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一部中國人的智慧書

什麼是智慧?

智慧指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

《易經》正是一部這樣的書,她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她代表的是東方的智慧,中華民族的智慧。
楊力提示

《易經》的智慧主要包括哲學智慧、治國道理、處世方法、做人準則以及創新思維、管理智慧和預測思想、憂患意識……這些智慧都是我在以後每講中要重點講解的。

我們知道,《易經》不是成書於一個時代,亦非一人所寫,她畫卦於伏羲時代,演卦於文王時期,作爻辭(文字)於周公時代,撰寫《易經》於春秋戰國時代,《易經》和《易傳》凝結了中華民族商周以公前三千年的智慧,是東方大智慧的代表。

最重要的是,隨着易著三千的形成及易學的發展,又吸收了中國商周至今後三千年的智慧,所以《易經》是中國五六千年文明史中智慧的結晶。

有人說,學《易經》不就是學算命嘛,如果不學《易經》算卦,那麼我們究竟要從《易經》中學到什麼呢?

我說,要學習《易經》的智慧、哲理、事理了物理,也就是學贈我們中國人祖先的智慧。

我們十分崇拜孔子,卻不知道孔子的智慧是從哪裡來的?

我告訴大家,孔子的智慧是從《易經》來的,從周公來的。孔子讀《易經》到韋編三絕,平生最崇拜的人是周公,連做夢都在夢周公。孔子夢周公,莊子夢蝴蝶,就可以看出這兩個大哲人,一個崇尚社會,一個追求自然。這就形成了後來儒家及道家兩個學派。

楊力提示

可以說,《論語》和《易傳》是交相輝映的,《易傳》有一部分是孔子及其弟子撰寫的,《論語》融入了《易經》的許多智慧。所以,要深入了解《易經》和《論語》,就必須把這兩部書結合起來看,要知道中國古代文化是綜合的,絕不是割裂的,是現代人人為地把她們割裂了。

《易經》的哲理是其精髓之所在

《易經》的哲理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文明和智慧。《易經》的哲理。尤其是她的辯證法思想,是中國古代哲理的傑出代表,是東方文明的象徵,它的成熟度實在令人驚嘆,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大智慧。

《易經》精湛的哲理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易經》光輝的矛盾法則

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易經》對哲學最大的貢獻在於矛盾法則,也就是辯證法思想,即兩分法。

《易經》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繫辭》)

這是中國古代辯證法中最光輝的命題,其精髓在於通過陰陽之間的依存、制約的關係,揭示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規律。這也是中國古代矛盾法則的最早源頭。這一理論是在陰爻“――”、陽爻“——”辯證關係基礎上形成的,並通過動靜、剛柔展開了精闢的論述,對我國辯證法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二)《易經》不朽的運動原理

《易經》強調恆動和變動,這是不朽的真理。

如提出: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繫辭》)

就是說,宇宙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着。《易經》的陰陽動靜理論是最精闢、最完備的。《易經》的名言:“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就表明《易經》強調陰陽、動靜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易經》雖然強調“動靜相兼”,卻又更重視陽動,即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強調事物永遠在運動。

(三)《易經》唯物的本體論

《易經》的可貴之處在於,《易經》的本體論是唯物的,她的辯證法是建立在唯物基礎上的。我舉一個例子。

早在三千年前,人們就在問:人是怎麼來的?那時,西方人堅信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東方的《易經》卻說:不!

那麼,《易經》是怎樣認為的?

《易經》說:人是由天地氣化而生的,所謂“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就是說,大自然中存在着一種原生態的氣,叫氤氳之氣,這種氣開始叫太虛,太虛發展為太極,太極包含陰陽兩種狀態的氣,相互作用便產生人體。正如《易經》所說:“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易經》的這一句話,開創了陰陽與生命關係的新紀元。陰陽自始至終伴隨着生命、人的生長、衰老、死亡,無不與陰陽緊密相關。這說明三千年前的《易經》就堅信人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鬼神產生的,而是由大自然的陰陽氣化產生的,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唯物觀!

這裡,我想起了一個著名的命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易經》指出,太虛氤氳之氣,就是最原始的“蛋”,這個蛋的陰陽之氣相互作用產生了生物,包括人,也包括雞、羊、狗……

所以,《易經》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這就叫陰陽氣化,《易經》用太極圖高度濃縮了這一規律。也就是說,宇宙萬物的運動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運動。對此《易經》有一句千古名言:“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說萬事萬物相互影響、化生,這是《易經》傑出的整體養生觀。
一天,我和來自西方國家的一位留學生一起吃飯,他問我:“楊教授,體虛吃什麼最補?”我說:“用整隻雞,去除腸子,存留五贓,燉兩上小時后吃,這樣就可以補氣。”他說:“在我們西方國家,吃一隻雞腿就行,主要是補蛋白質。”我說:“你們補蛋白質的效果不如我們補氣的效果好。”“老師,您有科學根據嗎?顯微鏡下只看得見蛋白質而看不見氣。”

問題提到這兒,似乎是個“科學”解釋不了的事。我是這麼說的:“不錯,顯微鏡下是看不見氣,但是我們可以用客觀指標來判斷,是你們西方局部補的效果好,還是東方《易經》整體補的效果好。”“怎麼看呢?”我說:“可以用幾隻雞腿的濃縮汁和整隻雞的濃縮汁分別去喂小白鼠,經過一段時間,然後檢測它們的血象、骨髓象等,就可看出是東方的方法效果好,還是西方的方法效果好。”

結果證實了我的觀點,這就是整體觀。整體養生觀是《易經》的寶貴理念。

(四)《易經》光輝的辯證法

三千年的《易經》辯證法遠比18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先進。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是德國古典辯證法的代表,但康德和費爾巴哈沒有掙脫形而上學的束縛;而黑格爾的哲學雖然精彩,他強調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但卻陷入了客觀唯心主義的泥沼,因為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代表,他的辯證法中充滿着絕對精神。

東方的《易經》早在三千年前就強調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易經》認為萬物產生於氤氳之氣,這是《易經》最唯物的宇宙本體觀,從而開創了東方的唯物的世界觀。

《易經》強調變易,認為“日新之謂盛德”(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即突出的一切都處在新的變化之中,這比西方希臘人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要早得多。

《易經》的辯證法思想突出了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比西方的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的辯證法要先進得多。這也代表了東方的智慧及中華民族的智慧。

如果說,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還與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一樣,動搖於唯心與唯物之間,那麼三千年前《易經》中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就已遠遠先進於18世紀德國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世界觀。所以,《易經》的哲理在古代可以說是最先進的。

《易經》高度強調“易與天地准”,就是強調世界本體是唯物的。《易經》的辯證法及唯物性,是其他古代諸多辯證法所無法企及的,是最樸素也是最光輝的。

《老子》是辯證法雖然精湛,但卻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因為《老子》還有一個高出於萬物之上的“道”本體觀念。所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二十五章》)。

因此,由於《易經》的辯證法思想是建立在客觀唯物主義的基礎上,而非主觀世界,所以在同時期是當之無愧地居於世界前列的。

《易經》推崇積極人世,就是因為其本體論是有而不是無,世界以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

(五)《易經》傑出的發展觀

《易經》提出“日新之謂盛德”(《易經•繫辭》),“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說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易就是新生,天地最大的能力就是生。這也是《易經》最耀眼的哲學光芒。

(六)《易經》是東方思維的代表

《易經》蘊含最古老卻又是最先進的哲理,原因就在於她的世界觀最樸素和最自然的,因為她承認這個世界上天和地、太陽和月亮是真實存在的,是物質的,是“有”而非“無”的,所以由於天地宇宙運動,產生氤氳元氣,產生陰陽氣化,再加上“男女媾精,陰陽有體”,於是產生了人,所以一切都是實有的,不是空的,於是才產生了儒家積極的、入世的人生觀。

《易經》的哲學古樸而優秀

(一)《易經》優秀的世界觀

第一,《易經》的世界觀是唯物的,表現在本體論的認識方面,《易經》認為世界是唯物的,是實有的。當同時代的西方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人時,我們東方的《易經》早已確信宇宙運動誕生了生命。“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陰陽有體”。

第二,《易經》的辯證法是唯物的,黑格爾的辯證法雖然精湛,卻是唯心的,相比之下,《易經》的辯證法更優秀。《易經》優秀的世界觀決定了《易經》傑出的人生觀,我們知道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易經》的世界觀是物質的,不是唯心的、虛無的,因而決定了自強不息的人生觀、有為的人生觀、積極的人生觀。

第三,《易經》認為事物是斷髮展的,變化着的,《易經》的易,就是變易,變易的目的是革命,是創新。“革命”二字最早就出自於《易經》。

第四,《易經》的整體觀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天道、人道、地道的三位一體”,我們強調的是人與天、地、社會相應,而非天人感應。這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也有很重要的啟示。

第五,《易經》強調平衡觀。這種平衡觀是動態的平衡觀,太極圖就是動態平衡的最樸素、最貼切的縮影。平衡是社會和諧的前提,社會失衡,就不能和諧。

(二)《易經》的方法論非常得當

第一,《易經》提出中行觀。“中行,無咎”(《易經•夬》),也就是說,走中行、中和、中正的道路可以不犯左、右傾的錯誤。

第二,《易經》提出易簡,在管理學中有重大意義。《易經》提出“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簡之善配至德”(《易經•繫辭》)。這對於我們在行政管理方面有很好的啟示。執簡馭繁,還是煩瑣臃腫,是高效率和低效率的分水嶺。

第三,《易經》強調與時偕行。《易經》提出的與時偕行,包括與自然合拍及與社會同步,這是十分重要的、先進的、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與時俱進思想不謀而合。

第四,《易經》強調預測先知。這是在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思想指導下的一種生活方式,凡事預測立,不預則廢,趨吉避凶。這是《易經》的重要生存智慧。

第五,《易經》突出取象比類。《易經》說:“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告訴我們要善於觸類旁通,要會舉一反三。

《易經》在思維科學方面的成就

(一)《易經》的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是指《易經》以整體性的觀點認識事物,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整體。系統思維是構建“大一統”、構建和諧的基礎。

(二)《易經》象數思維

象數思維是唯象思維與數理思維的統一,是形象中的抽象,是中國傳統思維的特色。唯象思維已經不是簡單的形象思維,而是其升華,與中國的自然科學有很大的關係,在象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意象思維對書法、文字、美術、雕塑、建築、舞蹈……都有很大的影響。從觀象取意到唯象思維再天意象思維,是《易經》象、數、易思維的融一,對象數文化藝術及預測思維方面都有很大影響。

(三)《易經》的思辨

易辨是易學思邏輯,屬抽象思維。《易經》的思辨有三個魅力。

其一,是兩分法魅力。《易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分為二,合而為一,如“易有太極,是分兩儀”,就是以陰陽的對立統一關係,認識事物,反映了思辨的兩分法及矛盾法則,這是相當先進的。太極圖的陰陽合抱就是合而為一、一分為二的縮影。

其二,易辨強調事物的動態魅力,強調事物的變化發展,所謂“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動態的易辨思維為傳統思辨注入了活力,這是易辨活的靈魂。

其三,易辨強調事物的平衡,這是和諧的意識形態基礎。

總之,易辨對創造性思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一個封閉的年月,能產生這樣的思維,不禁令人感嘆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何等先進!

(四)《易經》的邏輯思維

邏輯學是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

思維的形式及過程包括概念、判斷及推理。

什麼是概念?概念就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比如馬克思的《資本論》是以“商品”這一概念為邏輯起點的,那麼,商品的本質屬性是“價值”,這個“價值”指的是出售或交換或待出售的價值,不出售就不存在價值,也就是不能稱為商品,馬克思就是發現了這一價值規律而寫出《資本論》,這一巨著的。就是由抽象實質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而概念的核心,正是事物的本質屬性。所以,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基本單元)。

什麼是判斷?判斷就是對事物屬性作出肯定(是)或者否定(不是)的結論?

什麼是推理?推理是概念、判斷的思維運動,包括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及類比推理。演繹推理就是由一般到個別,由共性到個性的思維過程,這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相反,是由個別到一般,由個性到共性的推理。類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也就是由個別到個別的推理,就是對兩類相同事物做出比較。

《易經》對中國古代邏輯學的貢獻主要在於辯證邏輯,其根源在於《易經》有精湛的變易觀。

我們知道辯證邏輯就用辯證法的原理進行邏輯思維的方法。《易經》的辯證思維,通過陰陽概念這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高度突出了要用矛盾的觀點、運動的觀點、發展的觀點進行邏輯思維(即概念、判斷、推理),反映了《易經》思維的優秀。比如《易經》突出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其矛盾運動推動和促進了事物的發展。

《易經》既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在事物的本質和外延方面,《易經》又強調“陰陽不測之謂神”,把陰陽的處延作了無限的推演大。如把陰陽延伸為天地、乾坤、日月、水火、父母、男女、雌雄、晝夜、寒暑……

(五)《易經》的潛、顯意識思維

潛、顯意識思維是人類思維長河中的深層潛流及表層激流,一般情況下各行其道,在一定情況下可以互相轉化。《易經》太極陰陽的消長轉化規律為我們提供了開啟潛智慧的可能。這樣,可以使我們變得更聰明、更智慧。

潛意識屬陰性思維,顯意識屬陽性思維,潛意識是顯意識的信息庫。

《易經》為我們提供了潛、顯意識轉化和開啟潛意識的可能,那麼,到底該如何開啟潛意識呢?其實歸納起來也就是三個方法。

第一,使顯意識思維白熱化。使顯意識進入白熱化的狀態,中國古代稱之為“入神”,此時,如入無人之境,只有筆下在沙沙作響,不能遏制的創作慾望與思維泉涌的暢快感交織在一起,使人全然忘卻了自我……使顯意識思維白熱化,出現思維高潮,潛意識才能被溝通,被激發,才能思緒如泉涌。

第二,顯意識鬆緊法。就是根據潛意識的轉化多發生於似醒非醒、似醉非醉的交界之際,調整陰陽的交界,在一松一緊之中進行。人類的許多重大發明就是在緊張的思維後於鬆弛狀態下閃現的。所以,先決條件是要先何等充分的思考,潛意識絕非等待而來,科學不光顧懶漢。

第三,左右腦交替法。左腦功能以抽象思維、語言、數學為主,右腦以形象思維、藝術為要,左右腦交替應用,有利潛顯意識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