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 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 始的日子,並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蛄)蛄在田間的嗚叫聲(一說是蛙聲),接着 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立夏養生以心為主

    傳統中醫認為,人們在春夏 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心為陽臟,主陽氣。心臟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心臟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 全身有溫養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汗液調節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

    中醫認為“立夏”后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如果此時人們還多吃油膩,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而出現上火的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 症。“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達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 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B族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

    總之,“立夏”之季要養心,為安度酷暑做準備,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初夏之時,老年人氣血易滯,血脈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許蔥頭,喝少量的酒,促使氣血流通,心脈無阻,便可預防心病發生。立夏之後,天氣逐漸轉熱,飲食 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隨着夏日氣溫升高,人們很容易煩躁不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有些人平時溫文爾雅,不急不怒,可到了夏天,卻變得性情急躁,常為小事大發脾 氣。要記住“心靜自然涼”。

    這是因為氣溫升高會加劇人們的緊張心理,心火過旺,就會導致這種情況。此時不僅僅是情緒波動起伏,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起居、飲食稍有不妥,就會發 生各種疾病,從而影響健康。

    特別是老年人,由發火生氣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並不少見,甚至因此而發生猝死。

    所以,在立夏之季要做好精神養生,做到精神安靜、笑口常開、自我調節、制怒平和。多做安靜的事情,如繪畫、書法、聽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這些都可以 調節精神、保持心情舒暢。

 

    今年的立夏正處於這樣一個特殊時期,豬流感的肆虐讓人們想起曾經經歷過的非典、禽流感。其實,和應對其他任何傳染性疾病一樣,最重要的依然是我們自身的防 空能力和意識。

    據專家介紹,豬流感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我們加強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就可以減小被傳染豬流感病毒的可能性。

來源網站: 董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