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易經》作者的主體意識與道德內求思想

 

 

 


摘要:《易經》作者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和道德內求思想,這典型地表現在《謙》、《節》、《中孚》、《遁》等集中論述道德修養的專卦之中,亦散見於《乾》、《履》、《同人》、《恆》、《隨》、《升》、《萃》、《既濟》諸卦之《易經》作者之所以對主體意識和道德內求思想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是因為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古代社會中,主體意識和道德倫理對於古老社會共同體內各種關係的協調和穩定,對於人類改造客觀世界活動的成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易經;主體意識;道德內求

80年代,我國學術界開始關注主體性問題。但是,就在主體、主體意識等問題的討論漸人高潮的時候,有人提出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缺乏對主體精神的觀照,缺乏應有的人文意識。對此筆者一直期期以為不可。近讀《易經》,更深切地感到中國傳統哲學所關注的焦點始終是如何做人的問題。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注重內心世界的追求和:體意識的培養。從孑l子的“仁”說,到孟子的“知心”、“知性”、“知天”,到《大學》的“明德”,直到陸象山的“發明本心”和王陽明的“致吾心之良知”,遵循的都是這一條路,沿着三條路線向上追溯,其源頭就在《易經》那裡。筆者認為,《易經》作者的主體意識和道德內)思想,比較集中地體現在《謙》、《節》、《中孚》、《遁》等卦,亦散見於《乾》、《履》、《同人》《隨》、《恆》、《萃》、《升》、《既濟》諸卦中。


《易經》作者的主體意識和道德內求思想首先集中地表現在《謙》卦中o《謙》是《易經》64卦中非常特殊的一卦。言其’特殊,是因為《易經》諸卦由於“三多凶”、“四多懼’’(韓康伯:《周易注》),而且初爻處卑下始生之地,上爻處亢盛強極之位,因此,在《易經》64卦中要想找到一個卦辭、爻辭皆吉的卦例,幾乎不可能,但唯獨《謙》卦例外,它不僅卦辭吉,且六爻之爻辭皆吉,其卦爻辭為:“謙,亨,君子有終。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六二,鳴謙,貞吉。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六四,無不利,媯謙。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由《謙》之卦爻辭可以發現,不僅《謙》卦辭名之以“亨”、“有終”,二、五兩爻名之以“貞吉”、“無不利”,而且初爻、三爻、四爻、上爻亦分別名之以“吉”、“吉”、“無不利”、“利”。對此,前賢已有所覺察,王弼就曾說過:“《謙》六爻雖有失位、無應、乘剛而皆無凶咎悔吝者,以謙為主也。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信矣哉!”(王弼:《周易注》)胡一桂亦云:飛謙》一卦下三爻皆吉而無凶,上三爻皆利而無害。《易》中吉利罕有若是純全者。謙之效,固如此!’’(轉引自李光地:《周易折中》)那麼,《謙》這一從卦辭到爻辭無一不吉的罕見現象的出現說明了什麼呢?


我們認為,《謙》之卦爻辭無一不吉這一特例的出現,表現了《易經》作者強烈的主體意識和道德內求思想,反映了《易經》作者對主體精神的極大關注。鄭玄云:“艮為山,坤為地,山體高,今在地下。其於人道,高能下下,謙之象也。”(轉引自李鼎祚:《周易集解》)劉表亦云:“地中有山,以高下下,故曰謙。謙之為道,降己升人。山本地上,今居地中,亦降體之義,故為舉象也。”(同上)孔穎達《周易正義》對此有更為明晰的闡釋,他說:“謙為諸行之善,是善之最極”,其義為“屈己下物,先人後己。以此待物,則所在皆通”。在這裡,孔氏對《謙》從卦辭到爻辭無一不吉的奧秘可謂一語道破。依照常規,三爻本為多凶之爻,然《謙》之九三“有勞而不矜伐,有功而不自以為德”,故能“致恭以存其位”(《周易程氏傳》),是以《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因此,可以說是由於三爻君子有勞謙之德,從而化凶為吉。通常情況下,四爻為“多懼”之爻,《謙》之六四爻既居“多懼”之地(切近六五君位),又在賢臣(九三爻)之上,處境實為尷尬、艱難,然此爻斷語為“無不利”,究其根本,就在於撝為謙”。撝,猶舉也,施布之象,如人手之媯也。君子處此境地,當對上恭畏以奉謙德之君,對下卑順撝舉勞謙之臣,動進息退,皆施其謙。這便是此爻“無不利”的秘密所在。再如初爻,通常代表着事物的萌芽和起步階段,因此,大多要經受一些困難和挫折,然《謙》之初六斷語為吉,原因亦在於謙之善德。正如尚秉和所說:“初臨坎水(按:指初六之上的六二、九三、六四成坎),坎險坎陷,本不易涉。然初居下卦之下,謙而又謙,卑以自牧,故可用以涉此大川,而無不吉也。”(《周易尚氏學》)那麼,又該如何解釋《謙》之六五爻“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既雲謙,又雲“利用侵伐”,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我們認為,並非如比。六五爻乃陰爻以柔居至尊之位,謙而至此,已近其極。但謙極並非柔弱之極,倘被人視為柔弱可欺,這時就應予以反擊了。高亨先生在注釋此爻時說:“不富以其鄰,義見泰卦六四,因鄰人盜竊其財物而家貧,是人之不富以其鄰也;因鄰國寇掠其財物而國貧,是國之不富以其鄰也。有鄰如此,侵伐之,名正而言順。”故侵伐不義之鄰,並不害人之為謙。最後再談一下《謙》之上爻。上爻大多代表事物發展的頂峰,以此喻事物盛極而衰。然《謙》之上六爻並無衰象,其云:“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亦屬吉占。究其原因,亦在於謙之善德。蓋《謙》之上六爻以柔處柔,極乎謙者也。此爻承六五爻義而來,以至謙之德,鳴之於世,以示后發制人,利用行師征邑國,當無所不利。


《易經》作者的主體意識和道德內求思想還集中地表現在《節》、《中孚》及《遁》諸卦中。


先談《節》卦。其卦辭云:“節,亨。苦節,不可貞。”意謂講求禮節和節儉是件很好的事情,故可亨通。但倘若以節為苦,那就不利了。初九爻曰:“不出戶庭,無咎。”戶庭乃指家室之內。李鏡池先生認為,此爻乃承卦辭“苦節”而言,故其義應為:以節為苦,如果僅僅局限在家庭內部,還不太要緊。九二爻曰:“不出門庭,凶。”《一切經音義》云:“在住宅區域曰門。”因此,李鏡池先生認為“門庭”即住宅區,該爻可解為:以節為苦,一旦走出家門,即便
是發生在住宅區內也是很糟糕的,故“凶”。六三爻曰:“不節若,則嗟若。無咎。”意謂那種不知加強節的修養的人,儘管有時也不會有什麼大的咎災,但卻極易陷入窮困潦倒、唉聲嘆氣的悲慘局面。六四爻曰:“安節,亨。”安於節儉,就會亨通吉利。九五爻曰:“甘節,吉,往有尚。”“甘節”,即以節為甘,這是較“安節”更高的一個修養層次和環節,因此,《易經》作者認為,能達到這一修養境界的人,就會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並因此而蒙
賞。上六爻曰:“苦節,貞凶,悔亡。”意謂貪圖安逸,把加強“節”的道德修養視為苦事,這是很壞的,即使本人無比悔恨,但最終的結局必定是倒霉。


《中孚》是講人的信誠之德的專卦,我們從該卦的卦名上就可窺見《易經》作者對主體精神和道德內求所給予的高度重視。中者,心也,忠也;孚者,信也。因此,中孚,即忠信之謂也。其卦辭云:“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孔穎達《周易正義》在解釋這句話時說:“信發於中,謂之中孚。魚者,蟲之幽隱。豚者,獸之微賤。人主內有誠信,則雖微隱之物,信皆及矣,莫不得所而獲吉。故曰豚魚吉也。利涉大川、利貞者,微隱獲吉,顯者可知。既有誠信,光被萬物,萬物得宜,以斯涉難,何往不通,故曰利涉大川。信而不正,凶邪之道,故利在貞也。”王引之《經義述聞》亦云:“豚魚者,士庶人之禮也。”“豚魚,乃禮之薄者,然苟有忠信之德,則人感其誠而神降之福。故曰‘豚魚吉’,言雖豚魚之薦亦吉也。”《萃》卦之六二爻、《升》卦之九五爻皆云:“孚乃利用榆”,也是說一個人只要心存信誠,就可以薄禮祭天,而且還能保證“引吉”、“無咎”。凡此等等,都表現出了《易經》作者對主體意識的關
注和強烈的道德內求思想。


尤有可言者,《易經》作者有明顯的隱遁思想,且專立《遁》卦,以彰顯其主體意識和道德內求思想。其卦辭云:“遁,亨,小利貞。”意謂隱遁是亨通吉利的,但往往是僅有小利而無大益。《易傳·序卦》解“遁”為“退也”,《雜卦》亦云:“遁,則退也。”這說明《遁》卦講的就是

天地相閉、君臣乖背、賢人隱退的事情。由於《遁》的卦象為乾上艮下,因此,程頤在解釋這一卦時說:“二陰生於下,陰長將盛,陽消而退,小人漸盛,君子退而避之,故為遁也。”又說:“遁,退也,避也,去之之謂也。”(《周易程氏傳》)該卦九五爻云:“嘉遁,貞吉”,意謂讚美隱遁,行事即吉。該卦之上九爻云:“肥(飛)遁,無不利”,則是說遠走高飛、深居簡出,就無所不利。相反,人家想隱遁,你卻去阻攔,這就危險了,《遁》之六三爻曰:“系遁,有疾厲”,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除《遁》之外,在《坤》、《蠱》等卦中,我們亦可發現《易經》作者的明顯的隱遁思想。如《坤》卦之六四爻云:“括囊,無咎無譽”,按照高亨先生的解釋,此爻的基本含義就是“束結囊口,則內無所出,外無所入”,以此喻“人之於事不問不聞,則無咎無譽”(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蠱》卦之上九爻亦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對隱遁表現出了明顯的讚賞和肯定的態度。《小象》云:“不事王侯,志可則也”,亦對《易經》作者的隱遁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值得一提的是,《易經》作者的這種隱遁思想為《易傳》所繼承。《乾·文
言》云:“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坤·文言》亦云:“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由此可見,《易經》作者由於重視主體精神的內求,因而表現出了遁世離俗的思想傾向。這一點為後世道家所繼承和發揮。《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云:“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老子,隱君子也”。《易經》作者和老子所共有的隱遁思想,表現出了他們共同的道德
內求思想和對主體精神的關注,也表明了《易經》中的確蘊含著濃厚的後世道家的思想內容,只是道家更多地繼承和發揮了《易經》中謙退的思想,而忽略了《易經》中剛柔相濟、進退有時的思想,因而,與《易經》相比,其基本傾向是消極的。


《易經》作者的主體意識和道德內求思想還散見於《履》、《同人》、《隨》、《恆》、《萃》、《升》、《既濟》等卦中。如《既濟》之九五爻云:“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意謂商部落殺牛以重視祭天,還不如周部落以薄禮祭天更能博得上天的恩賜或惠施。原因何在呢?清人孫星衍著《周易集解》回答了這一問題,他說:“祭祀之盛,莫盛修德。”這說明,只有物質上的禮,上天未必能看得上,而更為重要的則是內心的“誠”和精神上的“德”。《履》之初九爻曰:“素履,往,無咎”,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即只要你內心坦誠,無論走到哪裡也不會有什麼災難,即便是偶有不測,亦可化險為夷,甚至於遇到像踩在老虎尾巴上這樣驚險的事情,最終亦吉。《履》之九四爻曰:“履虎尾,朔,終吉”,說的正是這個意思。本來《履》之九四爻“逼近至尊(九五爻),以陽承陽,處多懼之地,故曰履虎尾”(王弼:《周易注》),以此喻人處境險厲,但由於九四爻“以陽居陰,以謙為本,雖處畏懼,終獲其志,故終吉也’’(同上)。可見,《易經》作者是把“履虎尾”而“終吉”的原因,歸結為“以陽居陰,以謙為本”,歸結為人的主體精神,亦即審慎修省的“朔朔”之德。《易經》作者認為,審慎修省是君子之德,《乾》卦之九三爻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亦是其證。故《履》卦中雖有履虎尾之險厲,然其人有君子乾乾(“朔朔”)審慎之德,就不但無事,反而終吉。《小象》則把履虎尾而終吉的原因歸結為人之“志行”,其云:“朔朔終吉,志行也”,也是歸結為人的主體精神。凡此等等,都表現出了《易經》作者對主體意識的極大關注和強烈的道德內求思想。限於篇幅,我們不再一一贅述。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需要交待清楚,這就是《易經》作者為什麼對人的主體意識和道德內求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生產勞動不僅是人和人類社會形成的一個決定性條件,而且還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和源泉,“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但是,生產勞動的實現,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才能完成,因為“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並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佔有”(同上,第2卷),因此,如何形成和保持協調、穩定的社會關係,就成了生產勞動能否很好地實現和人類能否正常
地存在和發展的關鍵。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古代社會,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故《繫辭上》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然而,在產生《易經》的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各種政治、法律制度極不健全,在這種情況下,協調、穩定的社會關係的保證,主要依靠的就不是來自外部規範的強制性約束,而是一種來自人的內心的自覺。這就對人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易經》作者在長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逐步認識到,主體意識和道德修養對於古老社會共同體內各種關係的協調和穩定,對於人們改造客觀世界活動的成功,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易經》作者對主
體意識和道德內求所給予的極大關注,其奧秘正在於此。


參考文獻:


1.尚秉和.周易尚氏學M.北京:中華書局,1980.91—9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0.

window.google_render_ad();
  • 上一篇文章: 從易經看金融風暴下的陶瓷企業變易與化生之道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論壇交流】【發表評論】【打印本文】【關閉窗口
    Image
    命理大師預測 賈靜雯婚
    Image
    正南正北的房子(風水)
    Image
    小戶型房的七大風水須
    Image
    怎樣從八字看孩子天賦
    Image
    旅遊品牌的名字難道動
    Image
    索隱太極圖:世界哲學
    Image
    清華教授赴廣東陽江開
    Image
    戀人夫妻屬相相害該如
    Image
    知名風水專家許國禎廣
    Image
    教你用三十七種風水化
    Image
    2009年什麼風水最利考
    Image
    風水與睡眠的必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