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景观园林(前后花园)对风水的影响大吗?

无论我们所谓的堪舆也好,风水也好,相地术、阴阳术也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从古至今园林景观最主要的特点是有山有水,而我国古代风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作为中国古代山水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成份,园林与风水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互相影响的联系。现就来简单谈风水思想在园林中的渗透。


古代园林的“立基”,是指确定园林建筑、假山、水体与植物在总体布局中的位置,用现在的专业术语就是规划。事实上,在风水思想的影响下,我国比较典型的古代园林布局也大都是主体建筑倚山居北,而把人工湖或池塘建在南部。


古典园林艺术强调山水相依,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往往以山为园林的骨架,以水为园林的血脉,灵活多样地构建园林空间,做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相地”指勘测与选择园地,即造园前的选址,尤为重要。古代园林借用“相地”、“卜筑”等风水用词这一客观事实,足可说明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渊源关系。

鉴于相地的重要性,成书于明末的造园名著《园冶》中云:“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衙;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它还把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六种类型,并分别说明其不同的相地方法。其环境选择都讲究利用天然环境,且山环水绕,幽曲有情,以自然山水及其空间合为追求的理想环境,这与风水所追求的理想环境观极为一致。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因地制宜,极富变化。主要表现手法有以下5种,分别为对景、借景、点景、添景等,这些手法均与风水理论有着很深的关联。

对景
对景即指与景点与观景点相对。李渔《闲情偶寄》中论园林窗户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讲的就是对景。其实,对景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说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风水理论中的“朝山”、“案山”可以认为是园林中的对景。居于主穴南面为对景的岗峦,近称案,远称朝。案山就是即四神山中的“朱雀”,位置在前,与主山相对,又称“宾山”;与主穴离得近又不太高的山称“案山”或“座山”;离得远且高的山则称“朝山”或“望山”。前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近对,后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远对。对景手法在园林中广为运用,“步移景异”是对景,“豁然开朗”也是对景。

借景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常用的造景手法。《园冶》有云:“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从文中对借景手法的记述,可以看出是受了风水思想的一定影响。黄岩孔园无论身处假山之巅还是亭廊之中,或是漫步林荫之下,均能看见九峰群山的景致,

点景
点景是造园者用较少的笔墨,点睛于龙,顿时移情生辉,使园林注入灵气,成为有机的空间图景。这种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

添景
添景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造景手法之一。在原地形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堆山掇石挖池引水,以增景色即为添景。它可以说是从风水理论中的“补风水”、“培风脉”变化而来的。如山欠高以塔或亭增之,砂不秀育林美之,斋后植风水林。这种手法增加了园林的生机,也丰富了景观的空间层次。

障景
《园冶》有云:“极目所至,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指的是借景,“俗则屏之”指的便是障景。而在风水理论中,居于主穴南面为对景的岗峦,近称案,远称朝,论云:“穴前无山,这一望无际为前空”;“易野一望无际,有近案者易野之气为之一收。”这两者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其实有着相通之处。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虽然不能断言风水左右了我国古代园林的艺术创作, 但它对于古代园林的渗透和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在现代的一些城市园林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渗透和影响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