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萬鬼開顏笑,家家戶戶上墳忙。”這句詠七月十五的詩,因了“開顏笑”三字,給這個俗稱“鬼節”的日 子,增添了不少亮色。

    相傳, 在這一天里,地獄之門大開,所有的鬼魂都可以到世上來走走,享受人間血食。據說,如果親人死去不足一年,他的家人在這一天把兩片綠葉放在眼睛上,就有可能 看到自己已故的親人。

  

    在中國古代習俗中,人死後升天為神,下地為鬼。但天神和地鬼不是絕對對立的,是可以根據當事人的功德作為轉換的,即地獄中的鬼如果有功德,也可以脫胎換骨 上天成神。而如果他在人世間的親人有所作為,也可以用善行改變先人的境遇。所以很多人為了祭祀逝去的親人,為他們積累功德,會在七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的祭祀 活動。甚至還準備一些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除了上述民間鬼節的說法外,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

    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

    中國道教的“中元節”,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中元節,被看成人們自覺從被異化了的世俗生活倫理中超越出來去重新溫習自然道德規範的一個節日。  道教認為,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這天通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並請求天地人的寬恕。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會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為民眾祈福,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師,並普渡十方孤魂。後來民間也逐步開始在七月十五舉行祭祀祖先的齋蘸法會,請道教法師做法,祭祀和超度自己先人亡靈。

  

   關於佛教盂蘭盆節的習俗,我在去年同期的博文《“鬼”節說習俗》中已有描述,此處不再重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該文鏈接)

 

    而北方還有一些地方的習俗,卻基本可以一掃鬼節的陰霾。

   

    舊時,不少華北地區農村,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家給外甥蒸面羊,並由舅舅送給外甥的習俗。

    相傳這一習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時,與其舅舅二郎神不共戴天。之後,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 對活羊,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而在山西的很多地方,盛行七月十五送面人的習俗。

   山西不愧是麵食之鄉,這一習俗中的“面人”,並不僅僅局限於人形,還有龍、鳳、虎、兔子啊,魚啊等等形狀,並且用不同顏色塗染,艷麗動人。一般是奶奶、姥 姥等給孫子、外孫送面人,男孩子送龍、兔、虎等形,女孩子送魚、鳳等。據說得到的面人越多,孩子就會越健康。

來源網站: 董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