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和「鳥巢」同在:北京傳統與現代各具魅力

荷花掩映的國家體育場(鳥巢)(7月13日攝)。隨着北京奧運會開幕的臨近,北京城也處處花團錦簇,一天天變得更加美麗。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新華網北京7月14日電(記者吳小軍 孫曉勝 姬少亭對39歲的李興鋼來說,20多天後在中國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行的奧運會開幕式將是他夢想成真的日子。這位“鳥巢”的中方總設計師將在奧運會開幕式上見到合作夥伴——瑞士設計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凝結他們和眾多建設者智慧和汗水的中國最新最現代化的體育館將展現在全球億萬觀眾面前。 


    “雖然可能不能全程觀看激動人心的開幕式,當天也沒時間和同行們慶祝,但我還是感到幸運和自豪。”在整個奧運會期間將一直負責為“鳥巢”“保駕護航”的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設計師李興鋼說。

    作為全球最大的體育場之一,擁有9.1萬個坐席的銀灰色的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6月28日剛宣布竣工,它和藍色夢幻般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其他凝結藝術與科技、象徵未來的新型建築同時成為千年古都的新地標。

    “鳥巢”距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10公里。採用中國自行設計的高強度的Q460鋼材搭建,毫無指向性的鋼鐵枝杈包裹着碗狀的坐席,陽光投射度極高,觀眾坐在裡面仿若置身森林。

    這座全世界跨度最大的鋼結構焊縫有320公里,相當於北京到天津的一個來回。它選用了正方形的鋼管,把它擰成麻花狀,平滑地過渡過來,形成模仿自然界鳥類搭建的樹巢的造型。

    “想像你是一個運動員,站在‘碗底’,觀眾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你的身上,你彷彿身處舞台中央,觀眾的吶喊讓你充滿激情,直達目標。”李興鋼說。

    最近每個晴朗的夜晚,數千市民和遊客都會遠遠近近地環繞在蔚藍色的“水立方”和中間有“紅色飄帶”映襯的“鳥巢”周圍,相機、手機和三角架上的“大炮筒”把人們和迷人的景色融為一體。

    雖然,也有批評說,這些“鋼鐵怪物”讓古老的北京變成了世界先鋒建築師的實驗場,但“鳥巢”卻奪得了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全球100最具影響力設計的桂冠。英國設計博物館稱其為自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自由形態帳篷結構以來最為創新的一個設計。

    “‘鳥巢’會成為像悉尼歌劇院一樣的標誌性建築。它將給北京留下一份不同尋常的遺產。”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這樣評價。

    記者還在這座現代感極強的建築上看到了傳統中國元素的影子——外殼的鏤空雕刻手法、鋼表面的陶瓷紋路,以及菱花隔斷和有着冰花紋的中國瓷器。就連場內13萬個標識也包含了中國元素。圓腦袋、長身子,兩隻滴溜溜眼睛的“中國娃娃”的卡通圖案,就是“鳥巢”專用的衛生間標識。

    德梅隆表示,鳥巢的設計有三方面的概念:它是當代的、中國的建築;它與中國文化有着密切的聯繫;它在技術上是可靠的。

    來自美國的羅伯特·伯納歐已在北京生活了13年,現在北京最時尚的798藝術區經營一家書吧。在他眼中,北京的多樣性和開放性最讓人着迷。

    “就像我有時喜歡聽貝多芬,有時喜歡聽滾石樂隊,我實在分不清喜歡更古老還是現代的北京。如果一個城市既有傳統的東西,又有新鮮的元素不停地注入,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他說。

 

   這是四合院主題酒店北京中堂客棧俯瞰(2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

    “鳥巢”和“水立方”形狀一圓一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着“天圓地方”。處於北京城市中軸線最北端的這兩個現代建築象徵著古老都城的未來。如果沿着中軸線一路向南,穿過鐘樓鼓樓,越過景山和紫禁城直達永定門城樓,不難發現,周邊保存着大量的衚衕和四合院,保存着現代都市曾經輝煌的記憶。

    “衚衕就是北京的血液,而一座座四合院就是北京的細胞。”“老北京網”的創始人、31歲的張巍說。他的網站自2000年創辦以來已經收集了13萬張衚衕照片,4500萬關於衚衕的文字。

    至今,北京衚衕中仍分佈着中國傳統民居“四合院”,它採擷風水之說,從造型上,按照代表東南西北的“金木水火”的結構,精緻組合而成。

    荊繼昌一家是北京市評選出的598戶“奧運人家”之一,參加接待奧運賓客。他家的四合院在什剎海大金絲衚衕里,古時這裡是皇親國戚的居住地。

    
     53歲荊繼昌和妻子分別是清朝貴族正黃旗和鑲黃旗後裔。他家中懸掛的一幅“翠谷流泉圖”還在默默昭示着這個家族的文化底蘊。院子里養的幾隻金絲雀、文雀和百靈鳥在鳥籠里清脆地歡叫。

    “中國人都喜歡在早上聽見鳥叫,這樣一天的心情都會很好。”這個有九間屋子的四合院男主人說。

    荊繼昌的小院從6年前開始接待慕名而來的外國遊客,客人們口口相傳,現在來的最多的是法國人和瑞士人。奧運臨近,來參觀、住宿的外國人越來越多。為交流方便,老倆口還專門自學了英語。

    “特別喜歡這些客人們,希望能跟他們交流交流。”

    荊說。夫婦倆收藏了整整五大本客人留言,還有厚厚一摞客人照片。

    住在這裡的法國《20分鐘報》的記者戴巧莉用流利的中文說:“他們很會講中國的傳統和歷史,人也特別好,住在這裡真舒服。”

    戴巧莉帶着媽媽和11個月大的兒子一起來到北京,打算報道奧運會,在這裡已經住了快一個月了。在她的眼裡,四合院和“鳥巢”同樣具有吸引力。

    “水立方”的設計者約翰·貝爾蒙現在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騎着單車、拿着照相機在老衚衕裡面轉,拍拍那些漂亮的雕樑畫棟,拍拍乘涼扇扇子的北京大媽,享受片刻世外桃源般的寧靜。“那種穿行在衚衕裡面的感覺,真好。”他說。

    “我發現了兩個北京,一個是現代的、飛速發展的北京;一個是古老的、寧靜的北京。”貝爾蒙對記者說,“兩種風格的建築和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都讓我迷戀。”不過,他也表示:“對已經消失的一些衚衕感到非常遺憾。”

    北京城的保護和發展經歷了曲折的歷程。上世紀50年代,著名建築和規劃學者梁思成等人呼籲保留舊城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將古與今分開發展,以求得北京城的新舊兩利。

    但是,最後北京城的建設按照蘇聯專家的規劃在老城區展開。北京隨後因興建地鐵等工程拆除了古城牆和城門、城樓。幾十年後,人們才為此痛惜。

    著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北京古城是世界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傑作,是中國歷代都城建設的結晶。目前,雖然遭到一定的破壞,但仍保持着一定的空間格局,並且還保留有很多的衚衕和四合院映襯着宮殿廟宇,仍然應該得到積極的保護。

    “我很高興看到中國人保護古老建築的意識已經開始覺醒了,舊城的改造主要以保護建築和改善居民生活為主,”貝爾蒙說。

    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委員曹躍進說:“北京曾經一度對舊城進行了不恰當的改造,但是現在在多方的努力下,已經恢復了正確的保護。”

    曹躍進介紹說,2000年以來,北京市各級政府先後投入了近40億元,對海內外知名度高的舊城區重點景區和四合院進行了保護。城市規劃中也多次避開歷史建築,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表示,奧運工程建設堅持在開工之前全部進行考古調查的原則,新建場館在建設初期盡量提前進行規劃,場館施工前先進行鑽探、發掘。目前已經保護整理了1500餘件出土文物。

    20歲的陳希小時候曾跟着爺爺奶奶在衚衕的大雜院里生活過幾年。他說:“那是一段很特別的經歷,十幾戶人家擠住在一個院子里,共用一個水龍頭,‘方便’要到院子外的公廁。”雖然有過種種不方便,但衚衕里的那些童年遊戲,親如一家的鄰里關係,讓他不能忘懷。

    陳希覺得像“鳥巢”、國家大劇院這樣的新建築感覺很“酷”,“看到它們就能感覺到現代大都市的氣息。但如果滿眼都是這樣的建築也不好,那就不是北京了。”

    “衚衕就是北京的心臟,而象徵生命和希望的‘鳥巢’等新建築就是北京的未來,北京最迷人之處就在於這二者的巧妙結合。”貝爾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