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 科學技術史 八卦圖像 中國憑什麼勝出 科技發明 中國科技 英國學者 李約瑟 八卦圖 丁建中
易經 科學技術史 八卦圖像 中國憑什麼勝出 科技發明 中國科技 英國學者 李約瑟 八卦圖 丁建中


【核心提示】尚未揭露的最大歷史秘密之一是,我們所生活的‘現代世界’是中國和西方因素絕妙合成的結果。‘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種種基本發明和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源於中國。然而這卻鮮為人知。

 
摘自《中國憑什麼勝出》 作者:丁建中 出版:當代中國出版社

發現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領先於西方,並向世人打開中國科技寶庫的人竟然不是中國人,而是一個英國人,他的中文名叫李約瑟。說來真的很有趣。李約瑟博士之所以對中國科技發展史產生濃厚的興趣,重要原因是他在英國愛上了一名來自中國的女大學生魯桂珍(1904—1991年)。魯桂珍與其他兩名中國人在1937年來到李約瑟的實驗室。李約瑟是有妻之夫,與魯桂珍的戀情是婚外戀,但這個婚外戀竟得到李約瑟妻子的原諒,這段戀情持續半個世紀,兩人終成眷屬。正是魯桂珍向李約瑟介紹中國悠久的科學發明和醫藥學,給身處“西方中心說”環境中的李約瑟帶來極大的心靈震動,使他形成了“一個寶貴的信念,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中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李約瑟語)。從此以後,李約瑟對中國科學產生極大興趣,開始學習漢語,立志研究並挖掘中國科學技術寶庫。

 

李約瑟從認識魯桂珍等三名中國留學生后不久,即皈依中國古代文明,沉迷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一發而不可收。1942年秋,受英國皇家學會之命,前來援助戰時科學與教育機構,在陪都重慶建立中英科學合作館,結識大批中國科學家與學者,並結下深厚的友誼。在華的四年,李約瑟廣泛考察和研究中國歷代的文化遺迹與典籍,為他日後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作了準備。1946年春,李約瑟離任,赴巴黎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部主任。兩年之後,返回劍橋,先後在中國助手王玲博士和魯桂珍博士的協助下,開始編寫系列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新中國成立后,李約瑟親自發起並分別就任英中友好協會會長、英中了解協會會長,先後八次來華考察旅行,大規模地搜集中國科技史料,實地了解新中國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的發展情況。1954年,李約瑟出版了轟動西方漢學界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他在這部計有三十四分冊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確鑿的證據向世界表明:“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上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在現代科學技術登場前十個多世紀,中國在科技和知識方面的積累遠勝於西方”。李約瑟1995年辭世。生前,由他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已出到六卷,死後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七卷出版。全書2500萬字,從醞釀、收集資料到最終完成歷時60多年。正是這部驚人的巨著,向世人打開了光彩奪目的中國科技寶庫。

《中國科學技術史》篇幅巨大,並非一般讀者所能消化,為了讓這部巨著能讓更多的普通人知道,分享其內在價值,另一位英國學者RKG坦普爾以《中國科學技術史》為原料,將其濃縮為一本30萬字的普及讀物——《中國的創造精神——中國的100個世界第一》。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國科學技術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和影響,我將R.K.G.坦普爾在該書中的序言——《西方受惠於中國》(1986年4月)的精要摘錄如下:

 

“尚未揭露的最大歷史秘密之一是,我們所生活的‘現代世界’是中國和西方因素絕妙合成的結果。‘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種種基本發明和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源於中國。然而這卻鮮為人知。為什麼呢?

 

“中國人自己也和西方人一樣不了解這一事實。從17世紀起,中國人對歐洲的技術才能越來越感到眼花繚亂,已經有一段時期對他們自己的成就患了健忘症。當耶穌會教士向中國人顯示一架機械鐘時,他們竟然感到敬畏。他們忘了,最先發明機械鐘的正是他們自己!

 

“認識到現代農業、現代航運、現代石油工業、現代天文台、現代音樂,還有十進制數學、紙幣、雨傘、釣竿繞線輪、獨輪車、多級火箭、槍炮、水雷、毒氣、降落傘、熱氣球、載人飛行、白蘭地、威士忌、象棋、印刷術,甚至蒸汽機的基本結構,全部源於中國,讓中國人和西方人同樣感到驚異。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船尾舵、羅盤、多重桅杆等改進的航海和導航技術,就不會有歐洲人那些偉大的探險航行,哥倫布不可能遠航到美洲,歐洲人也不可能建立那些殖 民帝 國。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馬鐙,使騎手能安然地坐在馬上,中世紀的騎士們就不可能身披閃亮盔甲去援救那些落難少女;也就不會有‘騎士時代’。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槍炮和火藥,也就不可能有子彈透過騎士的盔甲將他們射落馬下,從而結束騎士時代。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紙和印刷術,歐洲繼續用手抄書的時間可能要長得多。識字將不會這樣普及(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三大思想文化運動直接得益於造紙和印刷術的引進,這一點在後面要談——引者注)。

“約翰·古騰堡沒有發明活字,那是在中國發明的。威廉·哈維沒有發現人體血液循環,那是在中國發現的,或毋寧說,他們一直就是那樣認為的。伊薩克·牛頓不是第一個發現他的‘第一運動定律’的,那是在中國發現的。

 

“……奠定了產業革命基礎的歐洲農業革命,只是由於引進了中國的思想和發明才得以實現。分行耕種、強化除草、‘現代’條播機、鐵犁、將犁起的土翻轉的犁壁,以及有效的挽具,全都是從中國引進的。在胸帶挽具和頸圈挽具從中國來到之前,西方人是用繞在馬喉部的皮帶來勒他們的馬的。儘管古代意大利生產的穀物有餘,但是因為缺少滿意的挽具而無法從陸路運送糧食到羅馬。羅馬是靠海運從埃及等地得到糧食的。至於播種方法,在中國人的條播思想引起歐洲人注意之前,歐洲每年大約要浪費一半的谷種。歐洲整個歷史上不知有多少百萬的農民用極其可憐的犁來耕地,累斷了脊背,拖垮了精神,而中國人已經享用了2000年比較省力的耕作方法。的確,直到兩個世紀之前,與中國相比,西方在農業方面是如此落後,以至於與中國這個發達世界相比,西方就是個不發達世界。現在形勢倒過來了。然而有多久呢?而且西方今天豐衣足食的能力完全受惠於兩個世紀前對中國發明的採用,認識到這一點是多麼令人不安啊。”

我們要非常感謝英國學者R.K.G.坦普爾,他用簡明、生動的語言概述了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對西方文明創新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在這方面我已無須再多說什麼了。在這裡,我再將李約瑟一個精闢的論斷錄在下面:

 

如果沒有火藥、印刷術和指南針,歐洲封建主義的消失就是一種難以想像的事。

 

讀者應知道的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不過是中國創造的幾個代表性的發明而已,是幾朵奇葩,但中國實際上稱得上世界頂尖發明的又何止四大發明,100個世界第一;能夠領先於世界幾千年的中國地本文明,其科技發明何止千萬,有大量的發明毀於周期性動亂而失傳啦。中國人的創造精神綿延不絕,待到中國確立起新的也即適於新文明的制度,中國創造還會風靡世界。就R.K.G.坦普爾羅列出的中國100個世界第一也是夠讓人驚訝的了。我不可能在這裡細細評點,有興趣的讀者去查看他的著作。

 

在這裡我要說一下未被李約瑟及R.K.G.坦普爾提及,但仍由中國人首先發現的“二進制”。

二進制是計算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數制。二進制用0和1兩個數碼來表示。它的基數為2,進位規則是“逢二進一”,借位規則是“借一當二”。不少人認為二進制是由18世紀德國數理哲學大師萊布尼茨的發現。當前的電腦系統使用的基本上是二進制系統。電腦運用二進制將人世間一切不同的信息轉換為若干不同的0、1的組合,這樣不管什麼樣的圖像色彩等不同信息,都可以通過二進制轉換為不同的數字信息。這實際上破解了世界物質形態構成的密碼,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與之相關。換句話說,沒有二進制,就沒有電腦;沒有電腦,現代科技就不會突飛猛進。

 

但讀者可能不知道,萊布尼茨發現二進制是受到了中國經典《易經》中的八卦圖像的啟發和佐證。

“1與0,一切數字的神奇淵源。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範,因為,一切無非都來自上帝。”這句話是德國圖靈根郭塔王宮圖書館保存的一份彌足珍貴的手稿標題,也就是天才大師萊布尼茨的手跡。萊布尼茨不僅發明了二進制,而且賦予了它宗教的內涵。他在寫給當時在中國傳教的法國耶穌會士牧師布維(1662—1732年)的信中說:“第一天的伊始是1,也就是上帝。第二天的伊始是2,……到了第七天,一切都有了。所以,這最後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因為,此時世間的一切都已經被創造出來了。因此,它被寫作7也就是‘111’(二進制的111等於十進制的7),而且不包含0。只有當我們僅僅用0和1來表達這個數字時,才能理解,為什麼第七天才最完美,為什麼7是神聖的數字”。

布維是一位漢學大師,他對中國的介紹是17、18世紀歐洲學界中國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布維是萊布尼茨的好朋友,一直與他保持着頻繁的書信往來。萊布尼茨曾將很多布維的文章翻譯成德文,發表刊行。恰恰是布維向萊布尼茨介紹了《周易》和八卦的系統,並說明了《周易》在中國文化中權威地位。

 

八卦是由八個符號組構成的占卜系統,而這些符號分為連續的與間斷的橫線兩種,即:——、— —。這兩個被稱為“陽”和“陰”的符號,在萊布尼茨眼中,就是他的二進制的中國翻版。他感到這個來自古老中國文化的符號系統與他的二進制之間的關係實在是太明顯了,因此斷言:二進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邏輯語言。

 

另一個可能引起萊布尼茨對八卦的興趣的人是坦澤爾,他當時是圖靈根大公爵硬幣珍藏室的領導,也是萊布尼茨的好友之一。在他主管的這個硬幣珍藏中有一枚印有八卦符號的硬幣。

萊布尼茨在1701年寫信給北京的神父閔明我(中文姓名)和白晉告知自己的新發明,希望能引起他心目中的“算術愛好者”康熙皇帝的興趣。白晉很驚訝,因為他發現這種“二進制的算術”與中國古代的一種建立在兩個符號基礎上的符號系統是非常近似的,這兩個符號分別由一條直線和兩條短線組成。也就是中國最著名也是最古老的書《易經》的基本組成部分。《易經》大約產生於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的初期(距今約三千年),開始主要是一部占卜用書,裡邊的兩個符號可能分別代表“是”和“不”(不是)。

 

萊布尼茨對這個相似也很吃驚,和他的筆友白晉一樣,他也深信《易經》在數學上的意義。他相信古代的中國人已掌握了二進制並在科學方面遠遠超過當代的中國人。

 

《易經》當然不是數學書,而是一本用來占卜或“預言”的書,一本“智慧之書”。書里的長、短線符號意味着陰陽相對,也即天與地、光明與黑暗、善與惡,六十四幅八卦圖,用不同的陰陽組合,模擬天下萬事萬物,並據此推斷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無窮變化。易經即是研究變化的經典。而引起變化的最基本的原因,是陰和陽的差異和矛盾。

 

萊布尼茨在1679年記錄下他的二進制體系的同時,還設計了一台可以完成數碼計算的機器。電腦實際上將萊布尼茨的設想變成了現實。而萊布尼茨的有關二進制的構想和發明的原理,與《易經》八卦顯示的原理完全是相通的。因此,不論萊布尼茨是在看見《易經》八卦圖像前發明了二進制,還是在之後發明了二進制,都得承認,中國人在西方人之前兩千多年就將二進制原理運用在天文地理、軍事、人生、社會等各種變化的預測上了。這表明中國古代先哲是何等的聰明,何等的厲害。

來源網站: 中國風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