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成 醫易同源 醫易 本草綱目 周易 易經 中國周易 中國周易學會 健康
張其成 醫易同源 醫易 本草綱目 周易 易經 中國周易 中國周易學會 健康

張其成:醫易同源概說

  從中國文化發展進程看,中醫在起始階段,便與卜筮混同、共存,成為古人除病消災的手段和工具。《易經》成書過程中,吸收了當時的治療方法和對人體的疾病的認識。成書後,人們常常借用個別卦象說明某些疾病的病因、病理。直至《易傳》編成,《周易》由占筮變成哲學,醫與易的會通、交融隨之進入更高層次的,從而促進了中醫學的形成與完善。


 

  我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典籍《黃帝內經》在總結中華民族長期醫療實踐、建立獨特的理論體系的過程中,深受《周易》思想的影響,借用了《易》的哲學原理的思維模式。主要表現在,吸取並發展了《易經》陰陽學說、取象比類、運數比類的思維方法以及整體思想、動態平衡思想。從而奠定了醫易會通的基本格局。

  第一部本草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在《周易》整體思維、比類思維模式的影響下,提出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的中藥學理論。

  漢代張仲景《傷寒論》的主要貢獻是“六經傳變”、“六經辨證”學說。可能受到《周易》六爻三陰三陽思維模式的影響。《周易》六爻由下至上的變化反映了陰陽的消長盛衰。《內經》的六經分證導源於此,《傷寒論》又加以發展。


 

  隋唐醫家對《周易》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自覺認識。運用易象數學對中醫原理進行闡發。楊上善《太素》偏重《易緯》,孫思邈《千金方》強調“六壬”。王冰:《素問注》則以易理(尤其是《繫辭》、《象傳》)作為研究《內經》的理論指導。

  宋元時代,隨宋易義理派、象數派的興盛,醫易也出現繁榮景象。《周易》“唯變所適”的原理大地解放了當時醫家的思想。易學思想指導了中醫理論的創新與發展,醫易匯通由理論轉向臨床。形成了空前的學術爭鳴。出現了金元四大家---劉完素火熱論、張從正攻邪論、李杲脾胃論、朱震亨相火論,其學術思想莫不淵源於《易經》和《素》、《靈》。

  劉氏認為:易數體乎五行八卦,醫教運乎五運六氣;張氏以《易》理闡發醫之五方用藥、人身三部、病之三消;李氏唯〈易〉“仰觀俯察”之法提出以兩儀四象理解水谷氣味出入變化、創立“升清降濁”學說, “人形象天”命題;朱氏以太極陰陽說提出“陽變火動”的病因觀和“主靜養陰”的治療觀。

  另如劉溫舒《素問入式氣論奧》將五運六氣學說與醫學理論相結合;寇宗爽《本草衍義》以陰陽之理、天地之數論述藥物性味;竇傑《針經指南》多據象數論述針刺補瀉;成無己《註解傷寒論》以易象數註解原文。

  明代易學雖無創新,但醫易相關研究卻引起廣泛重視。並出現諸如孫一奎、張介賓等醫易大家。

  孫一奎《醫易緒餘》發揮孫思邈“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的思想,論述太極陰陽五行,評議醫學原理,尤其對命門之義獨具新義,提出“動氣命門”說,認為兩腎間的命門動氣,即人身之太極。趙獻可《醫貫》依據太極圖原理,創“腎間命門”說,認為兩腎與命門的關係如“坎”卦兩陰中有一陽。指出命門為“主宰先天之體”,有“流行後天之用”。並進一步闡明先後天水火理論。

  張介賓《類經》及《圖翼》《附翼》,首次提出“醫易”之名,認為:“《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易》相通,理無二致”。“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從“醫易同原”、“醫易相通”的觀點出發,闡明中醫理論,論述人體變易規律,倡“陽非有餘,真陰不足”論,以坎卦之象數,水火陰陽之理義,創水火命門學說,臨床治療上着重於補益元陰、元陽。廣采漢易與宋易中之象數模型,闡發天地陰陽之變化、人體臟腑經絡之曲折。

  李時珍《本草綱目》善於運用《周易》辯證思想和取象比類方法,藉此探討藥物特性,進行藥物分類,詳盡分析藥物君臣佐使的配伍、火候的把握等。

  清代,由於西方文化的傳入,醫易研究出現與西方科學相融合的趨勢,以方又智為代表。方氏精於《周易》之先天河洛學與佛教的天台、華嚴二宗。力主中西醫匯通,總結了漢至明末醫家可取之處,以《周易》象數原理建構新穎別緻的醫易模型。將陰陽對立理論運用於運氣學說、經絡學說,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理論。

  與此同時,傳統醫易學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沈月光、車質中、胡駿寧所傳《秘本傷寒第一書》,從八卦圖示中窮源探本,將先後天八卦、河圖洛書以及五行、干支等融為一體,以闡發《傷寒論》的旨趣。創製臟腑配八卦象數圖,以推行張仲景六經辯證學說。

  章楠《醫門棒喝·論易理》批駁張介賓的“扶陽抑陰”說,主張陰陽不可稍偏,認為“陰平陽秘”乃生命常態。

  葉桂《溫熱論》運用易理,制瀉南補北、滋陰潛陽諸法。

  吳瑭《溫病條辨》常用《易》理解釋病機,受卦爻象數啟發,確定“調濟水火”、“協理陰陽”、“運坤陰”、“承乾健”、“鎮震木”等治法,擬制大、小定風珠、清宮湯、復亨丹、一至三甲復脈湯等新方。

  邵同珍《醫易一理》擬制“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配五臟周身圖”、“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督任呼吸天根月窟配人身圖”等圖式,以此說明人體五臟、氣血及呼吸、生育等原理。

  唐宗海《醫易通說》稱“為醫學探源,為易學引緒”,論述了人身八卦,對心腎與坎離的關係作了探討。並考辨河圖、洛書傳統說法,改定辰為天門、戌為地戶,論述七色與八卦方位、先後天八卦等關係。在其他一些著作中,或用卦象闡明臟象,或用河洛解說經義。尤結合《易》理論釋六經辯證的意義,對後世影響甚大。

  雖然現代醫易研究仍不乏比附之舉,但總的來說,人們已逐漸認識到,除了改變分析型辯證思維方法外,應着重研究易學的方法學、思維學,將之運用於中醫。還要將中醫學的樸素的綜合型辯證思維方法(正是根據《周易》思想構建出來的)加以發展提高,從而達到一種高層次的綜合型辯證思維方式。 資料來源:中華醫學大講堂    作者: 張其成    

來源網站: 中國風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