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水森在教兒子製作羅盤
提起羅盤,人們首先會想到它指南針的作用,其實,羅盤是一種既能用於辨別方向又能用於城市鄉村民居建築風水占卜的傳統工具。目前,全國只有安徽休寧縣萬安鎮還在手工製作羅盤,吳水森的“吳魯衡”老店就坐落在這裡。
重立“吳魯衡”招牌
吳魯衡老店由吳魯衡創辦,傳至吳水森已是第七代。雖然他從小接觸羅盤,但是父親卻沒有將技藝親授給他。由於一直遵循“傳子不傳婿、傳媳不傳女”的祖訓,所以在他13歲父親去世之後,製作羅盤的事情就由母親來打理。吳水森回憶說:“雖然那個年代使用羅盤的人越來越少,但依然有不少人拿着壞了的羅盤找到我家來修。開始我給母親打下手,後來由於母親的視力下降,就由母親口授指導我來做。”時間一長,吳水森完全掌握了羅盤製作的核心技術,並且可以獨立製作。
“文革”期間,羅盤作為封建迷信的產物而被禁止生產。改革開放之後,由於旅遊業的發展以及風水學的重新被認識,羅盤在市場上的需求開始有所回升。“這使我對恢復家傳手藝製作羅盤有了信心。”吳水森說。在這之前,吳水森一直在當地的一家啤酒廠工作,為了使家傳手藝不至失傳,他決定重立“吳魯衡”招牌,振興祖業。
名聲響亮只因質量過硬
經過多年的努力經營,萬安羅盤的名聲越來越響,不少人慕名前來定做。隨着市場需求的增加,萬安從事羅盤製作的店鋪多了起來,雖然製作手藝沒有“吳魯衡”店的獨特、精良,“但畢竟有人願意從事這行了”,這使吳水森非常欣慰。但是一些店鋪的急功近利也給萬安羅盤的信譽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一位合肥來的買主平時喜歡琢磨風水,特意跑到萬安市場買了一枚羅盤,但回去用的時候卻發現定向有偏差,顯然是有的店鋪生產的劣質產品。”吳水森說,隨着羅盤市場需求的旺盛,這樣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但是,消費者遇到這樣的事情也只能束手無策,因為目前還沒有羅盤製作的相關標準。”
吳水森一直特別重視自己店裡生產的羅盤質量,從用料到製作都嚴格要求。堅硬的木材不易變形,定向準確,所以他們店生產的羅盤用料都來自虎骨樹和銀杏樹,而且這兩種材料質地潔白、書寫字跡比較清晰。但是選擇這種材質會提升製作成本,這也是不少店鋪不願意採用的原因之一。在製作上,他一直堅持純手工,機械製作、金屬套皮的羅盤都不是出自他家。“吳魯衡”羅盤區別於其他羅盤最主要的特徵是羅盤的指針,指針是一根很細的鐵針,本來它是不指示方向的,只有將它磁化才有“指南”的作用,但時間一長會漸漸“退磁”。“我們店生產的羅盤指針不會退磁,因為我們祖傳的羅盤指針都是用一塊隕石來磁化的,祖上留下來的羅盤至今都沒有退磁。”
“我對這一行很有信心”
近年來,“吳魯衡”的金字招牌在業內逐漸叫響,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但是也遇到不少困難。“目前,我們店最大的困難是生產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這也是讓吳水森最發愁的事情,“老店現在只有10名員工,由於人手缺乏,一個羅盤的製作周期至少得在兩個月之上。而且原材料供應也跟不上,因為銀杏樹是國家保護樹種,不可能大量採伐,而虎骨樹成長速度慢,在當地也很難找到。”
即使這樣,吳水森也不願放鬆質量關,毀了祖上的這塊牌子。“2008年,有兩個客商每人要求定製1000枚羅盤,但是全店員工加班加點,也只能完成100枚。有人建議加快速度,有人建議請人加工,都被我拒絕了。”
不過,讓吳水森欣慰的是,兒子吳兆光已經繼承了自己的手藝,跟着自己打拚了。吳兆光大學學的是法律,由於從小受父親的熏陶,畢業后決定放棄其他工作機會,一門心思跟父親製作羅盤。“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吳兆光說,“我打算將家裡歷經400多年的傳統老作坊改成萬安羅盤博物館和非遺技藝展示館。我相信用這樣的方式會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萬安羅盤製作工藝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了解羅盤背後的故事。”
談起萬安羅盤製作行業的整體發展,吳水森比較樂觀。他說,萬安鎮興起羅盤製作,是有其獨特條件的。萬安坐落在橫江之濱,水路交通十分便利;萬安附近山多林茂,可以為羅盤製作提供上等材料。萬安羅盤的興盛還與當地一度很發達的堪輿學有關。堪輿學也被稱為風水學,其中看風水、定方向、卜時辰等,都離不開羅盤。再加上近幾年把羅盤用來收藏的人也非常多,“所以我對這一行還是很有信心”。
文章標題 :萬安羅盤傳人吳水森重立"吳魯衡"的祖傳招牌來自:藏風得水 ,原文鏈接:http://www.zangshu.com/fengshuigongju/wlh/2011/0429/22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