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大多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知識分子,往往是既有“名”
又有“字”。
在先秦時代,“字”是用來表示地位的,一般而言,平民百姓有名無字,但是到了後來,這一點就被打破了。不過相比之下,古代做官的和知識分子,他們對名和字
比一般的老百姓要講究很多。久而久之,名和字的命名方法就形成了一套比較固定的規則。
左傳里記載着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
點,或從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但總的來說,
古人在確定名和字的時候,總是遵循着以下一些搭配思路。從以下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名和字確實是很講究的。
具體來說,古人在確定名和字時,一般採取以下五種方法:
一、同義相訓:即字和名意義相同或相通。
如: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遊,字務觀。游、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二、同類相訓:即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
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製品。
三、反義相訓:即字和名意思正相反。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四、同句取義:即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如: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
于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
五、增字潤飾:即在名之上再加上一個修飾詞。如:
李白,字太白。在白字之上再加一個太字,產生了新的含義。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當然,古人取名定字的方法還不只這幾類。只要我們善於總結,還會有很多的思路出來。通過學習古人的方法,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取的更好。那就是:不僅符合
命理的原則,而且還更有文化的內涵,從而讓自己的名字更加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