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
“根据专家们的估算,一个中等城市的县级地方改名就要浪费数亿元。”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的专家告诉《北京科技报》,“因为一个地方改名,就要相应地更改很多东西,比如居民身份证、户口、单位名称、公司经济来往公章、地图等等。这些不能说是改名的成本,而是纯粹的浪费。”
5月,河南新郑市希望改名为“轩辕”的举动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新郑市是古代郑国和古代韩国的故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区别陕西郑县,将韩国的郑县改为新郑县。新郑市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的南部,除历史悠久,还一直因是黄帝的故里而闻名。为此,当地一些民俗学家一直都呼吁将新郑市改名轩辕市,“轩辕”即取自黄帝的名。
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新郑市史志办公室副编审刘文学认为,“新郑”的名称虽然从战国时期至今沿用2000多年,但当时的郑国、韩国属于弱国,历史上的地位并不重要。而黄帝定天文、创文字、造舟车、养蚕丝、建宫室、播五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文化品位高、内涵丰富,且在海内外华人中的知名度也颇高,更能显示新郑市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本报记者致电新郑市委办公室以及新郑市地名办,但有关领导均称对此事并不清楚。后来有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在新郑市政府网站上看到有关公告,内容大致为,新郑将不会将名字改为“轩辕”,但记者在市政府网站上没有找到公告原文。
近期与新郑同样有改名愿望的,是陕西省宝鸡市的扶风县。扶风县的法门寺,保存着释迦牟尼一节指骨,被认为是世界唯一的佛指舍利,法门寺也因此而闻名,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国游客达200多万人。但令人们遗憾的是,不少人“只知法门寺,不晓扶风县”。对此,扶风县政协主席黎焕焕及十多位扶风县政协委员联名提议——将扶风县更名为法门寺县。
但是对于一个地方县市来说,因改名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是一个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比如甘肃省天水市就先后将秦城区更名为秦州区,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而这区区三个字的变动带来的直接花费就高达300 万元。2007年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的西山镇对外宣布,为打响旅游品牌,发展地方经济,正式改名为金庭镇。此举遭到一部分当地人的反对,一些经商做小买卖的居民表示,镇改名字对他们的生意影响很大。地名一改,行政成本和其他开销都不小,公章、发票、地图、信封、身份证、门牌号等等都要跟着改,这些成本都要群众自己承担。有人估算了一下,这一改就改掉了100万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牛凤瑞表示,改名一旦形成风气,就过头了。九寨沟等地改名时希望依托名牌带来短期的好处,但对于一个地区的长期的发展需要来说,能够依靠的不只是一个好听的名字,而是政府扎实的工作。这些地方,看起来改名很成功,但实际上是否因为改名而得到了发展,这是很难论证的。
为什么一些地方改名会带来如此大的经济损失呢?相关专家帮记者做了一个粗略估算。比如办理一个二代身份证,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成本是20元,一个人口150万左右的城市大约有100万人因城市改名需要换证,就需要花费2000万元,而此前这些人使用的旧身份证已经花费了2000万元的成本。这样一来,仅仅两次办证加起来就是4000万元。
但是,很多城市改名的初衷是希望城市经济得到发展。张家界是专家们公认的成功案例。湖南省此前有一个地方叫做大庸市,著名景区张家界就在这个地区。当时,很多大庸市人的名片在标注大庸市的同时还要注明张家界,就连当地的市政府在对外办理事务时也遇到很多麻烦。经过该市政府3年的努力,将市名改为了张家界。这个地方由旅游产业带动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很快全方位地发展起来。
中国城市改名已经“热”了很多年,类似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比如四川灌县更名为都江堰、福建崇安更名为武夷山市、四川南坪更名为九寨沟县、云南中甸县改为香格里拉……这些城市现在都很有名气,而且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当地的风景名胜取代了原来的名字。河南周口市淮阳县某官员就曾算过一笔账,由于历史上曾有包公“陈州放粮”的典故,从长远来看,“陈州”招牌值100亿元人民币不为过。如果淮阳县名能改名为陈州县,当地人每人每年能增收1000元,淮阳县有130万人,总计就是13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改名的主要目的是想要达到一个改造区域形象的效果,知道该地的特点在哪里,可以实现它的社会经济全方位推进,不仅仅是旅游事业。改名的过程中当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比如说火车站、汽车站需要更名,国家的地图图册需要进行调整,但是这种投资完全由当地出资,如果当地民众认为有必要改,那么这些投入是可以接受的。” 北京交通大学规划专家王衍用告诉《北京科技报》,“投资以后,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非常值得的。就目前强烈提出改名要求的县市来说,都是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和需求,才会试图改名,而不是说纯属拍脑袋决策。民众和学者们应该看到更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理解地方上的苦心。”
王衍用以山东东营市举例,黄河是对中华民族有重要意义的河流,因此人们自古对与黄河相关的三个地方感兴趣,壶口瀑布、黄河发源地以及黄河入海口。山东东营市就位于黄河入海口,这里还是中国第二大油田所在地。王衍用说:“原本该市的名字来源很简单,历史上这个地方是一大片荒地,人们来这里垦荒的时候,在西边有个西营,所以这边就叫做东营,基本上没有可以利用的历史的内涵所在。所以我给它做旅游规划的时候就说,你这个地方为什么不叫黄河口市呢?”
如果叫黄河口市,这个地方的地域形象就体现出来了,人们就会知道这个城市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地方,此外还可以利用黄河文化来包装这个城市,既有深度,又有文化可以包装。外地人就会冲着城市文化以及入海口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方位慕名而来,该地也可能由此成为一个特殊地标。这样一来这个城市就可以变成一个旅游吸引物,走向市场,全方位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王衍用认为,目前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很多地区提出改名的问题仍然表现得相对保守,通常采取的措施是一个也不许改,但这样的做法就过于机械了。“对于一个地区是否应改名,要进行科学的考量,改名利大于弊的,就应该积极推进改名,弊大于利的就要禁止,目前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有些欠考虑。现在很多部门和人反对改名,实际上很主要原因就是怕麻烦,不愿意投入,因为改名虽然对地区发展很好,但是却会给一些地方增加重复劳动,这种短视的想法并不可取。”他说,国家应该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专家到需要改名的地区进行考察和认定。对当地能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或者说地理环境资源,通过打造区域形象,来让其产生经济效应。
但是,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于因地区改名而遗失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感到十分担忧。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认为,很多城市的名字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历史资源。
韩茂莉说:“河南新郑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历史的地方,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发展起来的,延续了几千年,轩辕皇帝反而是一个传说。放弃一个正的理念,用一个传说中的轩辕氏,别说海外,即使是国内的投资商也不会知道这样一个名字。”
陕西扶风县名的历史实际上也远比法门寺悠久。早在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渭城以西因归京官右扶风辖领而得名,进而至唐代时借该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而法门寺至东汉末年才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直至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才正式更名为“法门寺”。扶风县想改名法门寺县,于是网上因此出现了“西汉扶风想穿唐朝马甲风光”的感叹。
牛凤瑞说,中国人改名的传统,是出于对居住地怀有良好的期望形成的。比如石家庄,作为河北的省会,“庄”字的称谓显得有些不合常理,因此民间出现了“天下第一庄”的戏称。石家庄人因此想改名叫冀都,意为河北省会,或是西柏坡等等。“但是一个已经被人们熟悉的地方,一旦改名,还需要时间让人们去记住,这些名称其实就是一个符号,不存在原则性的问题。”牛凤瑞说。
韩茂莉告诉《北京科技报》,中国历史上,城市取名一般会遵循几个规则。一种是依据地理方位,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比如洛阳,就是在洛水的北面,类似的还有淮阳;反之为阴,比如淮阴、江阴等等。还有一种是依据环境地形特点,比如商丘,位于黄淮海平原地带较高的一个地方,也就是山丘;东北还有一个地方叫阜新,是一个煤矿城市,阜也是小丘陵的意思。
此外,命名方式还可以依据当时活动在该地区的人群的属性。比如秦岭的命名就因为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是秦人。河南新郑、郑州,这些地名都是和古方国(古代小国邦)有关系。
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有一些依古代年号命名的地方,比如湖北恩施建始县就是源自西汉汉成帝刘骜的第一个年号。
韩茂莉说,地名命名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一旦命名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更改,所以从古代到现代说起某个地方都能直接对上地方。古地名往往保持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很多新的行政区划,起一些新的地名,但命名原则与古人没有太大的差别。韩茂莉认为,已经改名的城市中就有些失败的例子,比如黄山市的改名,让一些游客感到茫然。由于区划设置有问题,该地市叫黄山市,区叫黄山区,山又叫黄山,让游客搞不清楚到底去哪里。
2005年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进行地名规划。韩茂莉告诉《北京科技报》,改名有两个原则,一个是重名,距离较近的地方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地名是应该更改的。比如我国华[0.06 -1.70%]北地区,某个地方如果姓王的很多就会出现很多叫王庄的地方,类似这样的地方是需要改名的。但是也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比如当地人会以大小王庄来区分。
第二种情况是名字不好听的应该改。比如现在北京东城的礼士胡同,由于以前这个地方是个卖驴的市场,因此它原来叫驴市胡同。还有北京二环的雅宝路,以前叫哑巴胡同。早在清朝的时候,就有很多这样的胡同改了更好听的名字,但这样的改名都是根据谐音更改,方便人们日后寻找。
事实上,在国际上,更名也引起很多的关注。联合国对于一些国家频繁更改地名感到担忧,担心一些地名传承的历史随之湮灭,因此不断地努力希望保留那些有历史文化背景的地名。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在历届的地名标准化会议上不断加强着这种观点。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决议:“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2007年地名标准化会议还将地名归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从我国一些省市制定的《地名管理条例》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地名更名的谨慎,《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规定,一个地方的名字应保持相对稳定,除非这个地名有损害民族尊严、破坏社会和谐等,否则不宜随便改动。我国国家地名管理条例中也有这样的规定。
有关专家说,城市或者地方改名都是需要专家评审的,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而民政部中国地名所的专家们也在对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一个地方改名,一定要权衡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