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掩映的国家体育场(鸟巢)(7月13日摄)。随着北京奥运会开幕的临近,北京城也处处花团锦簇,一天天变得更加美丽。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记者吴小军 孙晓胜 姬少亭对39岁的李兴钢来说,20多天后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将是他梦想成真的日子。这位“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将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见到合作伙伴——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凝结他们和众多建设者智慧和汗水的中国最新最现代化的体育馆将展现在全球亿万观众面前。
“虽然可能不能全程观看激动人心的开幕式,当天也没时间和同行们庆祝,但我还是感到幸运和自豪。”在整个奥运会期间将一直负责为“鸟巢”“保驾护航”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设计师李兴钢说。
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场之一,拥有9.1万个坐席的银灰色的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6月28日刚宣布竣工,它和蓝色梦幻般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其他凝结艺术与科技、象征未来的新型建筑同时成为千年古都的新地标。
“鸟巢”距天安门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采用中国自行设计的高强度的Q460钢材搭建,毫无指向性的钢铁枝杈包裹着碗状的坐席,阳光投射度极高,观众坐在里面仿若置身森林。
这座全世界跨度最大的钢结构焊缝有32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天津的一个来回。它选用了正方形的钢管,把它拧成麻花状,平滑地过渡过来,形成模仿自然界鸟类搭建的树巢的造型。
“想像你是一个运动员,站在‘碗底’,观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你的身上,你仿佛身处舞台中央,观众的呐喊让你充满激情,直达目标。”李兴钢说。
最近每个晴朗的夜晚,数千市民和游客都会远远近近地环绕在蔚蓝色的“水立方”和中间有“红色飘带”映衬的“鸟巢”周围,相机、手机和三角架上的“大炮筒”把人们和迷人的景色融为一体。
虽然,也有批评说,这些“钢铁怪物”让古老的北京变成了世界先锋建筑师的实验场,但“鸟巢”却夺得了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全球100最具影响力设计的桂冠。英国设计博物馆称其为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自由形态帐篷结构以来最为创新的一个设计。
“‘鸟巢’会成为像悉尼歌剧院一样的标志性建筑。它将给北京留下一份不同寻常的遗产。”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这样评价。
记者还在这座现代感极强的建筑上看到了传统中国元素的影子——外壳的镂空雕刻手法、钢表面的陶瓷纹路,以及菱花隔断和有着冰花纹的中国瓷器。就连场内13万个标识也包含了中国元素。圆脑袋、长身子,两只滴溜溜眼睛的“中国娃娃”的卡通图案,就是“鸟巢”专用的卫生间标识。
德梅隆表示,鸟巢的设计有三方面的概念:它是当代的、中国的建筑;它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技术上是可靠的。
来自美国的罗伯特·伯纳欧已在北京生活了13年,现在北京最时尚的798艺术区经营一家书吧。在他眼中,北京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最让人着迷。
“就像我有时喜欢听贝多芬,有时喜欢听滚石乐队,我实在分不清喜欢更古老还是现代的北京。如果一个城市既有传统的东西,又有新鲜的元素不停地注入,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他说。
这是四合院主题酒店北京中堂客栈俯瞰(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鸟巢”和“水立方”形状一圆一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天圆地方”。处于北京城市中轴线最北端的这两个现代建筑象征着古老都城的未来。如果沿着中轴线一路向南,穿过钟楼鼓楼,越过景山和紫禁城直达永定门城楼,不难发现,周边保存着大量的胡同和四合院,保存着现代都市曾经辉煌的记忆。
“胡同就是北京的血液,而一座座四合院就是北京的细胞。”“老北京网”的创始人、31岁的张巍说。他的网站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经收集了13万张胡同照片,4500万关于胡同的文字。
至今,北京胡同中仍分布着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它采撷风水之说,从造型上,按照代表东南西北的“金木水火”的结构,精致组合而成。
荆继昌一家是北京市评选出的598户“奥运人家”之一,参加接待奥运宾客。他家的四合院在什刹海大金丝胡同里,古时这里是皇亲国戚的居住地。
53岁荆继昌和妻子分别是清朝贵族正黄旗和镶黄旗后裔。他家中悬挂的一幅“翠谷流泉图”还在默默昭示着这个家族的文化底蕴。院子里养的几只金丝雀、文雀和百灵鸟在鸟笼里清脆地欢叫。
“中国人都喜欢在早上听见鸟叫,这样一天的心情都会很好。”这个有九间屋子的四合院男主人说。
荆继昌的小院从6年前开始接待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客人们口口相传,现在来的最多的是法国人和瑞士人。奥运临近,来参观、住宿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为交流方便,老俩口还专门自学了英语。
“特别喜欢这些客人们,希望能跟他们交流交流。”
荆说。夫妇俩收藏了整整五大本客人留言,还有厚厚一摞客人照片。
住在这里的法国《20分钟报》的记者戴巧莉用流利的中文说:“他们很会讲中国的传统和历史,人也特别好,住在这里真舒服。”
戴巧莉带着妈妈和11个月大的儿子一起来到北京,打算报道奥运会,在这里已经住了快一个月了。在她的眼里,四合院和“鸟巢”同样具有吸引力。
“水立方”的设计者约翰·贝尔蒙现在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骑着自行车、拿着照相机在老胡同里面转,拍拍那些漂亮的雕梁画栋,拍拍乘凉扇扇子的北京大妈,享受片刻世外桃源般的宁静。“那种穿行在胡同里面的感觉,真好。”他说。
“我发现了两个北京,一个是现代的、飞速发展的北京;一个是古老的、宁静的北京。”贝尔蒙对记者说,“两种风格的建筑和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都让我迷恋。”不过,他也表示:“对已经消失的一些胡同感到非常遗憾。”
北京城的保护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上世纪50年代,著名建筑和规划学者梁思成等人呼吁保留旧城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将古与今分开发展,以求得北京城的新旧两利。
但是,最后北京城的建设按照苏联专家的规划在老城区展开。北京随后因兴建地铁等工程拆除了古城墙和城门、城楼。几十年后,人们才为此痛惜。
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北京古城是世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杰作,是中国历代都城建设的结晶。目前,虽然遭到一定的破坏,但仍保持着一定的空间格局,并且还保留有很多的胡同和四合院映衬着宫殿庙宇,仍然应该得到积极的保护。
“我很高兴看到中国人保护古老建筑的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了,旧城的改造主要以保护建筑和改善居民生活为主,”贝尔蒙说。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曹跃进说:“北京曾经一度对旧城进行了不恰当的改造,但是现在在多方的努力下,已经恢复了正确的保护。”
曹跃进介绍说,2000年以来,北京市各级政府先后投入了近40亿元,对海内外知名度高的旧城区重点景区和四合院进行了保护。城市规划中也多次避开历史建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奥运工程建设坚持在开工之前全部进行考古调查的原则,新建场馆在建设初期尽量提前进行规划,场馆施工前先进行钻探、发掘。目前已经保护整理了1500余件出土文物。
20岁的陈希小时候曾跟着爷爷奶奶在胡同的大杂院里生活过几年。他说:“那是一段很特别的经历,十几户人家挤住在一个院子里,共用一个水龙头,‘方便’要到院子外的公厕。”虽然有过种种不方便,但胡同里的那些童年游戏,亲如一家的邻里关系,让他不能忘怀。
陈希觉得像“鸟巢”、国家大剧院这样的新建筑感觉很“酷”,“看到它们就能感觉到现代大都市的气息。但如果满眼都是这样的建筑也不好,那就不是北京了。”
“胡同就是北京的心脏,而象征生命和希望的‘鸟巢’等新建筑就是北京的未来,北京最迷人之处就在于这二者的巧妙结合。”贝尔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