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詢問:董老師,我從黃曆上選了個黃道吉日,準備兒子結婚;可女方父母說他們看黃曆了,這個日子是黑道日,不能辦喜事。我們就又找了本黃曆看,這
一看不要緊,才知道這本黃曆又是另外一種說法。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啊?黃曆都不一致,我們究竟應該以哪一個為準呢?
同一天是黃道吉日還是黑道日,為什麼不同的黃曆會有不同的說法啊?
這話說起來就長了。
黃曆的排算,自有一套非常複雜而精密的計算方式。
就拿置閏的方法來說吧。有人將它簡化成“無中氣之月置閏”,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十二個月之中同時有二個月,甚至三個月沒有中氣的情形偶爾也會出現,那又
該如何決定呢?只能說它有一套很複雜的算法。
遺憾的是自從欽天監消失之後,這套公式至今已少有人能弄得清楚了。
現在黃曆出現不同的版本,各有說法,都自稱是根據《協紀辨方書》排算的。但《協紀辨方書》本身就因為它的來歷而爭議頗多。
《協紀辨方書》系清乾隆年間,奉敕編撰,並由乾隆親制序文的擇吉典籍。
此書從陰陽五行、風水、星相、命理等諸方面去考察、研究並歸納整理出一套選擇吉日良辰的辦法,逐漸成為古人選擇黃道吉日的規範。
古人重視良辰吉日的選擇。不論是朝廷的祭祀天地、臨政親民、選將拜帥、出師遠征;還是民間的婚喪嫁娶、開山破土、立券交易;甚至豎柱上樑、修衣縫裳、剃頭
理髮、走親訪友,都要選擇黃道吉日。認為這樣才可以達到近福遠禍、趨利避害的目的。
據說,《協紀辨方書》產生的歷史背景還帶有血腥味道。
清朝初年,順治皇帝寵妃董鄂氏產下一子,十分受順治喜愛,但不幸早夭。順治皇帝哀痛之下,下令欽天監擇一吉日良辰予以厚葬。
當時的欽天監是西方教士湯若望,他不信此道,但又不能抗命,就令手下另一官員擇日。日子擇妥之後,譯成滿文,呈給皇上過目,沒想到在翻譯時出了差錯,把時
辰給譯錯了。為了這件事,牽累了好多人喪命、下獄,史稱“歷獄”。
並由此引發了術數界人士的相互攻詰,爭議不休。在後來的康熙、雍正年間還又發生了幾起歷案。
為了不再有類似的事件繼續發生,乾隆下令編寫一本統一的擇日規範,這就是《協紀辨方書》的來歷。
在編纂的過程中,《協紀辨方書》將一些沒有充分根據的擇日之說,視為無稽之談,完全刪除不提。
但是這些說法畢竟在民間流傳已久,深入人心。所以民間對這些說法的相信程度,並沒因為《協紀辨方書》的影響而減弱,
因此民間在自行編印通書之後,又將這些被刪去的說法或多或少地加了回去。這就出現了官方版本和民間版本的不同,時移世易,各種版本混雜,專業研究人士也就
因所學不同而結果各異,就形成了目前黃曆因編寫者的不同而出現了不同的現象。
提示:不管是哪種版本的黃曆,上面的黃道吉日都是針對大眾而言的;具體到個人婚喪嫁娶,開
業動土等事宜的擇吉,還是要以個人命理為主,並結合家人情況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