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重視名字的學問。研究歷史便可知道,名與實的關係,是我們民族一個悠久的哲學命題。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難立。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一個研究名實關係的重要哲學流派,就叫做“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孫龍。公孫龍關於“白馬非馬”的著名論斷,更是世人皆知。在公孫龍看來,名實不符,名稱不當,都是最大的錯誤。

  古今中外,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從這個名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志向,他的追求,甚至於他的愛好和建樹,等等。

我們先拿著名的開國帝王來說吧。秦始皇贏政、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昭烈帝劉備、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這一長串的名字,你說哪一個不響亮?又有哪一個不是意蘊深厚?而他們的作為,也正好印證了他們的名字中所蘊涵的意義。

  秦始皇贏政和漢高祖劉邦兩個人,小時候便有超人的志向,所以他們的名字中有“政”有“邦”,暗示他們將來要在政治上做出一番安邦定國的非凡業績,歷史也恰恰給了他們機遇,他們成功了。

  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這兩個人作為守成的帝王,需要他們在繼承先人遺志的前提下繼續把漢帝國的事業發揚光大,所以他們的名字取為“恆”、“啟”。 “恆”者,是指帝王之業永久也;“啟”者,開也,是要在原來的基礎上發揚光大。後來,“文景之治”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盛世而彪炳史冊。他們也成功 了。

  漢武帝劉徹的情況比較特殊。在他的時代,一方面國家已經安定強大,另一方面,國家還遭受別國的威脅和騷擾。對漢武帝來講,要想做一個有作為的君主,他 既要繼承鞏固先人的基業,還必須繼續開創新的業績,就是說要在承前啟後兩個方面都有作為才行。所以他的名字取為“徹”。“徹”者,通也,徹上徹下,徹前徹 后也。儒家做學問做事業最講這個“徹”字,是一個非常高的境界。後來,漢武帝做到了這一點,既超越了他的祖宗,也對後代樹立了榜樣,他成功了。

  光武帝劉秀、昭烈帝劉備這兩個都生於亂世,要想有所作為,祖宗的基業是靠不住了,因為這個時候誰也不再承認你了。怎麼辦?在這個時候,唯一能打出去的 就是“才德”這張王牌。劉秀自視很高,故取名“秀”,“秀”者,出類拔萃也。是想說明在這個混亂的階段,惟有我劉秀有這個能力挽救危亡的局面,用這個來招 攬人才。劉備則打出了品德這個王牌,取名“備”,取字為“玄德”者,就是在說明自己是品德最高的,最後憑藉這個感動了諸葛亮出山相助。“光武中興”名垂千 古,劉備也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這兩個名字應該說是最好的。他們不象以前的帝王那麼張揚,動輒以“邦國”為義來取名。他們的名字都是從“立德”和“垂範后 世”的角度來的。“匡”者,匡正也;“胤”,後代也。匡胤就是要匡正所有的後代子孫。元璋也是這個意思。璋者,最美好的玉器也,就是要讓後代都象自己看 齊。這兩個名字非常含蓄,雖沒明顯地包含政治的意義,但實際上卻更加意義深厚。

  試想,如果能永遠地匡正後代子孫,萬世都以為楷模者,不是帝王之業又是什麼?而且,他們的理想還不僅止於此,他們是既要做帝王還要立德於後世,理想更遠大。今天看來,他們也是基本上實現他們的目標的。 

不僅古人重視名字,現代的名人也很重視名字的學問。毛澤東、江澤民的名字就很好。澤東者,要讓世界的東方享受恩澤;澤民的意義自不待言了。不管他們在取名時是否是這樣想的,但名字作為一個符號,一個象徵,客觀上向世人傳達出了這樣的一種信息。

  今天的姓名學,已成為一門顯學,是不爭的事實。為人父母,不可不重視孩子的取名。

  有人問,名字好就能成功嗎?有的人名字好卻一生不順利,那是為什麼?這裡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好的名字不能包辦你的成功,但一定有助於你事業的成功。但 姓名學的學問博大精深,不是一時講得清楚的。比如名字的好與壞,決非那麼簡單,不是字面意思好就是好名字了。一個好的名字,不僅意蘊要非常好,而且它還必 須和五行、干支、屬相、家族等諸多因素聯繫起來考察,才能是一個好的名字。

 

來源網站: 董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