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至今仍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我国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早在汉代,就曾经把冬至作为公定的节日,文武百官都可以放假一天,每逢“冬至节”家家户户搓汤圆,而且还把冬至的汤圆分成红、白两种,“不吃金丸(红汤圆)、银丸(白汤圆),不长一岁”的俗语一直流传至今,冬至的备受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冬令时节进补也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易经》二十四卦复卦的卦辞是: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一卦有“冬至——阳生”的含义,意思是说到了十一月的冬至,阴极阳至,阳气会重新生起来,从而使万物生生不息。人的身体内部也是如此,在冬至的时节同样会有阳生的现象。这时人的体内阳气重生、蠢蠢欲动,消化力特别强,所以补品吃进去,营养特别容易吸收,中国人冬至进补,正是这个道理。

    冬令进补本来是根据季节和人体特点衍生的调养方法,但如果不讲方法、盲目乱补,非但达不到补的目的,反而会出现不良反应,结果更糟糕。《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一寒一暑”,“一阖一辟”,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全部是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或者是阳刚,或者是阴柔,阳刚与阴柔同时存在,变化不已。而我们补身体更要注意阴阳调和,才能“补”得正确,“补”得安全。

    面对寒冷的冬季,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去抵御,所以冬日进补需要有保温功能,但要结合季节特点身体素质对症下药。例如血虚型的体质适宜食用当归、熟地这些补血类的药物与肉一起炖;而阳虚型体质则适宜食用温补阳气的食物或药物,如麦冬等;而热性体质就不适合多食鹿茸、牛肉、狗肉这一类的热性食物,否则如火上浇油,越补越上火。另外,地域特点也决定进补的方式,比如南方的秋燥比北方更持久,所以南方人最好冬至过后再补。总之,本着“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进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漫漫寒冬,食补虽然是有效的过冬方案,也不要忽略了其他健康措施,食补之外配合做好保暖措施,适量增加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保持开心快乐的心态,这样才能“内外双修”,使进补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