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觀基本原理精髓
中行是“易經”非常強調的原則
中行就是中正,中道,“易經•夬”說:“中行,無咎”,無咎就是無過。“易經•巽”說:“中正而志行”。“易經•觀“說:”中正以觀天下“,強調要走中道。這對儒家中庸觀產生了很大影響。”論語“主張的”過猶不及“,”中庸“突出的”中方不倚“,朱熹強調的“不偏不倚”,都是中行之意。
中行包括中正,中直,中節。
所謂中正,就是指要走正道,“易經•未濟”說:“中以行正也。”就是強調要中而且要正。
所謂中直,就是指不但要位正而且要行直。
所謂中節,就是要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的度。就是說執中要有一定的度,不能太過或不及。朱熹的“不偏不倚”,就是要抓住這一限,這是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要害。
“易經”中行,中正之道是為了處世的大智慧
中行,中正既是為人的原則,也是處世的準則。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中行觀與折中主義的截然的不同的。
什麼是折中?折中就是無原則地“和稀泥”,其性質是故意混淆矛盾着的兩個方面的主次,把它們等同起來,否定對立面的轉化和鬥爭,從而達到混淆是非的目的,因此折中主義實際上是調和主義,是和“易經”的中行觀相悖的。因為“易經”的中行觀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肯定上非的,“易經”強調的“中行,無咎“,就是充分肯定矛盾重心的。
平衡觀基本原理精髓
“易經”強調萬事萬物都呈現着動態的平衡
“易經”太極圖,八卦圖,都特彆強調陰陽平衡。陰陽平衡對中醫治療學及養生學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平衡,是事物矛盾的統一,是事物發展的相對穩定和相對有序。我們強調的平衡是動態的平衡,平衡與不平衡的不斷被打破,才是創新的過程,才是事物不斷發展的標誌。
平衡與不平衡是“易經”動靜觀的表現。自古以來,相對主義片面誇大事物的相對性,強調事物的絕對齊一和絕對平衡,如以道家莊子為代表的相對主義強調事物的絕對平衡,否認事物的區別和質的規定性。如惠施認為,天下的一切事物都是沒有區別的,生與死是一樣的,好與壞是一樣的,上進與不上進是一樣的... ...
反之,絕對主義則否認事物的相對穩定,否認事物的相對平衡,如禪宗的無住觀點,認為事物非但不存在相對的穩定,而且一切都是虛的。
“易經”的動靜相兼,蘊含了平衡與不平衡的對立統一的原理,又通過中行觀作了高度的概括。中醫的經典巨著“黃帝內經”通過陰陽平衡在人體生理,病理等方面的闡述,提出了維繫職陰陽平衡在人體生理,病理等方面的闡述,提出了維繫陰陽平衡在醫學中的重要意義,為平衡醫學乃至中醫理論奠定了基礎。
“易經”高度強調事物運動的平衡性,並指出這種運動變化中的平衡即動態平衡。
六十四圓圖,通過陰陽爻的變化,反映陰陽的平衡,表明陰陽雙方不斷通過消長變化以維持平衡。其中,如泰卦,既濟卦都反映了陰陽的和諧和平衡。正如“易經“所說:”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易經”強調,平衡的目的在於維持相對靜止,亦即相對的穩定。因為事物有動必有靜,有了相對的靜止才有相對的平衡。所謂“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
“易經”強調平衡是整體的平衡
“易經”的整體平衡觀反映在卦的結構上,不論八卦還是六十四卦,其陰,陽爻的結構都是整體的,陰爻和陽爻的數量,位置及分佈都是受整體平衡制約的,當中只要有一個爻有變化,整體都會發生變化,所謂“牽一爻而動全盤”。
就是說,“易經”的平衡觀表現在制約關係上,這是一種整體的制約,有制約才有平衡。也就是說,陰陽雙方要在一定製約的基礎上,才能維持平衡。如既濟卦的水火互制,泰卦的天地交泰,都反映了平衡是為了維持整體的統一性。
“易經”平衡觀強調天人合一的平衡
“易經”十分重視天,地,人的統一,強調天道,地道,人道之間都不是孤立的,割裂的,靜止的,而是相互聯繫着的,運動着的整體。如“易經•繫辭“曰:”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易經•說卦”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 ...”
“易經”的三才觀,就是強調天,地,人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其間是和諧的,平衡的,所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 。(“易經•說卦”)
中行是“易經”非常強調的原則
中行就是中正,中道,“易經•夬”說:“中行,無咎”,無咎就是無過。“易經•巽”說:“中正而志行”。“易經•觀“說:”中正以觀天下“,強調要走中道。這對儒家中庸觀產生了很大影響。”論語“主張的”過猶不及“,”中庸“突出的”中方不倚“,朱熹強調的“不偏不倚”,都是中行之意。
中行包括中正,中直,中節。
所謂中正,就是指要走正道,“易經•未濟”說:“中以行正也。”就是強調要中而且要正。
所謂中直,就是指不但要位正而且要行直。
所謂中節,就是要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的度。就是說執中要有一定的度,不能太過或不及。朱熹的“不偏不倚”,就是要抓住這一限,這是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要害。
“易經”中行,中正之道是為了處世的大智慧
中行,中正既是為人的原則,也是處世的準則。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中行觀與折中主義的截然的不同的。
什麼是折中?折中就是無原則地“和稀泥”,其性質是故意混淆矛盾着的兩個方面的主次,把它們等同起來,否定對立面的轉化和鬥爭,從而達到混淆是非的目的,因此折中主義實際上是調和主義,是和“易經”的中行觀相悖的。因為“易經”的中行觀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肯定上非的,“易經”強調的“中行,無咎“,就是充分肯定矛盾重心的。
平衡觀基本原理精髓
“易經”強調萬事萬物都呈現着動態的平衡
“易經”太極圖,八卦圖,都特彆強調陰陽平衡。陰陽平衡對中醫治療學及養生學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平衡,是事物矛盾的統一,是事物發展的相對穩定和相對有序。我們強調的平衡是動態的平衡,平衡與不平衡的不斷被打破,才是創新的過程,才是事物不斷發展的標誌。
平衡與不平衡是“易經”動靜觀的表現。自古以來,相對主義片面誇大事物的相對性,強調事物的絕對齊一和絕對平衡,如以道家莊子為代表的相對主義強調事物的絕對平衡,否認事物的區別和質的規定性。如惠施認為,天下的一切事物都是沒有區別的,生與死是一樣的,好與壞是一樣的,上進與不上進是一樣的... ...
反之,絕對主義則否認事物的相對穩定,否認事物的相對平衡,如禪宗的無住觀點,認為事物非但不存在相對的穩定,而且一切都是虛的。
“易經”的動靜相兼,蘊含了平衡與不平衡的對立統一的原理,又通過中行觀作了高度的概括。中醫的經典巨著“黃帝內經”通過陰陽平衡在人體生理,病理等方面的闡述,提出了維繫職陰陽平衡在人體生理,病理等方面的闡述,提出了維繫陰陽平衡在醫學中的重要意義,為平衡醫學乃至中醫理論奠定了基礎。
“易經”高度強調事物運動的平衡性,並指出這種運動變化中的平衡即動態平衡。
六十四圓圖,通過陰陽爻的變化,反映陰陽的平衡,表明陰陽雙方不斷通過消長變化以維持平衡。其中,如泰卦,既濟卦都反映了陰陽的和諧和平衡。正如“易經“所說:”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易經”強調,平衡的目的在於維持相對靜止,亦即相對的穩定。因為事物有動必有靜,有了相對的靜止才有相對的平衡。所謂“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
“易經”強調平衡是整體的平衡
“易經”的整體平衡觀反映在卦的結構上,不論八卦還是六十四卦,其陰,陽爻的結構都是整體的,陰爻和陽爻的數量,位置及分佈都是受整體平衡制約的,當中只要有一個爻有變化,整體都會發生變化,所謂“牽一爻而動全盤”。
就是說,“易經”的平衡觀表現在制約關係上,這是一種整體的制約,有制約才有平衡。也就是說,陰陽雙方要在一定製約的基礎上,才能維持平衡。如既濟卦的水火互制,泰卦的天地交泰,都反映了平衡是為了維持整體的統一性。
“易經”平衡觀強調天人合一的平衡
“易經”十分重視天,地,人的統一,強調天道,地道,人道之間都不是孤立的,割裂的,靜止的,而是相互聯繫着的,運動着的整體。如“易經•繫辭“曰:”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易經•說卦”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 ...”
“易經”的三才觀,就是強調天,地,人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其間是和諧的,平衡的,所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 。(“易經•說卦”)
文章系列
此文章屬於15 / 15 系列. 其他相同系列的文章如下:
- 楊力講易經(16):中行是《易經》強調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