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易經研究(陳炎)
- 作者: 中國風水學院
- 發佈於 17/08/2013
近日,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陳炎做客西北大學“侯外廬學術講座”時,進行了易經作為中國哲學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的闡釋。
易經是中國哲學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
中國哲學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在哪裡?陳炎認為,作為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文化典籍,《易經》既是中國哲學的歷史起點,又是中國哲學的邏輯起點。另外,易經中的“辭”是用來解釋“象”的,而每一個卦象又是由“爻”組成的,因而對“- -”、“”二爻的理解便被視為易學領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而在眾多解說中,陳炎認為錢玄同、周予同、郭沫若等人所持有的二爻分別象徵男女生 殖 器的觀點最有說服力。
陳炎進一步解釋說,在上古時代,種的蕃衍作為人類自身的生產,在社會生活中佔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男女交 媾與蕃衍子孫之關係的發現,曾經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了非常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生產方式上,它是人類由狩獵向畜牧業發展的一個關鍵的因素;在社會關係上,它是人類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發展的一個必要的前提。而生產方式和社會關係的發展又不可能不影響到人的意識形態,受此啟發的先民們不僅認為人與動物都是雄雌交媾的產物,而且“有理由認為”整個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兩種相反相成的原始生 殖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才“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劉進田認為,將中國哲學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追溯到易經,合乎中國哲學的實際和哲學自身的特點。“哲學從什麼時間開端取決於哲學性質的觀念何時出現,一和多及其關係觀念的形成意味着哲學的產生。”劉進田說,“作為群經之首的易經實際是已經具有了一與多及其關係的觀念。陽爻"",可以說就是一,而陰爻"- -"則是多。這意味着易經古經已經達到哲學的抽象思維水平。事實上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源頭都是易經,這是大多數人都承認的事實。”
在陳炎看來,無論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其早期的思想都是從生產實踐中得來的。但西方人的哲學萌生於生產資料的生產(如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都是作為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而存在的),因而具有明顯的科學性與外傾性;而中國人的哲學則萌生於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因而具有明顯的人文性和內傾性。另外,陳炎認為,由“水”、“火”等生產資料或生產工具而構成的西方哲學原型具有先天的一元論傾向,這種傾向強化了西方人的形而上學興趣,並導致了宗教的信仰動機;而以“陰陽”構成的中國哲學原型,則具有一種先天的二元論傾向,不承認任何惟一的、獨斷的宇宙本體,這就弱化了國人的形而上學興趣,並導致了對宗教的排斥力。還有,“從哲學史角度看,外傾的、一元的、西方式的哲學原型容易導致對立的哲學派別和體系;而內傾的、二元的、中國式的哲學原型則容易產生相互補充的哲學派別和體系,典型體現就是儒道互補。”陳炎對記者說。
“從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看,儒道兩家的邏輯分化應植根於父系社會與母系社會的歷史性對立,這一對立集中體現在禮樂問題上。”陳炎指出,“儒家作為男權文化的捍衛者,是對父系社會後期產生的私有財產和等級制度的維護,因而才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處於主流意識形態;道家則從母權社會的原始立場出發,美化"小國寡民"的母系社會、批判尊卑有等的父權社會,因而它雖然是一種弱者的哲學,但卻具有反抗異化的永恆意義。”
陳炎強調:“易經體現了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而儒道兩家既保留了辯證關係,又各強調了一個側面,這便是"儒道互補"的哲學秘密。”陝西師範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教授金延認為,討論易經所體現的辯證法,必須考慮辯證法的本質。他認為,辯證法的真正含義在於“要求人們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不能把現存的一切看成一成不變的。而應當用懷疑、發展、進步、前進的眼光看問題。”尤其要避免用機械的、形而上學的方式來解讀辯證法,進而以此構築解釋系統。
劉進田特別指出,易經辯證法也有其局限性,譬如,辯證法在什麼範圍存在和運用,易經和中國哲學未予以明確回答。西方哲學把辯證法主要限定在概念、思想領域,這不容易出現問題。再譬如易經辯證法事物間的相通、融通,而不重視事物間的界限、劃界,這容易形成模糊、混沌,使人的思維難以形成確定性和精確性。“中國人思維的模糊性與此相關。”劉進田說。
拒絕外來先進思想並非中國哲學的傳統
“如何理解哲學的功能,是從哲學角度研究易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邏輯前提。”金延提到,在西方哲學的視野中,哲學不該對現實社會做出過於具體的考慮和設計,因為這屬於科學的領域。哲學應該從更廣闊深邃的視角,研究科學對於現實問題的回答是否合理、是否有價值、是否正確,研究更新這種回答的可能性與路徑。金延回顧自己的治學歷程,稱過去曾經讀過一點有關易經的研究文獻,當時的印象是,作者們大多是把易經看作是能夠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的方法,看作是可以預測未來的工具。“按照我的學術背景,這樣的研究很難將其看作屬於哲學研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屬於科學研究範圍。至於其研究成果能否被看作是科學研究的成果,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和方法論研究中國哲學史一直是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主流,近年來一些學者強調中國文明和哲學的自主性,為此主張放棄中國哲學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因為在他們看來馬克思主義是西方文化,用其研究中國哲學會失去中國哲學的固有特質。劉進田認為此種看法值得商榷。“因為運用時間上較晚形成的思維水平較高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以前的思維成果本來就是易經研究史的原則和傳統。”劉進田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文化和哲學史上的先進哲學形態,因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易經與易經研究史上以傳解經,牽經合傳的解釋原則是契合的,並不違背中國哲學自身的特徵。”劉進田認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易經有助於提升易經研究的思想水平,使易經哲學思想能夠發生創造性轉化。“譬如,易經講"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這種生生思想就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命的生產"思想的創造性解釋而產生新的具有時代高度的意義。”,劉進田說,“拒絕外來先進思想恰好不是中國哲學的傳統。”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在線 作者:陸航 張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