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一部治國的書

一部《易經》治天下。

西周:周天下、周武王、周公時代,就是以《易經》治天下的。

漢代:漢武帝時代,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易經》就成為儒家的元典、治國的經典。

宋代:亞聖朱熹(皇帝的顧問)把《易經》作為理學的經典,科學考試的必讀之書!易學成為了官方理朝治國的圭臬。

明清:康熙、雍正、乾隆,同樣把《易經》奉為治國之寶。

那麼,《易經》治國有哪些法寶呢?

(一)《易經》主張變革

我們大概不敢相信,三千年前的《易經》就會有這樣先進的思想,但這是千真萬確的,《易經》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易經•革》)

湯武革命指成湯滅了夏,建立了殷商盛世,周武王滅了商紂,開創了西周盛世,中國歷史上這兩場革命,都是奴隸制向封建制社會的變革。

《易經》認為這兩場推翻舊制度的革命是順天意、合民意的,所以堅決支持和擁護,這充分證實了《易經》是支持社會變革、主張革命的。

《易經》的變革還主張改革,如說:“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易經•序卦》)

這就是破舊立新,因為鼎是權力的象徵,革鼎意味着改朝換代,推翻舊制度,重立新綱紀。這一先進革新思想是《論語》和孔子都無法相比的。

《易經》強調窮則思變,認為“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也是《易經》變革治國思想的體現。

(二)《易經》強調德治

第一,《易經》重德治國。

如說:“君子以振民育德。”(《易經•盎》)“君子以果行育德。”(《易經•蒙》)就是突出要以德治國。

第二,《易經》強調要以德立人。

如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繫辭》)“君子以居賢德善俗。”(《易經•漸》)這就是說:仁治、尚賢、崇禮,是《易經》德治的準則。

以德治國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誌,如果每一個人都講文明、那麼這個國家的治理就不難了。

什麼叫仁?《易經》說:“守仁曰仁”。就是說,正守其本位,不謀奪非位,謂之仁。

什麼叫義?《易經•繫辭》說:“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就是說,不貪財,能正行利義關係是謂義。

《易經》強調敬德,就是指要行仁義、仁愛。

有人問我,《易經》的思想在幾千年就這樣優秀,其原因是什麼?我說,《易經》仁德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西周時期,周文王、周公都主張仁德,西周社會是《易經》思想道德形成的大背景,所以要通《易經》必須要了解西周歷史。我的歷史小說“千古系列”的第一部《千古王朝》,反映的就是商周時期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怎樣帶領周人崛起、怎樣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西周盛世的。通過創作這部小說,也使得我對於《易經》思想體系形成的社會背景,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

(三)《易經》強調創新

創新是《易經》最突出的精神,即:“日新之謂盛德”(《易經•繫辭》)。

楊力提示

《易經》主張變革、反對保守,這是《易經》治國最寶貴的經驗,因為沒有創新,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就沒有希望。只有創新才有發展。

(四)《易經》強調居安思危

《易經》提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易經•繫辭》)這就是說,要有憂患意識、危機意識。這對後世的憂國憂民思想有重大影響。如《左傳》就明確提出“居安思危”。

《易經》還說:“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矣”。可見,早警惕、早察覺是居安思危的精髓。

(五)《易經》高度重視家庭

家和萬事興,幾千年前的《易經》就十分重視家庭。

《易經》以八卦代表一個和諧的家庭,認為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強調沒有父母便沒有家庭,沒有家庭便沒有國家、社會,因而特別注重夫妻關係,強調“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六)《易經》重視和諧

《易經》提出的“保合太和,乃利貞……萬國咸寧”,就是突出要合和才吉利、才能國泰民安。

《易經》的中和之道,就是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核心。

(七)《易經》強調禮治

“嘉會中以合禮”(《易經•乾》),強調禮是一個國家慶典最主要的儀式,反對以下僭上的越禮行為,“有上下,然後禮儀有焉”(《易經•序卦》),強調“有君臣然後有上下”,突出“知崇禮卑”,告誡人們要明確禮儀的尊卑。

(八)《易經》重視“以人為本”

《易經》不僅重視天道、地道,更重視人道。這是很寶貴的。

(九)《易經》重視法治

《易經》貴德治、仁治,但也注重法治。如:“先生以明罰敕法。”(《易經•噬嗑》)就是說法律既要官方制定,還要張榜公布,讓百姓懂法。但是法,不是治國的根本,只是治國的手段。因法貴德才是立國之本,而法只是輔助手段。故《易經》又指出必須慎刑,如:“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易經•旅》)

這就是說,三千年的《易經》已經認識到,治國的原則雖然重在德治,但也必須有一定的法治輔助,即貴在德治和法治的統一。

《易經》是一部立人之書

(一)《易經》強調以德立人

第一,強調仁道。《易經》提出“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即高度強調仁義道德為做人之本,德之基礎。

第二,強調自強不息,《易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突出要相信自己,要發憤圖強。

第三,強調厚德。《易經》提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強調為人要寬容、要厚道,這樣才能協調好人際關係。

第四,強調誠信。《易經》提出“中孚”,所謂“孚”就是突出誠信,講誠信才能被人信任。那時何要“中季”呢?就是不要老實得太過了。

《易經》在元亨利貞前面常常加上一個孚字,就是說,強調只有誠信才能亨通,不誠信就凶,如“有孚……貞吉。”(《易經•離》)

第五,強調積善。《易經》指出:“積善之家,必有餘成,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就是指要行善,這是廣濟天下的美德。

(二)《易經》倡導建立積極的人生觀

第一,強調要胸懷天下。

如說:“道濟天下”(《易經•繫辭》),說的是要關心國家社稷;提出“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倡導人們崇德,多參加社會工作,就是要“廣業”;還要關心民情,如提出“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

第二,強調人生奮鬥。

《易經》的“自強不息”、“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都說明《易經》“重生”、“重時”,告誡人們人生需要奮鬥、需要自強。這無疑是十分寶貴的。

第三,強調要善於變革、敢於創新。

《易經》首先提出革命,《易經》的“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日新之謂盛德”,告誡人們要善於變革,只有變革才能創新,要敢於正對現實。

所以,我們說《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最生動的立人之收、勵志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