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母親河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發祥

博大精深的《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發祥。中華文化,肇始於易,《易經》是包含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綜合巨著,是炎黃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文化的先祖。“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易學既是我國儒、道兩大學派的淵源,也是諸子百家的發端。

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化,曾經為中國及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最為輝煌的部分莫過於《易經》。《易經》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儒家的經典,也是道家的元典。《易經》既有義理,更有象數,因此既對社會科學影響深遠,更對自然科學有着重要啟示。《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其對中國文化及世界文化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總源頭,中國的思想文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都和《易經》密切相關。

讓我們驚嘆的是,“文明”、“人文”、“文化”這些詞語都出自《易經》。如說: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賁》)

易著三千以及受易學澆灌而生根發芽的中國的儒家、道家及諸子百家,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涓涓細流。源遠流長的易學體系,如同黃河之流,幾千年來,像母親河一樣滋潤着中國的神州大地,經久不息……

總之,易學博大精深,列於經書之首,諸籍之冠,《易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可以見得矣。

楊力提示

中華文化,肇始於易,《易經》是炎黃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文化的母子親河。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主幹

《易經》是中國文化三千年的集大成

第一次集大成:是以仰韶文化及龍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期,是對中國原始文化的總結。

第二次集大成:是商周甲骨文,是夏商周青銅文化的結晶。

第三次集大成:就是《易經》和《易傳》。

《易經》是中國奴隸制社會時期符號文化和占筮文化的總結。

《易傳》是中國早期封建社會陰陽文化及倫理文化的集大成。

由《易經》及《易傳》兩部巨著相合而成的《易經》則是中國古代戰國以前,包括整個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歷時三千年的文化總結,它匯聚了中國古代的符號、卜筮、陰陽和倫理文化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次集大成。

《易經》是中國文化長河的主流

《易經》幾乎在中國的每一個歷史時期的長河中,都起着主流的作用。

先秦時期:孔子把《易經》列為六經之一,《易經》在中國文化的長河中開始進入主體主位。

漢代時期:漢武帝採納了大儒董仲舒獨尊儒術的意見后,易學被列為儒學經典,隨着儒學地位提高,《易經》也從六經之一被奉為六經之首。

魏晉時期:《易經》被列為三玄之冠,雖有老莊大興,但《易經》仍然保持興盛。

隋唐時期:《易經》被定為十三經之首,從此奠定了其在經學中的領先地位,尤其是唐朝,自玄奘從西域取經歸來后,皇帝們十分重視佛學,佛經像潮水般湧進中國,而以《易經》為代表的經學奮起與之抗衡,捍衛了中國傳統文化佔主體的地位,中國最終沒有成為宗教大國,應該說,其中《易經》起來了重要的作用,不愧為傳統文化的中國砥柱。

宋元時期:《易經》被奉為理學的經典。宋代皇帝的顧問亞聖朱熹創立了理學,把《易經》列為理學所宗的經典,《易經》更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幹。

明清時期:乾隆時期修篡的《四庫全書》將易著(三百部)列為諸經之首,開卷之文,更確定了易學在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可見,《易經》在中國每一個歷史時期,在傳統思想文化中都起着主幹作用。

楊力提示

一部易學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空前的。

《易經》在中國文化中的樞紐作用

《易經》在中國文化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樞紐作用。

《易經》在中國文化中始終處於特殊的歷史地位,每一部重要易著的誕生,幾乎都是那一個歷史階段的產物。幾千年來,《易經》在中國文化中既有核心,又是樞紐。易學發展史幾乎反映了中國的文化史。因此,研究《易經》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深遠的意義。

楊力提示

《易經》之所以能曆數千年而不衰,其奧義在於:三千年前的《易經》正當中國六千年文明史的中點,易理髮揮了承前啟後的樞紐作用,使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地結合起來,溝通了中國文化的命脈,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