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改名內含機變,改名出現一系列情節,說明古代雖還沒有設置起名改名的專職機構,但古人早意識到改換名字在某種情況下有它的必要性,這其中涵蘊着 “機”、“變”二字,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中,毛主席也說過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一部《易經》就是講“變”。我們看一支蠟燭,它的火光在不斷地跳 動,但是后一秒鐘的火花是不是前一秒鐘的火光呢,當然不是了。我們坐在椅子上悠閑地休息,前一秒鐘的我和后一秒鐘的我有沒有變化呢,表面上看沒有什麼變 化,但是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這一秒鐘也不知出現了多少次生生死死,再說,后一秒鐘的思想和前一秒鐘的思想是不是沒有變化呢,不過微小的變化不易為人察覺 罷了,我們再看長江和黃河的水,什麼時候都在同樣地流,但是下午流的水是不是上午那個水呢,乃到下一秒鐘流的水也絕不是上一秒鐘流的水,再推而廣之看問 題,一座房子從建成那天起,也就是它走向毀壞的開始,一隻資碗從出窯的那天起,也就是它走向破碎的開始,誰能否認這個規律呢,所以說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 變化中,變化的總規律當然是不可逆轉的,但可以通過人的行為去調整它,至於如何去調整,那就要“善於察機”了,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善於審時度勢,文言簡 練,只用一個字“機”字,所以孔老夫子在研究《易經》時,不但強調“君子善變”,而且說“知機其神乎”,演繹成現代語言就是“抓住機遇”,戰場上、商場 上、市場上、乃至球場上無一不講要抓住機遇。
改個名字或改一改公司店鋪的名號,這裡也同樣蘊涵著機和遇,當朋友向你建議或你自己怦然心動想改一改自己的名字或公司名號時,可認為是“機”動了,是
一種潛在的無可名狀的信息在暗流涌動了,但你一時尚未找到起名的高手,這叫有機而未遇,機遇尚未成熟,同樣當你遇到了一位起名高手,或朋友向介紹這方面的
的事例而你不以為然,不為所動,這說明你的“機”尚未發,死水一潭,枯井不能生波。
由此看來,取名改名對人生對事業的確有它的一定意義,那麼人人都要到取名公司將自己的名字評點一番嗎?那當然不是,比如公路鐵路穩穩噹噹,即使不是那
么完美,何必要多此一舉再去翻修呢?至於嬰兒取名,那像設計一條新的鐵路一樣,是一定要請專家的,你對地文,水文,地理脈絡一無所知,僅從地表可見部分來
設計線路,多半是要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