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学者对易经研究有新论述曲直大家看


   甘肃学者对易经研究有新论述

  其已形成书稿

  甘肃省社科联已退休副主席、副研究员王凤显,继出版过《马 克思主义十大原理新观》、《老子本义旨归》等专著后,最近完成了《周易今注》书稿。

  该书稿对易经提出了全新的看法,主要观点如下:

  一、易经因其用象数演绎阴阳,故能占筮。但易经的核心内容却不是占筮,只是在文体上采取了当时最流行的卦辞形式。所以,不能把易经当作迷信,正如不能把神话小说当成迷信一样。

  二、易经充满了义理,但易经之义理却不同于仁义礼智之类,而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东方哲学原理,包括太极宇宙观、易学象思维以及阴阳和谐的社会理想等。

  三、易经来源于河图和洛书。河图表示天地生成之前宇宙的原始状态,是真正的先天八卦。洛书是表明时空方位的八卦。

  四、《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规则,三千多年来,一直是悬案。该书稿认为在形式上它是河图八卦次序的反复应用,亦错亦综。

  五、《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在内容上同宇宙演化史相一致,是宇宙产生演化过程的再现。

  六、易经揭示世界的普遍矛盾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及其彼此消长转化。宇宙中存在着阳事阳物,还大量存在着阴事阴物。

  七、人们把握阳事阳物,是通过感性活动而到达理性认识。但要把握阴事阴物,则必须运用易学象思维即人脑所具有的第三种认识能力。

  八、易经回答了世界科学的四大难题:物种起源于太一,宇宙起源于太一大爆炸(屯卦),生命源于土(蛊卦),人类起源于灵长类“为猴”。

  九、易经回答了世界哲学的两大难题:宇宙的本原是无形、无极限的物质大道,要知晓过去未来事,不能只靠逻辑推理,而要靠易学象思维。

  十、《周易》经文是中国哲学诞生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源头。研究和发掘易经,对振兴我国当前经济、科学、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上述看法,详见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杂志2006年第10期《谈谈周易哲学》一文。

 

  链接1:《老子本义旨归》出版
 

  光明日报2001-08-13

  记者陈宗立

  本报讯由甘肃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王凤显校释《道德经》的专著--《老子本义旨归》,最近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老子本义旨归》根据最新考古发现,经反复校正综合,重点阐释老子《道德经》的三大科学发现。该书将老子学说定性为"东方独特哲学",从而一扫历史上所谓玄学、神学的误导,恢复其科学的真面貌。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多种"道德经"古本进行了大量的校正,在参考长沙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乙本等古本的同时,尤其是查阅了郭店楚墓竹简、敦煌莫高窟英法劫书的有关经卷,并发现了河南鹿邑县即老子家乡的古代版本以及清末山东江希张的解本。这后四种版本在现存其他注本中很少被引用。其中楚墓竹简老子文是最新发掘的最古的战国中期文物。所以,这本书所考订的原文多不同于其他注释本。

  该著把《道德经》定性为"东方独特哲学",是有意区别于西方哲学和以往众多注家之说的。王凤显认为,《道德经》中提出宇宙是两个物质世界所构成的,一个是有形的,称之为"可道";另一个是无形的,称之为"恒道"。这是个新发现。

 

  链接2:论丛:简谈老子书的本义及主旨
 

  王凤显 甘肃日报

  修德以达天
 

  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两个最大难题,就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及人类的命运问题。

  普天下的科学家、思想家,自古至今,苦苦为之追求又总是难以回答清楚。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老聃的"五千文"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所独有的东方思维方式,对于这两大难题竟然做出了至少在当时看来是谁也不能做出的终极答案。至今读起来,仍然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本人20多年来,将通行本老子对照帛书、竹简,结合当代科技前沿成果,进行反复研究校对,深感版本愈古则愈近老子的本义和主旨。

  老子发现,宇宙分为有形与无形两个物质世界。"大道"无形,不生不灭,故又称之为"恒道"。有形的万物,有生有灭,可见可摸,且生之于道,灭而复归于道,故又称其为"可道"。道子既是最小的粒子,又普遍存在,乃为宇宙的本原物质。

  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二、三至万物的公式。此乃天下独一无二的宇宙结构模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这里的一,史称太极,依老子言,"视之不见,名曰微",万物起源于一,一即微子。这里的二,史称阴阳两翼,以今观之,应是轻子与夸克两者,所有的基本粒子皆生于此两者。至于三的含义,猜测颇多,从生成万物的所有化学元素之构成看,只能是指质子、中子和电子。由此三者生成的原子,核外带阴电,核内带阳电,阴阳电荷平衡而呈中性。

  因此,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个论断是多么的科学准确而又形象啊!老子何以能与现代科技相媲美!又何以超越群英而独立于天下?

  老子发现,人有三种认识能力,除通常的感性活动和理性认识之外,还有更高级的第三种思维,他称之为"不智"。"知不知(不智),尚矣;不知不知(不智),病矣。""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这是长沙帛书老子甲本不同于后来所有老子版本最可贵的地方。"绝智弃辨,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季子"。这是郭店老子竹简最可贵的地方之一。

  智辨与智思,是基于感性活动的理性抽象,只能认识有形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若要认识道生万物以及万物复归于大道的实况,那就非要弃绝智思与智辨,运用第三思维不可了。为道有别于为学,就在于损智弃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告诉人们,修德是实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为要认识和运用大道,就必须开发第三思维---不智,为要开发第三思维,就必须修德。"修之身,其德乃真,"进而修之家、修之乡、修之天下。修德,先修下德,再修上德。下德,即仁义善行之谓,达到大公、无私、无欲、无为、无思、至柔这一最高境界后,继而修上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上德不德,上仁不仁,大智不智。具有上德,方能得道,从而沟通天地人而为王者。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宇内有此四大,人居其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有上德之王者,得大道遂以万物为形器而用之。

  老子学说不是神秘主义,也不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小国寡民",不是政权意义上的国家,当然就更不是主张封建割据,而是指学道的组织要小,小而寡则利于清静。"无为而治",不是主张消极颓废,而是主张简政。"治人事天,莫若啬。""返朴归真",不是复古倒退,而是回归自然,法天、法地、法自然,使人具有浑朴真诚的品格。老子真正的社会理想,是大同大顺。无积私、无争战而达大同。人法地、法天、法道而达大顺。大同,必消灭私有制,消除私有观念。大顺,必消除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对立状态而达于和谐。(上述看法,见本人校释出版的《老子本义旨归》一书)(作者单位:省社科联)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