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 文化之根 民族之魂 國學文化 國學院 君子之道 處世哲學 風水 星座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我們中華民族這樣,文化傳統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數千年前祖先們創造和使用的語言文字,今天仍在使用;數千年前形成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今天仍在發揮作用,例如君子、仁、義、禮、智、信、恭、寬、敏、惠、溫、良、儉、讓等等。即使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裡沒有條件讀書上學的老農,也懂得做君子不做小人的道理,也會教導子孫行仁履義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這就是滲透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中華文化基因。
自從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新中國第一所國學院以來,時常有人會問我什麼是國學、重振國學有什麼用等問題。我不是國學專家,只是一個國學的愛好者和國學教育的倡導者,對於國學並無精深的研究和造詣。在我看來,國學是中國固有的傳統學術及其研究的學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它沉澱於歷史的長河,而又升華於現代社會,既是延續傳統的紐帶,又是開創未來的階梯,它固然是指依存於經典之內的知識及其體系,更是蘊涵著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所說的國學,乃是今人眼中的國學,乃是國際視野中的國學,乃是現代形態的國學。
國學是恢復我們中國人精氣神兒的學問,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資源。這股精氣神兒,包孕在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中華文學長河之中;蘊藏在以《周易》、《詩經》、《春秋》、《史記》等為代表的中華經學、史學傳統之中;沉潛在以孔孟老莊為代表的中華哲學思想寶庫之中。國人有了這股精氣神,才是堂堂正正的人;中華民族有了這股精氣神,才能真正地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跟物質財富的多寡並無直接關涉。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學乃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近百年來,國學的地位遭貶低,國學的價值遭否定,國學的意義遭質疑,國學的前途遭抹黑,是個不爭的事實。國學文脈在歷史的重創之下幾乎斷裂,我們民族的精氣神也隨之江河日下,就像一個人的脊梁骨受了重創而難以站立一樣,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處於不斷滑落和衰頹之中,金錢至上、物慾橫流、道德淪喪的現象已不是少數。梁漱溟先生曾經指出:“中國沒有宗教,替代一個大宗教而為中國社會文化中心的,是孔子之教化。”這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真正的讀書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擔當的傳統。中國歷史文化,特別作為其主流的儒家思想,一向重視人的培養和規範,“一以修身為本”,意在使人成為一個有良心、有道德、有教養的人,成為一個對國家、民族和社會以及家庭有責任感和義務感的人,即“君子”。在中國文化長期浸潤滋養下所鑄就的精氣神,他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他們步入仕途為官時,會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覺實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當靜坐書齋潛心學問之時,他們會以“君子儒”自勉自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些散發著我們民族理想人格魅力的君子,他們所秉承一貫的處世為人的原則,正是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一書,是喜田先生厚積薄發的成果,字裡行間充溢着擔當的精神,且多有妙論。諸如“君子不器”“君子不黨”“君子不施其親”“君子之於天下也”等等,均有不俗之論,讀者自能體悟。當然,文中某些觀點不無可商榷之處,但能成一家之言,也難能可貴。我翻閱了書稿,該書以《論語》中關於“君子”的論述為主線,縱論古今、語言活潑、新意迭見,又配以王少傑先生的篆刻作品,圖文並茂,可讀性強,值得為讀者推薦,故樂而為之。
相信該書的付梓刊行,一定會給讀者朋友帶來思考和啟迪。
——引自《君子之道——中國人的處世哲學》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