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我們所謂的堪輿也好,風水也好,相地術、陰陽術也好,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從古至今園林景觀最主要的特點是有山有水,而我國古代風水亦以審辯山水、自然為生活境域的「山水術」而流傳至今。作為中國古代山水文化體系的兩個重要成份,園林與風水之間必然存在着密切互相影響的聯繫。現就來簡單談風水思想在園林中的滲透。
古代園林的「立基」,是指確定園林建築、假山、水體與植物在總體佈局中的位置,用現在的專業術語就是規劃。事實上,在風水思想的影響下,我國比較典型的古代園林佈局也大都是主體建築倚山居北,而把人工湖或池塘建在南部。
古典園林藝術強調山水相依,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往往以山為園林的骨架,以水為園林的血脈,靈活多樣地構建園林空間,做到「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相地」指勘測與選擇園地,即造園前的選址,尤為重要。古代園林借用「相地」、「卜築」等風水用詞這一客觀事實,足可說明我國古代園林與風水之淵源關係。
鑒於相地的重要性,成書於明末的造園名著《園冶》中雲:「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涉門成趣,得景隨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遠來往之通衙;選勝落村,藉參差之深樹。村莊眺野,城市便家。……相地合宜,構園得體」。它還把園地分為山林地、城市地、村莊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六種類型,並分別說明其不同的相地方法。其環境選擇都講究利用天然環境,且山環水繞,幽曲有情,以自然山水及其空間合為追求的理想環境,這與風水所追求的理想環境觀極為一致。
中國傳統園林的造景,因地制宜,極富變化。主要表現手法有以下5種,分別為對景、借景、點景、添景等,這些手法均與風水理論有着很深的關聯。
對景
對景即指與景點與觀景點相對。李漁《閒情偶寄》中論園林窗戶時說:「開窗莫妙於借景。」講的就是對景。其實,對景的表現手法也可以說是從風水理論中變化而來的。風水理論中的「朝山」、「案山」可以認為是園林中的對景。居於主穴南面為對景的崗巒,近稱案,遠稱朝。案山就是即四神山中的「朱雀」,位置在前,與主山相對,又稱「賓山」;與主穴離得近又不太高的山稱「案山」或「座山」;離得遠且高的山則稱「朝山」或「望山」。前者相當於園林中的近對,後者相當於園林中的遠對。對景手法在園林中廣為運用,「步移景異」是對景,「豁然開朗」也是對景。
借景
借景是中國古典園林最常用的造景手法。《園冶》有云:「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從文中對借景手法的記述,可以看出是受了風水思想的一定影響。黃巖孔園無論身處假山之巔還是亭廊之中,或是漫步林蔭之下,均能看見九峰群山的景緻,
點景
點景是造園者用較少的筆墨,點睛於龍,頓時移情生輝,使園林注入靈氣,成為有機的空間圖景。這種手法也是從風水理論中變化而來的。
添景
添景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主要造景手法之一。在原地形的基礎上,進行人工堆山掇石挖池引水,以增景色即為添景。它可以說是從風水理論中的「補風水」、「培風脈」變化而來的。如山欠高以塔或亭增之,砂不秀育林美之,齋後植風水林。這種手法增加了園林的生機,也豐富了景觀的空間層次。
障景
《園冶》有云:「極目所至,嘉則收之,俗則屏之。」「嘉則收之」指的是借景,「俗則屏之」指的便是障景。而在風水理論中,居於主穴南面為對景的崗巒,近稱案,遠稱朝,論云:「穴前無山,這一望無際為前空」;「易野一望無際,有近案者易野之氣為之一收。」這兩者的理論價值和意義,其實有着相通之處。
綜上所述,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我國古代園林與風水之間有着密切的內在關係, 雖然不能斷言風水左右了我國古代園林的藝術創作, 但它對於古代園林的滲透和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在現代的一些城市園林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滲透和影響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