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中國字匱乏了?

小區有一家的媳婦添了個小男孩,一家人高興的不得了。可高興了不幾天,有一件事把他們愁懷了。就是給出生不久的孩子起個啥名好呢?老兩口犯難,小兩口也犯難。這公公本姓侯,兒子、孫子肯定也姓侯。就是因這個侯字,小兩口感覺自己喝的墨水不夠了。於是到新華書店買了本《新華大字典》,翻來翻去,總覺得沒有合適的字。孩兒的媽急了:“姓什麼不好,偏偏姓侯!”。一句話戳到了“根”上,孩子的爸急了,就動了“干戈”。

你可別以為這是“笑談”。在現實生活中,為給新出生的孩子起個好聽的名字而犯難的人可不少。有時我就想,中國古代發明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活字印刷術。漢字也造就了最具活力和豐富表現力的國文。怎麼到了現代,選一個合適的字給新出生的小孩起個名就這麼難?難道中國字真的匱乏了?我看問題不是出在這裡。誠然,在百家姓里,有一些姓起名字時需費一番腦筋。但起好了也一樣響亮出名,就拿侯姓來說,侯耀華、侯鏡如等人不也很出名嗎?由此看來大可不必為起名而煩惱甚至動“干戈”。

在現代,可以說,給新出生的小孩起名成了人之初的第一煩。從表面上看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好聽的字(如給女孩起名用的倩、娜、麗、婧等等),大部分都給人佔用了。二是怕重名,一不注意就往往和別人的名字“撞車”,會給今後的生活帶來不便。經常聽說一個企業、一個學校的班級就有很多重名的,沒辦法為了區分,就在名字前加上大、小什麼的。鑒於此,有些人就模仿外國人的名字,起些多字的名字。比如熊喬伊郎什麼的等等。市面上也應運而生了專門起名字的公司,生意還不錯。

以上只是些表象,依我看,當代一些人起名感覺難恐怕與“追求名利”的心理也不無關係。在某種程度上,這和過去一些人為了給孩子祛邪,或是為了一個好兆頭,把那小孩的名起的很難聽或是很大氣的心理是一樣的。我記得我在農村的時候,村裡一些老太太看到自己的孫子不大“靈頭”,就把孫子叫“迷糊”,“狗剩”一類的小名。以為這樣,那孩子就“靈頭”了。這其實是一種“迷信”。

一些人太看重名字的“分量”了。這使我想起了我們單位的許多人就私下裡偷偷模仿領導的簽名,因為單位領導的名子太值錢了。單位的人事變動、升遷、購物、報銷等,都得有“一隻筆”簽字。有個單位的財務科出納就私自在一張報銷發票上模仿老闆的簽名,就輕而易舉地拿到了一大筆錢。看來這名字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權,就是錢。也有人專門研究所謂“名人”的名字,即名人的名字和名人之間的聯繫。似乎起個好名字對做官和成“名人”有利。名字和做官和成名人沒有直接的關係,只和後天的努力有關。名字只是區分此人與彼人的一個記號。

國人有望子成龍的觀念無可厚非。給孩子起個好名也無可厚非。一個好名字可以享用一生。只要是抱着正常的心態,不受那些潛意識的影響,給孩子起個好聽的名字也是不難的。  來源:新華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