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故里
河南新鄭,黃帝故里。
“根據專家們的估算,一個中等城市的縣級地方改名就要浪費數億元。”中國行政區劃與地名學會的專家告訴《北京科技報》,“因為一個地方改名,就要相應地更改很多東西,比如居民身份證、戶口、單位名稱、公司經濟來往公章、地圖等等。這些不能說是改名的成本,而是純粹的浪費。”
5月,河南新鄭市希望改名為“軒轅”的舉動在網絡上引起熱議。新鄭市是古代鄭國和古代韓國的故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了區別陝西鄭縣,將韓國的鄭縣改為新鄭縣。新鄭市位於河南省省會鄭州的南部,除歷史悠久,還一直因是黃帝的故里而聞名。為此,當地一些民俗學家一直都呼籲將新鄭市改名軒轅市,“軒轅”即取自黃帝的名。
新鄭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新鄭市史志辦公室副編審劉文學認為,“新鄭”的名稱雖然從戰國時期至今沿用2000多年,但當時的鄭國、韓國屬於弱國,歷史上的地位並不重要。而黃帝定天文、創文字、造舟車、養蠶絲、建宮室、播五穀,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古代文明,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文化品位高、內涵豐富,且在海內外華人中的知名度也頗高,更能顯示新鄭市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特色。
本報記者致電新鄭市委辦公室以及新鄭市地名辦,但有關領導均稱對此事並不清楚。後來有工作人員表示,可以在新鄭市政府網站上看到有關公告,內容大致為,新鄭將不會將名字改為“軒轅”,但記者在市政府網站上沒有找到公告原文。
近期與新鄭同樣有改名願望的,是陝西省寶雞市的扶風縣。扶風縣的法門寺,保存着釋迦牟尼一節指骨,被認為是世界唯一的佛指舍利,法門寺也因此而聞名,在國內外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慕名而來的各國遊客達200多萬人。但令人們遺憾的是,不少人“只知法門寺,不曉扶風縣”。對此,扶風縣政協主席黎煥煥及十多位扶風縣政協委員聯名提議——將扶風縣更名為法門寺縣。
但是對於一個地方縣市來說,因改名造成的經濟和社會成本,是一個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比如甘肅省天水市就先後將秦城區更名為秦州區,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而這區區三個字的變動帶來的直接花費就高達300 萬元。2007年江蘇蘇州市吳中區的西山鎮對外宣布,為打響旅遊品牌,發展地方經濟,正式改名為金庭鎮。此舉遭到一部分當地人的反對,一些經商做小買賣的居民表示,鎮改名字對他們的生意影響很大。地名一改,行政成本和其他開銷都不小,公章、發票、地圖、信封、身份證、門牌號等等都要跟着改,這些成本都要群眾自己承擔。有人估算了一下,這一改就改掉了100萬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牛鳳瑞表示,改名一旦形成風氣,就過頭了。九寨溝等地改名時希望依託名牌帶來短期的好處,但對於一個地區的長期的發展需要來說,能夠依靠的不只是一個好聽的名字,而是政府紮實的工作。這些地方,看起來改名很成功,但實際上是否因為改名而得到了發展,這是很難論證的。
為什麼一些地方改名會帶來如此大的經濟損失呢?相關專家幫記者做了一個粗略估算。比如辦理一個二代身份證,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成本是20元,一個人口150萬左右的城市大約有100萬人因城市改名需要換證,就需要花費2000萬元,而此前這些人使用的舊身份證已經花費了2000萬元的成本。這樣一來,僅僅兩次辦證加起來就是4000萬元。
但是,很多城市改名的初衷是希望城市經濟得到發展。張家界是專家們公認的成功案例。湖南省此前有一個地方叫做大庸市,著名景區張家界就在這個地區。當時,很多大庸市人的名片在標註大庸市的同時還要註明張家界,就連當地的市政府在對外辦理事務時也遇到很多麻煩。經過該市政府3年的努力,將市名改為了張家界。這個地方由旅遊產業帶動的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很快全方位地發展起來。
中國城市改名已經“熱”了很多年,類似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比如四川灌縣更名為都江堰、福建崇安更名為武夷山市、四川南坪更名為九寨溝縣、雲南中甸縣改為香格里拉……這些城市現在都很有名氣,而且有着共同的特點,就是以當地的風景名勝取代了原來的名字。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某官員就曾算過一筆賬,由於歷史上曾有包公“陳州放糧”的典故,從長遠來看,“陳州”招牌值100億元人民幣不為過。如果淮陽縣名能改名為陳州縣,當地人每人每年能增收1000元,淮陽縣有130萬人,總計就是13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改名的主要目的是想要達到一個改造區域形象的效果,知道該地的特點在哪裡,可以實現它的社會經濟全方位推進,不僅僅是旅遊事業。改名的過程中當然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比如說火車站、汽車站需要更名,國家的地圖圖冊需要進行調整,但是這種投資完全由當地出資,如果當地民眾認為有必要改,那麼這些投入是可以接受的。” 北京交通大學規劃專家王衍用告訴《北京科技報》,“投資以後,對於當地的經濟發展,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非常值得的。就目前強烈提出改名要求的縣市來說,都是有自己切身的體會和需求,才會試圖改名,而不是說純屬拍腦袋決策。民眾和學者們應該看到更多方面存在的問題,來理解地方上的苦心。”
王衍用以山東東營市舉例,黃河是對中華民族有重要意義的河流,因此人們自古對與黃河相關的三個地方感興趣,壺口瀑布、黃河發源地以及黃河入海口。山東東營市就位於黃河入海口,這裡還是中國第二大油田所在地。王衍用說:“原本該市的名字來源很簡單,歷史上這個地方是一大片荒地,人們來這裡墾荒的時候,在西邊有個西營,所以這邊就叫做東營,基本上沒有可以利用的歷史的內涵所在。所以我給它做旅遊規劃的時候就說,你這個地方為什麼不叫黃河口市呢?”
如果叫黃河口市,這個地方的地域形象就體現出來了,人們就會知道這個城市位於黃河入海口的地方,此外還可以利用黃河文化來包裝這個城市,既有深度,又有文化可以包裝。外地人就會衝著城市文化以及入海口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理方位慕名而來,該地也可能由此成為一個特殊地標。這樣一來這個城市就可以變成一個旅遊吸引物,走向市場,全方位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王衍用認為,目前相關管理部門對於很多地區提出改名的問題仍然表現得相對保守,通常採取的措施是一個也不許改,但這樣的做法就過於機械了。“對於一個地區是否應改名,要進行科學的考量,改名利大於弊的,就應該積極推進改名,弊大於利的就要禁止,目前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有些欠考慮。現在很多部門和人反對改名,實際上很主要原因就是怕麻煩,不願意投入,因為改名雖然對地區發展很好,但是卻會給一些地方增加重複勞動,這種短視的想法並不可取。”他說,國家應該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組織專家到需要改名的地區進行考察和認定。對當地能利用的歷史文化資源,或者說地理環境資源,通過打造區域形象,來讓其產生經濟效應。
但是,還有很多專家學者對於因地區改名而遺失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感到十分擔憂。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韓茂莉認為,很多城市的名字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歷史資源。
韓茂莉說:“河南新鄭本身是一個非常有文化歷史的地方,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鄭國發展起來的,延續了幾千年,軒轅皇帝反而是一個傳說。放棄一個正的理念,用一個傳說中的軒轅氏,別說海外,即使是國內的投資商也不會知道這樣一個名字。”
陝西扶風縣名的歷史實際上也遠比法門寺悠久。早在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渭城以西因歸京官右扶風轄領而得名,進而至唐代時借該官名作縣名沿用至今。而法門寺至東漢末年才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直至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才正式更名為“法門寺”。扶風縣想改名法門寺縣,於是網上因此出現了“西漢扶風想穿唐朝馬甲風光”的感嘆。
牛鳳瑞說,中國人改名的傳統,是出於對居住地懷有良好的期望形成的。比如石家莊,作為河北的省會,“庄”字的稱謂顯得有些不合常理,因此民間出現了“天下第一庄”的戲稱。石家莊人因此想改名叫冀都,意為河北省會,或是西柏坡等等。“但是一個已經被人們熟悉的地方,一旦改名,還需要時間讓人們去記住,這些名稱其實就是一個符號,不存在原則性的問題。”牛鳳瑞說。
韓茂莉告訴《北京科技報》,中國歷史上,城市取名一般會遵循幾個規則。一種是依據地理方位,山之南水之北為陽,比如洛陽,就是在洛水的北面,類似的還有淮陽;反之為陰,比如淮陰、江陰等等。還有一種是依據環境地形特點,比如商丘,位於黃淮海平原地帶較高的一個地方,也就是山丘;東北還有一個地方叫阜新,是一個煤礦城市,阜也是小丘陵的意思。
此外,命名方式還可以依據當時活動在該地區的人群的屬性。比如秦嶺的命名就因為當時居住在這裡的人是秦人。河南新鄭、鄭州,這些地名都是和古方國(古代小國邦)有關係。
還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有一些依古代年號命名的地方,比如湖北恩施建始縣就是源自西漢漢成帝劉驁的第一個年號。
韓茂莉說,地名命名的原則是多種多樣的,一旦命名就會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不會輕易更改,所以從古代到現代說起某個地方都能直接對上地方。古地名往往保持穩定,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會出現很多新的行政區劃,起一些新的地名,但命名原則與古人沒有太大的差別。韓茂莉認為,已經改名的城市中就有些失敗的例子,比如黃山市的改名,讓一些遊客感到茫然。由於區劃設置有問題,該地市叫黃山市,區叫黃山區,山又叫黃山,讓遊客搞不清楚到底去哪裡。
2005年民政部下發了《關於開展城市地名規劃工作的通知》,現在很多城市都在進行地名規劃。韓茂莉告訴《北京科技報》,改名有兩個原則,一個是重名,距離較近的地方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地名是應該更改的。比如我國華[0.06 -1.70%]北地區,某個地方如果姓王的很多就會出現很多叫王莊的地方,類似這樣的地方是需要改名的。但是也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比如當地人會以大小王莊來區分。
第二種情況是名字不好聽的應該改。比如現在北京東城的禮士衚衕,由於以前這個地方是個賣驢的市場,因此它原來叫驢市衚衕。還有北京二環的雅寶路,以前叫啞巴衚衕。早在清朝的時候,就有很多這樣的衚衕改了更好聽的名字,但這樣的改名都是根據諧音更改,方便人們日後尋找。
事實上,在國際上,更名也引起很多的關注。聯合國對於一些國家頻繁更改地名感到擔憂,擔心一些地名傳承的歷史隨之湮滅,因此不斷地努力希望保留那些有歷史文化背景的地名。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在歷屆的地名標準化會議上不斷加強着這種觀點。第六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決議:“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隨意改變地名將造成繼承文化和歷史傳統方面的損失”。2007年地名標準化會議還將地名歸屬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從我國一些省市制定的《地名管理條例》中也可以看出他們對於地名更名的謹慎,《廣東省地名管理條例》規定,一個地方的名字應保持相對穩定,除非這個地名有損害民族尊嚴、破壞社會和諧等,否則不宜隨便改動。我國國家地名管理條例中也有這樣的規定。
有關專家說,城市或者地方改名都是需要專家評審的,要從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進行考察,而民政部中國地名所的專家們也在對相關的課題進行研究。“一個地方改名,一定要權衡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