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發展是中國文化的縮影。一部《易經》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國文化史。《易經》是中國古代哲學之父。我們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歷史地、辯證地看待《易經》。

要歷史地、辯證地看待《易經》

《易經》是一部以占筮為形式的哲學巨著。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易經》的占卜呢?

那要從歷史來看問題,我國古代文化是卜筮文化和符號文化的綜合。《易經》的八卦是對那個時代符號文化的總結,而《易經》卜辭,又是當時卜筮文化的反映,如果因此認為《易經》是糟粕的話,那麼絕大部分都是卜辭的商周甲骨文也是糟粕嗎?《左傳》、《國語》中不是也有不少卜辭嗎?這是歷史的真實、要客觀地看,歷史地對待。

有的人因為《易經》有卜辭,就全盤否定《易經》,這是錯誤的。

有人問,《易經》是三千年前的著作,為什麼現在還要研究呢?

我們知道,哲學是自然科學的指導,它的生命力跟自然科學的生存期不一樣,自然科學的生命力長短不一,但是哲理的生命力是很強的,像《易經》這樣一部超越時空的的哲學巨著,她是數千年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又經歷了三千年的考驗,她的價值當然是不會輕易被否定的。

三千年雖然很長,但對地球來說無非一呼一吸,即使對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來說,也無非彈指一揮間,所以怎麼能因為她古老,就不是真理了嗎?那麼,我們現代人,再過幾千年不也是古人了嗎?我們的真理會輕易被否定嗎?

怎樣看待《易經》的占筮?

占筮只是《易經》的外衣,寶貴的是她的內核。她的許多寶貴內核就是占辭中,所以《易經》、《易傳》都要結合著讀,對於占辭,我們的態度是汲取其中的方法,而不是用來算命。

在孔子之前,《易經》還被占筮外衣包裹得很緊,因為春秋時代,仍然是一個占筮風氣很濃的時代,《左傳》、《國語》中的占筮記載反映了這一歷史事實,商周甲骨文90%以上是占筮辭,更是鐵證。所以《易經》以占筮形式反映當時的思想文化是歷史的必然,因為春秋以前中國的文化還是占筮文化占統治的時代。因此不能因為是占筮書就視為糟粕。

但是,我們今天21世紀的人當然不必要像幾千年前的古人那樣靠占卜來決定命運,占卜的不科學,就在於過分誇大了人的命理。

其實,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對他這一生的前程命運根本就沒有任何決定性的影響。所以,通過占卜來決定自己的命運是不先進、也是不科學的,是《易經》的支流,我們不提倡。其實,《易經》占卜主要是幫助人們選擇吉凶,目的在於趨吉避凶,其中所含占卜只是一些原則,一些選擇方法,與每個人的命理並無直接關係,正如《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巨著,對中醫學有巨大指導意義,但把每一個人的病都到《黃帝內經》里去找相應的治療方法又是不可能的,因為《黃帝內經》中總共只有13個方子,而且還是不常用的。所以我們學的《易經》,是學她的智慧,她的哲理方法,而不是用她去算人的前程命運。

對待《易經》的正確態度是揚棄

揚棄,就是對其中的精粹我們要發揚,而對待糟粕我們就應拋棄,這就是馬列主義的思想方法。
《易經》的內涵如此巨大,不是成書於一朝一代,也非一人所寫,而是古代幾千年的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因而,《易經》智慧不只《易經》一部書,還有易著三千形成的易學和以之為根哺育的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易經》割得斷嗎?扔得了嗎?

連秦始皇燒書都不準燒《易經》,我們現在又何必來糟蹋她呢,要知道她是中華民族祖先們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啊,我們有理由扔掉她嗎?她是我們的文化之父,哲學之母啊,大家細想,應該全盤否定她嗎?

再說了,玉終歸是玉,它的光芒是抹不掉的,即使有一點糟粕也是瑕不掩瑜。

楊力提示

揚棄,這是我們對待《易經》的正確態度。《論語》教們怎樣為人,而《易經》教我們怎樣做人,更教我們怎樣做事。

我們通過對《易經》相關知道的了解,現在可以做出一個基本評價了。

《易經》是一部以占筮了為外衣的偉大的哲學巨著和社會科學巨著,《易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當前,隨着醫易學的對外傳播,世界範圍內掀起了醫易熱,使中華易學更加走向世界,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更加反映了中華智慧將被世界人類共享,將對中國及世界人類的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易經》的發展是中國文化的的縮影。一部易學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國文化史。《易經》是中國古代哲學之父。

《易經》的內核是精湛的哲理、治國的智慧及處世方法,這些都是寶貴的內核,正是《易經》的魅力。也是《易經》幾千年來日用而不衰的緣由。

我們對待古籍,當然應該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方法,那就是要辯證地、歷史地看待《易經》,要肯定和弘揚《易經》的合理內核,而捨棄其占卜方面的支流。要正視《易經》的光輝的哲理,不要因為她的占筮外衣而輕易否定《易經》,那是不客觀的。

我要用毛主席的話來結束這一講,就是: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