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观基本原理精髓
中行是“易经”非常强调的原则
中行就是中正,中道,“易经•夬”说:“中行,无咎”,无咎就是无过。“易经•巽”说:“中正而志行”。“易经•观“说:”中正以观天下“,强调要走中道。这对儒家中庸观产生了很大影响。”论语“主张的”过犹不及“,”中庸“突出的”中方不倚“,朱熹强调的“不偏不倚”,都是中行之意。
中行包括中正,中直,中节。
所谓中正,就是指要走正道,“易经•未济”说:“中以行正也。”就是强调要中而且要正。
所谓中直,就是指不但要位正而且要行直。
所谓中节,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度。就是说执中要有一定的度,不能太过或不及。朱熹的“不偏不倚”,就是要抓住这一限,这是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要害。
“易经”中行,中正之道是为了处世的大智慧
中行,中正既是为人的原则,也是处世的准则。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中行观与折中主义的截然的不同的。
什么是折中?折中就是无原则地“和稀泥”,其性质是故意混淆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主次,把它们等同起来,否定对立面的转化和斗争,从而达到混淆是非的目的,因此折中主义实际上是调和主义,是和“易经”的中行观相悖的。因为“易经”的中行观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肯定上非的,“易经”强调的“中行,无咎“,就是充分肯定矛盾重心的。
平衡观基本原理精髓
“易经”强调万事万物都呈现着动态的平衡
“易经”太极图,八卦图,都特别强调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对中医治疗学及养生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平衡,是事物矛盾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和相对有序。我们强调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平衡与不平衡的不断被打破,才是创新的过程,才是事物不断发展的标志。
平衡与不平衡是“易经”动静观的表现。自古以来,相对主义片面夸大事物的相对性,强调事物的绝对齐一和绝对平衡,如以道家庄子为代表的相对主义强调事物的绝对平衡,否认事物的区别和质的规定性。如惠施认为,天下的一切事物都是没有区别的,生与死是一样的,好与坏是一样的,上进与不上进是一样的... ...
反之,绝对主义则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否认事物的相对平衡,如禅宗的无住观点,认为事物非但不存在相对的稳定,而且一切都是虚的。
“易经”的动静相兼,蕴含了平衡与不平衡的对立统一的原理,又通过中行观作了高度的概括。中医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通过阴阳平衡在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的阐述,提出了维系职阴阳平衡在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的阐述,提出了维系阴阳平衡在医学中的重要意义,为平衡医学乃至中医理论奠定了基础。
“易经”高度强调事物运动的平衡性,并指出这种运动变化中的平衡即动态平衡。
六十四圆图,通过阴阳爻的变化,反映阴阳的平衡,表明阴阳双方不断通过消长变化以维持平衡。其中,如泰卦,既济卦都反映了阴阳的和谐和平衡。正如“易经“所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易经”强调,平衡的目的在于维持相对静止,亦即相对的稳定。因为事物有动必有静,有了相对的静止才有相对的平衡。所谓“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
“易经”强调平衡是整体的平衡
“易经”的整体平衡观反映在卦的结构上,不论八卦还是六十四卦,其阴,阳爻的结构都是整体的,阴爻和阳爻的数量,位置及分布都是受整体平衡制约的,当中只要有一个爻有变化,整体都会发生变化,所谓“牵一爻而动全盘”。
就是说,“易经”的平衡观表现在制约关系上,这是一种整体的制约,有制约才有平衡。也就是说,阴阳双方要在一定制约的基础上,才能维持平衡。如既济卦的水火互制,泰卦的天地交泰,都反映了平衡是为了维持整体的统一性。
“易经”平衡观强调天人合一的平衡
“易经”十分重视天,地,人的统一,强调天道,地道,人道之间都不是孤立的,割裂的,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运动着的整体。如“易经•系辞“曰:”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易经•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
“易经”的三才观,就是强调天,地,人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间是和谐的,平衡的,所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 。(“易经•说卦”)
中行是“易经”非常强调的原则
中行就是中正,中道,“易经•夬”说:“中行,无咎”,无咎就是无过。“易经•巽”说:“中正而志行”。“易经•观“说:”中正以观天下“,强调要走中道。这对儒家中庸观产生了很大影响。”论语“主张的”过犹不及“,”中庸“突出的”中方不倚“,朱熹强调的“不偏不倚”,都是中行之意。
中行包括中正,中直,中节。
所谓中正,就是指要走正道,“易经•未济”说:“中以行正也。”就是强调要中而且要正。
所谓中直,就是指不但要位正而且要行直。
所谓中节,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度。就是说执中要有一定的度,不能太过或不及。朱熹的“不偏不倚”,就是要抓住这一限,这是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要害。
“易经”中行,中正之道是为了处世的大智慧
中行,中正既是为人的原则,也是处世的准则。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中行观与折中主义的截然的不同的。
什么是折中?折中就是无原则地“和稀泥”,其性质是故意混淆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主次,把它们等同起来,否定对立面的转化和斗争,从而达到混淆是非的目的,因此折中主义实际上是调和主义,是和“易经”的中行观相悖的。因为“易经”的中行观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肯定上非的,“易经”强调的“中行,无咎“,就是充分肯定矛盾重心的。
平衡观基本原理精髓
“易经”强调万事万物都呈现着动态的平衡
“易经”太极图,八卦图,都特别强调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对中医治疗学及养生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平衡,是事物矛盾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和相对有序。我们强调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平衡与不平衡的不断被打破,才是创新的过程,才是事物不断发展的标志。
平衡与不平衡是“易经”动静观的表现。自古以来,相对主义片面夸大事物的相对性,强调事物的绝对齐一和绝对平衡,如以道家庄子为代表的相对主义强调事物的绝对平衡,否认事物的区别和质的规定性。如惠施认为,天下的一切事物都是没有区别的,生与死是一样的,好与坏是一样的,上进与不上进是一样的... ...
反之,绝对主义则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否认事物的相对平衡,如禅宗的无住观点,认为事物非但不存在相对的稳定,而且一切都是虚的。
“易经”的动静相兼,蕴含了平衡与不平衡的对立统一的原理,又通过中行观作了高度的概括。中医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通过阴阳平衡在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的阐述,提出了维系职阴阳平衡在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的阐述,提出了维系阴阳平衡在医学中的重要意义,为平衡医学乃至中医理论奠定了基础。
“易经”高度强调事物运动的平衡性,并指出这种运动变化中的平衡即动态平衡。
六十四圆图,通过阴阳爻的变化,反映阴阳的平衡,表明阴阳双方不断通过消长变化以维持平衡。其中,如泰卦,既济卦都反映了阴阳的和谐和平衡。正如“易经“所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易经”强调,平衡的目的在于维持相对静止,亦即相对的稳定。因为事物有动必有静,有了相对的静止才有相对的平衡。所谓“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
“易经”强调平衡是整体的平衡
“易经”的整体平衡观反映在卦的结构上,不论八卦还是六十四卦,其阴,阳爻的结构都是整体的,阴爻和阳爻的数量,位置及分布都是受整体平衡制约的,当中只要有一个爻有变化,整体都会发生变化,所谓“牵一爻而动全盘”。
就是说,“易经”的平衡观表现在制约关系上,这是一种整体的制约,有制约才有平衡。也就是说,阴阳双方要在一定制约的基础上,才能维持平衡。如既济卦的水火互制,泰卦的天地交泰,都反映了平衡是为了维持整体的统一性。
“易经”平衡观强调天人合一的平衡
“易经”十分重视天,地,人的统一,强调天道,地道,人道之间都不是孤立的,割裂的,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运动着的整体。如“易经•系辞“曰:”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易经•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
“易经”的三才观,就是强调天,地,人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间是和谐的,平衡的,所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 。(“易经•说卦”)
文章系列
此文章属于15 / 15 系列. 其他相同系列的文章如下:
- 杨力讲易经(16):中行是《易经》强调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