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山東訊(記者 張清俐)1月22日,記者從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獲悉,由該機構教授劉保貞承擔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易學文獻的搜集整理與數據庫建設研究”課題組已開始着手建設易學數據庫。

  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加大了對資料庫建設的支持力度,大力推進學科信息化基礎建設。國家社科基金已資助建設了如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動態數據庫、楚簡字形、辭例數據庫、中古漢語語料數據庫、甲骨文原形字符屬性數據庫、中國古代社會精英人物數據庫、中國節日文化數據庫、中國人物傳記資料數據庫、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數據庫、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資料數據庫、中國民族語言語法標註文本數據庫等部分數據庫。

  就易學資料而言,現在雖有部分綜合性的資料庫可資利用,但都不夠全面。劉保貞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全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僅收錄了大陸出版發行的期刊,港台的易學資料無法得到。港台雖有類似的期刊全文數據庫,但他們因版權問題,收錄的更不全面,而且,大陸的圖書館幾乎都未購置港台的數據庫。易學古籍方面,雖有“四庫全書”、“基本古籍庫”等數據庫收錄了部分易學古籍,但僅是九牛一毛。而且,這些數據庫在易學資料的分類方面都很粗疏,遠遠不能滿足易學研究者的專業需要。

  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易學文獻的搜集整理與數據庫建設研究”課題的支持下,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專職易學研究者組成隊伍,搜集各類易學資料,着手建立易學數據庫。

  劉保貞告訴記者,易學文獻從載體形態上來看,可以分為甲骨金石文獻、簡帛文獻、紙本文獻、機讀文獻等類型。甲骨金石文獻主要是指有關八卦產生(如數字卦)的考古資料以及歷代石經中的《周易》資料;簡帛文獻是指近代以來出土的簡帛《周易》資料和與《周易》有關的術數資料;紙本文獻內容最豐富,既包括以著作形式存在的古今抄本、刻本、鉛印本等,也包括以單篇論文形式存在的近現代報刊論文;機讀文獻是指藉助機器識讀的現代新科技資料,如縮微膠片、磁盤、磁帶、光盤以及網絡資料等。鑒於以上情況,課題組擬建立包括“易學著作書目及全文數據庫”、“易學論文篇目及全文數據庫”、“易學學術交流會議數據庫”、“易學影像數據庫”、“易學研究學者數據庫”等全面系統易學數據庫。

  “全面搜集資料並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把這些資料組織發佈出來是數據庫建設的兩個核心點。”劉保貞介紹說,中國傳統的古典文獻學和西方傳來的現代圖書館學和情報學雖然對古今文獻資料的採集分別做過理論探討,提出過一些解決一般問題的辦法,但都未能提出一套融合古典文獻學和現代圖書館學與情報學的理論,並用之於解決易學文獻搜集實踐的具體辦法,本課題力爭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同時劉保貞表示,該課題的研究需要克服專業技術支持和人才缺乏兩大難題。“如何運用最新科技建設方便快捷的數據庫是我們要解決的重點,以及探索符合多國法律規定的數據庫發佈規範。而且易學資料中既有一般古籍整理所碰到的大量的繁簡字、異體字、古今字、通假字等問題,更有易學中的特殊符號卦爻福問題。現有電腦技術還不能很好地解決生僻字、卦爻符的通用和檢索問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清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