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讓人警醒和聰明。基於這個理念,我常常忙裡偷閒讀一些史書。但由於職業的原因,我在讀史時更多地關注風水學、姓名學在歷史中留下的痕迹。說的更明白 點,就是我很關心歷代帝王與周易之間的淵源,並從這個淵源出發,尋找帝王的姓名與其朝政命運之間的某些聯繫。

    今天的姓名學已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但是,古人對於姓名的關注與重視似乎比我們現代人更強烈。尤其是古聖先賢和歷代帝王們,他們對姓名的重視確實非同尋常。

    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並且看過明代皇帝的本紀,那麼你就可以發現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除去朱元璋這個太祖外,自建文帝朱允炆起,以下明代皇帝的取名 原則一般都是遵循五行相生的原理,上輩名字的五行正好可以生出下輩名字的五行。

朱元璋 

    比如,明代皇帝中有父子對應關係的幾個人如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等等。每一代帝王的名字中都帶有五行的偏旁,而 且正好是五行相生的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兒子一輩的名字所含元素,總是被父輩的名字所含元素所生。

    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他們不僅重視本人的名字,而且還根據周易的五行相生原理對他們整個世系的名字做出了規定。很顯然,他們比一般的老百姓對名字的重視 程度還要高!

    歷代的帝王不僅對本人的名字很重視,也不僅對他們整個世系的名字很重視,他們對自己的朝代名稱及自己的年號也非常非常重視。而他們在對自己的朝代以及年號 進行取名時,很多時候又是十分倚重於易經的。打開中華民族的歷史,這個情況比比皆是。

    元世祖忽必烈採納漢族官僚劉秉忠的建議,改國號為“元”,他是根據《易經》的《乾、彖》中“大哉乾元”的含義取意。又如明朝的“明”字取自《易經》中 《乾、彖》“大明終始”之義。大明為日,而日又是宇宙間主宰光明之物,日月如天,故取朝代名為“大明”。

    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27年取年號為“貞觀”,即是歷史上稱為有名的“貞觀之治”時期。“貞觀”兩字取自《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這兩字表示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發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觀規律的,這規律就是“正”。所以宋朝朱熹解釋這句話時說:貞,正也;觀,示也。“貞觀” 以正示人也。其實質含義就是指示人們按照社會自然發展規律去做。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人們只要遵循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大自然諧調發展 就能成功。

    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70年取年號為“咸亨”,則取自《易經》的《坤"彖》:“含弘廣大,晶物咸亨”。這裡的“咸”是皆、都、感受之意。“亨”是美的含義。 連起來就是“皆美”、“都是美好的”。

    不僅中國的皇帝,外國的帝王也十分看重名字的重要性,而且他們在取名時,也同樣重視易經。

    就以地處彈丸之地的小島國日本為例,近代能以富強的經濟地位,雄踞東方,並且能以舉世矚目的民族凝聚力在世界範圍內發展自強,其中全賴明治維新運動,由此 奠定了國家民族走向富強的基點。而“明治”這一年號,也取自於中國《易經》的《說卦》:“聖人南面而聽天下,響(向)明而治。”所以在日本明治期間,全國 上下掀起學易高潮,甚至提出有名的:“不知《易》者,不能人閣”的組閣原則。此外,日本的年號“大正”,也是取自《易經》的《無妄、彖》:“大亨以正,天 之命也。”

    由以上所說,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發端於易經的姓名學,不僅僅是我們現代人重視,我們的古人也很重視;不僅僅我們普通的老百姓重視,歷代帝王更 重視;不僅僅我們中國重視,國外也同樣重視!

來源網站: 董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