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 成功 黎姿懷孕 黎姿 梁朝偉 梁洛施 劉嘉玲 徐子淇 袁立改名 改名 文化
易經 成功 黎姿懷孕 黎姿 梁朝偉 梁洛施 劉嘉玲 徐子淇 袁立改名 改名 文化

本期主講:張國明瀋陽市歷史教育研究會秘書長,瀋陽市周易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聯合大學易學特約研究員。瀋陽大學《易經基礎》主講教師。

凝聚着中國古聖先賢古老智慧的《易經》,曾長久地被誤解為一本算命的書。隨着科技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易經》越來越受到中外科學界、文化界的重視,西方學者稱之為“一部奇妙的未來學著作”。

《易經》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我們又如何才能夠讀懂古老而神秘的《易經》?而懂了《易經》的道理,對於我們的人生會有什麼意義呢?

六十四卦代表了什麼?是我們的祖先把宇宙所有的事情歸納起來,概括成的六十四種代表情境。六十四卦對我們的人生究竟有什麼作用?是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按圖索驥,明白自己的處境,知道自己應把握的基本原則,清楚怎麼應對。《周易》中運用八卦預測信息的方法的發明,正是我國人民具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真實寫照,他們在實踐很好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個儲存量很大的信息庫。

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裡,每個人的卦也都是由自己畫的。

我們就從成語典故入手為您通解《易經》的符號,探求《易經》的生存智慧在生活中的應用法則。


 

易理應用

那麼,如何對待成功,讓自己保持住持久的優勢創造更大的成就呢?

一、要清醒認識到自身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俗話說得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中華大地卧虎藏龍,過高估計自己的成就只能落得個貽笑大方的下場。

二、要清醒認識到自身取得的成就具有階段性。自己目前的成就只是以前努力的回報,只是階段性成果,我們還得向前走。對未來來說,現有的成就只是數字零,甚至是負數,為什麼?因為成名后大家對你的要求更高了,審視你語言行為的眼睛更多了。你要想前行,只能比原來更加虛心,向別人學習。

三、要清醒認識到自己取得的成就離不開別人的幫忙。取得成就固然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付出直接相關,但同時必須認識到“獨龍難下雨”的道理。必須認識到自己的成就與別人的幫助、提攜是密不可分的。是眾人拾柴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四、要清醒認識到自己取得的成就是抓住機遇的結果。成功了並不能表明自己真的才高八斗。要想到那些沒出名的人並不是不如我們,可能只是沒有各種機緣而已。小瀋陽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小瀋陽固然有本事,但不能不說他也同時擁有了很好的機遇。趙本山在小瀋陽出名后,就曾經說過:小瀋陽並不是他的弟子中最有才的一個。

五、要清醒認識到自己取得成就的同時也會有負面影響。成就固然好,但任何東西都是相輔相成的,成就也不例外,它會給你帶來名利,但同時也會帶來麻煩。可能會有流言蜚語,可能會有負面新聞。名利也可能使你深陷名利圈而不能自拔。如果你恰巧有對手有敵人,還得提防敵人利用你懈怠的心理對你發動突襲。

六、要清醒認識到自己取得的成就本質是虛幻的。要知道自己成功后雖然成了“名人”,但名氣本身並不能真正提升自身素質,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說到這裡不禁想到趙本山和宋丹丹合作的小品里的經典台詞,“你白雲是什麼名人,那就是個人名。”、“咱就是農村小老頭兒小老太太,小學還沒畢業呢,咱寫啥書啊!”這個小品形象而深刻地告訴人們:成名后不要把名氣當回事,忘記那些虛浮的東西,做回本真的自己。

   謙沖自牧

【卦圖】

【卦名通解】

“謙沖自牧”這個成語不常見,但出處比較有名氣,源自唐代名臣魏徵寫的《諫太宗十思疏》,詞鋒犀利,情辭懇切,提醒李世民要思慮十個方面的問題。其中第三思是“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這裡的“謙沖自牧”意為要經常考慮職位高,隨時會有危險,就應當想到待人謙遜溫和,加強自身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

再溯源而上,“謙沖自牧”出自《易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謙”是《周易》中一個卦名。謙卦,上卦為坤卦,代表平地,就人物來說代表沒有名望的一般百姓;下卦為艮卦,代表高山,就人物來說則代表已經有地位、有成就之人。高山本應在平地之上,在謙卦中卻位於平地之下,以人事來論則象徵一個人雖有很大成就卻能甘居人下,不居功自傲。

那麼這個謙卦是吉是凶呢?看看卦象即知,《周易》的核心精神是上下交通、陰陽和合為吉,反之為凶。上卦地陰之氣是向下運動的,而下卦山陽之氣是向上運動的,正是陰陽和合、上下交通之象。就人事而論,有作為的大人物不以功名自居,繼續以謙卑的態度深入群眾之中,當然是好事呀,官民關係、名人與百姓的關係當然會和諧。因此謙卦是吉卦,卦辭說,“亨通順利,君子會有好的結果”。謙卦不僅卦辭為吉,而且六爻爻辭都是吉辭,無一凶字,這在六十四卦中是絕無僅有的,因此可以說,謙卦是六十四卦中最好的一卦。有人說: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大可以保一國,小可以保一身,這就是謙卦。

 

【經典案例】水滿則傾

有一次,孔子帶着幾個學生到廟裡去祭祀,剛進廟門就看見座位上放着一個引人注目的祭器,據說這是一種盛酒的器具。學生們看了覺得新奇,紛紛提出疑問。孔子沒有回答,卻問寺廟裡的人:“請問您,這是什麼器具啊?”守廟的人一見這人謙虛有禮,也恭敬地說:“夫子,這是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呀!”於是孔子仔細端詳着祭器,口中不斷重複念着:“座右”、“座右”,然後對學生們說:“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當它空着的時候是傾斜的,裝一半水時,就變正了,而裝滿水呢?它就會傾覆。”聽了老師的話,學生們都以驚異的目光看着他,然後又看着那新奇的祭器。孔子看出大家的心思,和藹地問大家:“你們不相信嗎?咱們還是提點水放到祭器里試試吧!”說著學生們就打來了水。往祭器里倒了一半水時,那器具果然就正了。孔子立刻對他們說:“看見了吧,這不是正了嗎?”大家點點頭。他又讓學生繼續往器具里倒水,器具中剛裝滿了水就傾倒了。孔子趕忙告訴他們:“傾倒是因為水滿所致啊!”直率的子路率先發問:“難道沒法子讓它不傾倒嗎?”孔子深深地望了大家一眼,語重心長地說:“世上絕頂聰明的人,應當用持重保持自己的聰明;功譽天下的人,應當用謙虛保持他的功勞;勇敢無雙的人,應當用謹慎保持他的本領……這就是說要用退讓的辦法來減少自滿。”

 

【易理啟示】

孔子青年時期就已成為當時名滿天下的文化大師,晚年傳道授業之時,還時刻不忘加強自身修養,時刻不忘“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信條。一方面以自然為師,以百姓為師,周遊列國,行萬里路;一方面以書本為師,以《周易》為師,讀萬卷書。孔子晚年喜《易》,愛不釋手,曾把《周易》讀到“韋編三絕”的地步,並感嘆:“再給我幾年,從50歲開始學習《周易》,我就不會犯大錯誤了”。他最終成為萬眾景仰的一代聖人。白居易的事迹也很典型。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官至太子少傅)是中唐時期名動一時的成功人士,他的詩作在國內廣泛流傳,聲名甚至遠播朝鮮和日本等國。然而這樣一位成功人士並沒有固步自封,而是深入群眾,時刻不忘體察人民疾苦,力求語言通俗易懂,被譽為“老嫗能解”。正因為如此,他的詩才能廣泛流傳,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逸豫亡身

【卦圖】

【卦名通解】

“逸豫亡身”這個成語源自宋代名臣歐陽修寫的《伶官傳序》,原文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裡的“逸豫亡身”意為:安逸自在、驕傲懈怠會導致不好的結果,甚至喪失生命。

再溯源而上,“逸豫亡身”出自《易經·豫卦》。豫卦是《周易》中一個卦名,與“謙卦”卦形相反,上卦為震卦,代表鳴雷,就人物來說代表有名望的成功人士;下卦為坤卦,代表平地,就人物來說則代表沒有名望的一般百姓。鳴雷在平地之上,以人事而論則象徵一個人有成就之後洋洋自得,到處誇耀。“豫”就是驕傲、怠慢、自視清高的意思。那麼這個“豫卦”是吉是凶呢?上卦雷陽之氣是向上運動的,而下卦地陰之氣是向下運動的,正是陰陽不調、上下不通之象。以人事來說,有作為的大人物以功名自居,生起虛驕之心,對一般百姓開始不屑一顧,這當然是壞事,官民關係、名人與百姓的關係自然不和諧。因此“豫卦”是凶卦,“豫卦”卦辭告誡我們:要善於團結人,共同做事才會吉利,不要驕傲自滿,一意孤行。

 

【經典案例】大意失荊州

關羽遠征樊城曹軍駐地時,為防備東吳大將呂蒙偷襲荊州,留下重兵防範。這時,陸遜給呂蒙獻計說:“關羽自恃英勇無敵,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將軍辭職,關羽一定輕敵,屆時荊州唾手可得。”呂蒙依計而行。不久,陸遜取代呂蒙的消息傳來,關羽仰天大笑:“孫權怎麼不長眼睛呢?用了陸遜這個乳臭未乾的孩子!”忽又聽得報告:“陸將軍派使者送來名馬、錦緞等禮物,還有公函一封。”關羽拆開公函一看,裡面儘是卑躬屈膝,乞求蜀吳兩家永結同心的話,不由得縱聲長笑。使者剛走,關羽即調出荊州精兵去攻取樊城。結果,呂蒙率吳軍一舉攻破城防空虛的荊州,關羽被迫敗走麥城,手下勸諫:“小路恐有埋伏,可走大路。”而關羽的最後一句話是:“雖有埋伏,吾何懼哉?”最後迎接他的是被俘、被殺的結局。

關羽的驕傲自大和剛愎自用是十分有名的,從他坐鎮荊州后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分析看,就潛藏着禍事。他先是與馬超論武爭高低,后又要和黃忠爭名位,最後不按“隆中對”聯吳抗曹的方針,意氣用事,侮辱孫權,詆毀盟友,這些行為,對於一位鎮守邊疆的指揮官來說,是致命大忌,不論是本集團內部,或是東吳盟軍,這都是不能容忍的,他的悲劇不但令自己喪命,還斷送了蜀漢前程,致使蜀吳聯盟分裂,蜀漢精銳盡失,教訓不可謂不慘痛。

 

【易理啟示】

多少譽滿天下的學者,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關羽以馬弓手的身份,“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名,之後的履歷上寫滿了“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的英雄事迹,大兵壓境之時臨危不亂,締造了“水淹七軍”的神話,威震華夏,達到人生的巔峰,但如日中天的將軍何以旋即“失荊州、走麥城”,最後竟落得壯志未酬、身首異處的結局?驕兵必敗的警鐘猶在耳畔!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起義前期能和官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禮賢下士,因而屢戰屢勝。但隨着起義隊伍的壯大,功績的顯赫,他的驕傲情緒一天天滋長起來,貪圖享受,拒聽忠言,居然殺害了向他進諫的忠臣李岩,以致軍心渙散,輝煌功業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