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200734日 周日(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我國的民俗節日比較多,每個節日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好比清明、中秋、重陽,春節及元宵節都突出體現出家庭 和睦,尊老敬祖的精神。這種精神代表着全民族的精神,這種精神不能單靠學校的教育,更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的禮俗,其中節日的禮俗是重要的部分。通過節日的 習俗,通過全民的過節活動,民族文化精神得到普及、延續和發展,在促使全民族團結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民族團結的凝聚力,也是愛國的象徵,傳統節日應用受 到重視和尊重。

 

元宵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又名燈節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也有“上元燈節鬧元宵”之說。

元宵節的叫法是因為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 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按中國民間的傳統, 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 《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元宵節也是重要的祈福祭祖的節日,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並予人格化。因此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 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並且元宵也要祭祖表現了中國人敬祖不忘本的精神,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 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民間活動豐富多彩,迎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等等。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 燈為「鼓子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彩燈、店鋪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 是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水果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現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遊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傳 統。以往燈謎都在寺廟裡舉行,因為寺廟乃民眾閑暇時聚集的場所,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裡相關人員主持猜燈 謎,場面熱鬧而溫馨,因為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雜誌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 節目中穿插的燈謎,型態多樣化,可滿足民眾不同的需要。這也反應現代社會中過傳統節慶的多元型態。全國各地在元宵節都有龍燈,龍是一種吉祥的神話動物,也 是民族的圖騰。台灣早期的龍燈,長約七、八丈,在竹鼓上貼紗,作為龍形的燈龍,在龍頭和龍身里,點上十幾枝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由十幾個人抬着走,由龍 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稱為弄龍。十五夜各地的獅陣也一起出動,稱為「弄獅」,並表現功夫,其目的在驅邪祈安,並有賀年賀節的喜慶意義。

董易林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合家團圓,吉祥平安。

來源網站: 董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