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學者對易經研究有新論述曲直大家看
- 作者: 中國風水學院
- 發佈於 5/07/2013
甘肅學者對易經研究有新論述曲直大家看
其已形成書稿
甘肅省社科聯已退休副主席、副研究員王鳳顯,繼出版過《馬 克思主義十大原理新觀》、《老子本義旨歸》等專著后,最近完成了《周易今注》書稿。
該書稿對易經提出了全新的看法,主要觀點如下:
一、易經因其用象數演繹陰陽,故能占筮。但易經的核心內容卻不是占筮,只是在文體上採取了當時最流行的卦辭形式。所以,不能把易經當作迷信,正如不能把神話小說當成迷信一樣。
二、易經充滿了義理,但易經之義理卻不同於仁義禮智之類,而是古代中國特有的東方哲學原理,包括太極宇宙觀、易學象思維以及陰陽和諧的社會理想等。
三、易經來源於河圖和洛書。河圖表示天地生成之前宇宙的原始狀態,是真正的先天八卦。洛書是表明時空方位的八卦。
四、《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規則,三千多年來,一直是懸案。該書稿認為在形式上它是河圖八卦次序的反覆應用,亦錯亦綜。
五、《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在內容上同宇宙演化史相一致,是宇宙產生演化過程的再現。
六、易經揭示世界的普遍矛盾是陰陽的對立統一及其彼此消長轉化。宇宙中存在着陽事陽物,還大量存在着陰事陰物。
七、人們把握陽事陽物,是通過感性活動而到達理性認識。但要把握陰事陰物,則必須運用易學象思維即人腦所具有的第三種認識能力。
八、易經回答了世界科學的四大難題:物種起源於太一,宇宙起源於太一大爆炸(屯卦),生命源於土(蠱卦),人類起源於靈長類“爲猴”。
九、易經回答了世界哲學的兩大難題:宇宙的本原是無形、無極限的物質大道,要知曉過去未來事,不能只靠邏輯推理,而要靠易學象思維。
十、《周易》經文是中國哲學誕生的標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一源頭。研究和發掘易經,對振興我國當前經濟、科學、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有着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上述看法,詳見中央政策研究室《學習與研究》雜誌2006年第10期《談談周易哲學》一文。
鏈接1:《老子本義旨歸》出版
光明日報2001-08-13
記者陳宗立
本報訊由甘肅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王鳳顯校釋《道德經》的專著--《老子本義旨歸》,最近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老子本義旨歸》根據最新考古發現,經反覆校正綜合,重點闡釋老子《道德經》的三大科學發現。該書將老子學說定性為"東方獨特哲學",從而一掃歷史上所謂玄學、神學的誤導,恢復其科學的真面貌。
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對多種"道德經"古本進行了大量的校正,在參考長沙馬王堆漢墓老子帛書甲乙本等古本的同時,尤其是查閱了郭店楚墓竹簡、敦煌莫高窟英法劫書的有關經卷,並發現了河南鹿邑縣即老子家鄉的古代版本以及清末山東江希張的解本。這后四種版本在現存其他注本中很少被引用。其中楚墓竹簡老子文是最新發掘的最古的戰國中期文物。所以,這本書所考訂的原文多不同於其他注釋本。
該著把《道德經》定性為"東方獨特哲學",是有意區別於西方哲學和以往眾多注家之說的。王鳳顯認為,《道德經》中提出宇宙是兩個物質世界所構成的,一個是有形的,稱之為"可道";另一個是無形的,稱之為"恆道"。這是個新發現。
鏈接2:論叢:簡談老子書的本義及主旨
王鳳顯 甘肅日報
修德以達天
人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兩個最大難題,就是有關宇宙的本原及人類的命運問題。
普天下的科學家、思想家,自古至今,苦苦為之追求又總是難以回答清楚。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老聃的"五千文"運用中國古代哲學所獨有的東方思維方式,對於這兩大難題竟然做出了至少在當時看來是誰也不能做出的終極答案。至今讀起來,仍然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本人20多年來,將通行本老子對照帛書、竹簡,結合當代科技前沿成果,進行反覆研究校對,深感版本愈古則愈近老子的本義和主旨。
老子發現,宇宙分為有形與無形兩個物質世界。"大道"無形,不生不滅,故又稱之為"恆道"。有形的萬物,有生有滅,可見可摸,且生之於道,滅而復歸於道,故又稱其為"可道"。道子既是最小的粒子,又普遍存在,乃為宇宙的本原物質。
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二、三至萬物的公式。此乃天下獨一無二的宇宙結構模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這裡的一,史稱太極,依老子言,"視之不見,名曰微",萬物起源於一,一即微子。這裡的二,史稱陰陽兩翼,以今觀之,應是輕子與夸克兩者,所有的基本粒子皆生於此兩者。至於三的含義,猜測頗多,從生成萬物的所有化學元素之構成看,只能是指質子、中子和電子。由此三者生成的原子,核外帶陰電,核內帶陽電,陰陽電荷平衡而呈中性。
因此,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這個論斷是多麼的科學準確而又形象啊!老子何以能與現代科技相媲美!又何以超越群英而獨立於天下?
老子發現,人有三種認識能力,除通常的感性活動和理性認識之外,還有更高級的第三種思維,他稱之為"不智"。"知不知(不智),尚矣;不知不知(不智),病矣。""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這是長沙帛書老子甲本不同於後來所有老子版本最可貴的地方。"絕智棄辨,民利百倍";"絕偽棄慮,民復季子"。這是郭店老子竹簡最可貴的地方之一。
智辨與智思,是基於感性活動的理性抽象,只能認識有形事物的現象與本質。若要認識道生萬物以及萬物復歸於大道的實況,那就非要棄絕智思與智辨,運用第三思維不可了。為道有別於為學,就在於損智棄思。"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老子告訴人們,修德是實現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徑。為要認識和運用大道,就必須開發第三思維---不智,為要開發第三思維,就必須修德。"修之身,其德乃真,"進而修之家、修之鄉、修之天下。修德,先修下德,再修上德。下德,即仁義善行之謂,達到大公、無私、無欲、無為、無思、至柔這一最高境界后,繼而修上德。"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上德不德,上仁不仁,大智不智。具有上德,方能得道,從而溝通天地人而為王者。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宇內有此四大,人居其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有上德之王者,得大道遂以萬物為形器而用之。
老子學說不是神秘主義,也不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小國寡民",不是政權意義上的國家,當然就更不是主張封建割據,而是指學道的組織要小,小而寡則利於清靜。"無為而治",不是主張消極頹廢,而是主張簡政。"治人事天,莫若嗇。""返樸歸真",不是復古倒退,而是回歸自然,法天、法地、法自然,使人具有渾樸真誠的品格。老子真正的社會理想,是大同大順。無積私、無爭戰而達大同。人法地、法天、法道而達大順。大同,必消滅私有制,消除私有觀念。大順,必消除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對立狀態而達於和諧。(上述看法,見本人校釋出版的《老子本義旨歸》一書)(作者單位:省社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