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 医易同源 医易 本草纲目 周易 易经 中国周易 中国周易学会 健康
张其成 医易同源 医易 本草纲目 周易 易经 中国周易 中国周易学会 健康

张其成:医易同源概说

  从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看,中医在起始阶段,便与卜筮混同、共存,成为古人除病消灾的手段和工具。《易经》成书过程中,吸收了当时的治疗方法和对人体的疾病的认识。成书后,人们常常借用个别卦象说明某些疾病的病因、病理。直至《易传》编成,《周易》由占筮变成哲学,医与易的会通、交融随之进入更高层次的,从而促进了中医学的形成与完善。


 

  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典籍《黄帝内经》在总结中华民族长期医疗实践、建立独特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深受《周易》思想的影响,借用了《易》的哲学原理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吸取并发展了《易经》阴阳学说、取象比类、运数比类的思维方法以及整体思想、动态平衡思想。从而奠定了医易会通的基本格局。

  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周易》整体思维、比类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提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中药学理论。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主要贡献是“六经传变”、“六经辨证”学说。可能受到《周易》六爻三阴三阳思维模式的影响。《周易》六爻由下至上的变化反映了阴阳的消长盛衰。《内经》的六经分证导源于此,《伤寒论》又加以发展。


 

  隋唐医家对《周易》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自觉认识。运用易象数学对中医原理进行阐发。杨上善《太素》偏重《易纬》,孙思邈《千金方》强调“六壬”。王冰:《素问注》则以易理(尤其是《系辞》、《象传》)作为研究《内经》的理论指导。

  宋元时代,随宋易义理派、象数派的兴盛,医易也出现繁荣景象。《周易》“唯变所适”的原理大地解放了当时医家的思想。易学思想指导了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医易汇通由理论转向临床。形成了空前的学术争鸣。出现了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攻邪论、李杲脾胃论、朱震亨相火论,其学术思想莫不渊源于《易经》和《素》、《灵》。

  刘氏认为:易数体乎五行八卦,医教运乎五运六气;张氏以《易》理阐发医之五方用药、人身三部、病之三消;李氏唯〈易〉“仰观俯察”之法提出以两仪四象理解水谷气味出入变化、创立“升清降浊”学说, “人形象天”命题;朱氏以太极阴阳说提出“阳变火动”的病因观和“主静养阴”的治疗观。

  另如刘温舒《素问入式气论奥》将五运六气学说与医学理论相结合;寇宗爽《本草衍义》以阴阳之理、天地之数论述药物性味;窦杰《针经指南》多据象数论述针刺补泻;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以易象数注解原文。

  明代易学虽无创新,但医易相关研究却引起广泛重视。并出现诸如孙一奎、张介宾等医易大家。

  孙一奎《医易绪余》发挥孙思邈“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的思想,论述太极阴阳五行,评议医学原理,尤其对命门之义独具新义,提出“动气命门”说,认为两肾间的命门动气,即人身之太极。赵献可《医贯》依据太极图原理,创“肾间命门”说,认为两肾与命门的关系如“坎”卦两阴中有一阳。指出命门为“主宰先天之体”,有“流行后天之用”。并进一步阐明先后天水火理论。

  张介宾《类经》及《图翼》《附翼》,首次提出“医易”之名,认为:“《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从“医易同原”、“医易相通”的观点出发,阐明中医理论,论述人体变易规律,倡“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以坎卦之象数,水火阴阳之理义,创水火命门学说,临床治疗上着重于补益元阴、元阳。广采汉易与宋易中之象数模型,阐发天地阴阳之变化、人体脏腑经络之曲折。

  李时珍《本草纲目》善于运用《周易》辩证思想和取象比类方法,借此探讨药物特性,进行药物分类,详尽分析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火候的把握等。

  清代,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医易研究出现与西方科学相融合的趋势,以方又智为代表。方氏精于《周易》之先天河洛学与佛教的天台、华严二宗。力主中西医汇通,总结了汉至明末医家可取之处,以《周易》象数原理建构新颖别致的医易模型。将阴阳对立理论运用于运气学说、经络学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

  与此同时,传统医易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沈月光、车质中、胡骏宁所传《秘本伤寒第一书》,从八卦图示中穷源探本,将先后天八卦、河图洛书以及五行、干支等融为一体,以阐发《伤寒论》的旨趣。创制脏腑配八卦象数图,以推行张仲景六经辩证学说。

  章楠《医门棒喝·论易理》批驳张介宾的“扶阳抑阴”说,主张阴阳不可稍偏,认为“阴平阳秘”乃生命常态。

  叶桂《温热论》运用易理,制泻南补北、滋阴潜阳诸法。

  吴瑭《温病条辨》常用《易》理解释病机,受卦爻象数启发,确定“调济水火”、“协理阴阳”、“运坤阴”、“承乾健”、“镇震木”等治法,拟制大、小定风珠、清宫汤、复亨丹、一至三甲复脉汤等新方。

  邵同珍《医易一理》拟制“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配五脏周身图”、“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督任呼吸天根月窟配人身图”等图式,以此说明人体五脏、气血及呼吸、生育等原理。

  唐宗海《医易通说》称“为医学探源,为易学引绪”,论述了人身八卦,对心肾与坎离的关系作了探讨。并考辨河图、洛书传统说法,改定辰为天门、戌为地户,论述七色与八卦方位、先后天八卦等关系。在其他一些著作中,或用卦象阐明脏象,或用河洛解说经义。尤结合《易》理论释六经辩证的意义,对后世影响甚大。

  虽然现代医易研究仍不乏比附之举,但总的来说,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除了改变分析型辩证思维方法外,应着重研究易学的方法学、思维学,将之运用于中医。还要将中医学的朴素的综合型辩证思维方法(正是根据《周易》思想构建出来的)加以发展提高,从而达到一种高层次的综合型辩证思维方式。 资料来源:中华医学大讲堂    作者: 张其成    

来源网站: 中国风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