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至今仍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我國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早在漢代,就曾經把冬至作為公定的節日,文武百官都可以放假一天,每逢“冬至節”家家戶戶搓湯圓,而且還把冬至的湯圓分成紅、白兩種,“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不長一歲”的俗語一直流傳至今,冬至的備受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冬令時節進補也是我國一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易經》二十四卦復卦的卦辭是: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利有攸往。這一卦有“冬至——陽生”的含義,意思是說到了十一月的冬至,陰極陽至,陽氣會重新生起來,從而使萬物生生不息。人的身體內部也是如此,在冬至的時節同樣會有陽生的現象。這時人的體內陽氣重生、蠢蠢欲動,消化力特彆強,所以補品吃進去,營養特別容易吸收,中國人冬至進補,正是這個道理。
冬令進補本來是根據季節和人體特點衍生的調養方法,但如果不講方法、盲目亂補,非但達不到補的目的,反而會出現不良反應,結果更糟糕。《繫辭上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說:“一寒一暑”,“一闔一辟”,天地間的一切事物全部是依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或者是陽剛,或者是陰柔,陽剛與陰柔同時存在,變化不已。而我們補身體更要注意陰陽調和,才能“補”得正確,“補”得安全。
面對寒冷的冬季,人體需要更多的能量去抵禦,所以冬日進補需要有保溫功能,但要結合季節特點身體素質對症下藥。例如血虛型的體質適宜食用當歸、熟地這些補血類的藥物與肉一起燉;而陽虛型體質則適宜食用溫補陽氣的食物或藥物,如麥冬等;而熱性體質就不適合多食鹿茸、牛肉、狗肉這一類的熱性食物,否則如火上澆油,越補越上火。另外,地域特點也決定進補的方式,比如南方的秋燥比北方更持久,所以南方人最好冬至過後再補。總之,本着“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進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漫漫寒冬,食補雖然是有效的過冬方案,也不要忽略了其他健康措施,食補之外配合做好保暖措施,適量增加運動尤其是戶外運動,保持開心快樂的心態,這樣才能“內外雙修”,使進補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