年的时候就读于少林中学,是第一届毕业生。“我记得当时的巩县(今巩义)、偃师有很多的同学,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我当年的旧识,有的话,请指教,我叫张履端。”说道这一切,老先生忍不住当众寻起亲来。

  言规正传后,老先生表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等原因引起了多次人口的迁徙行动。是时,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又自广东、福建渡海来台或其他区域。先民们来到台湾后,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垦殖开发,崇德报恩。来台的先民,人称“河洛”人,“闽南语”人称“河洛话”,“河洛”者即“黄河”、“洛河”也,就是今日河南境内的中原。先民来台时,已把中原文化带来台湾。台湾供奉的神明亦都是随着先民的迁徙而至广东、福建、台湾的。他们是有功于人民的先贤的化身,也是今天台湾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渊源。

  “台湾的清水祖师公,陈昭应,河南开封府人;被人尊崇为“开漳圣王”的陈元光,河南省光州(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保义尊王、保义大夫则是张巡与同时死守睢阳的许远,传说许曾率领河南光州、固始两县张、高、林三姓移往泉州安溪,而成为这三姓的守护神......”说起河南与台湾的关系,老先生一口气说出了诸多被台湾民众尊崇的中原先贤。

  他说,台湾地区,长期以来受外来教育文化的影响,民智较早开放。当年中原人流落到江南沿海地区,语言不通,初以比手划脚代替言语沟通,时间久了,耳濡目染,中原语言为主与当地土著话语会整出来的语言,渐次形成今天所谓的“河洛话”,此应属可信。“客家话”亦如此。

  他认为,海峡两岸开放交流,文化为起点,亦以文化为主导,更说明两岸有同一的文化背景,也都认同此一文化背景的价值与重要性。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命脉,没有文化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何来生命。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就是因为它有源远流长的文化。

  “人说‘亡人之国,先亡人之史’,而‘亡人之史,应先要亡人之文化’。因而,我们要中华民族的强盛壮大,就必须爱护我们的文化,珍惜我们的历史,更进而发扬我们的文化,光大我们的成就。”张履端最后的话语铿锵有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