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羅盤縫針與正針為何錯位7.5°之管見
贛南楊公文化研究中心 劉典敏
q
楊公風水羅盤,亦稱三合盤,它以天地人三盤(即正針、中針、縫針),進行立向、消砂、納水為主要特徵。縫針的二十四山源於一年二十四節氣,這一點早已被世人所認同(詳見拙作《淺折楊公羅盤七十二龍之空亡》一文)。本文僅就縫針與正針為何錯位7.5°,作一粗淺探討。
早在春秋末年,我國勞動人民就根據每年“冬至”時刻的測定,推算出了一年的歲實為365.25日,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曆法數值,為準確預報氣候冷暖的變化,指導農業生產提供了依據。二十四節氣的發明,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曆法學的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貢獻。
節氣的交替變化,是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地球移動的位置與太陽相對方位的變化而確定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我們從地球上看,則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移動了一圈,太陽這樣移動的路線叫黃道,它是天球上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二十四節氣則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個等份各占黃徑15°。即立春為黃徑315°(由西向東移動),雨水為黃徑330°,驚蟄為黃徑345°,春分為黃徑0°……大寒為黃徑300°。
楊筠松在設置羅盤縫針時,依據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規律,將其設在相對應的縫針二十四山上以司天氣,可謂巧奪天功。
在節氣的編排上,因受天南地北傳統觀念的影響。所以羅盤在指南針和二十四山的盤面設置上,也遵循這一原則:遂將羅盤設置為南上北下。故立春起於縫針艮位,為周天45°(由東向西移動)雨水在寅,為周天60°;驚蟄在甲,為周天75°;春分在卯,為周天90°……大寒在壬,為周天345°;冬至在子,為周天0°。
為什麼縫針的子位始於周天0°(正子位為7.5°),而正針的子位卻起於352.5°(正子位為0°),彼此之間錯位7.5度呢?
我們知道,地球一方面繞太陽公轉,同時又繞着地軸自轉。如果地軸與公轉的軌道平面垂直的話,則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永遠不會改變,可實際上地軸與公轉的軌道不是垂直的,而是始終保持66°33的傾斜角。因此,當地球在軌道上運動時,由於太陽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使陽光直射點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也發生變化。一年中太陽直射點變動於南北緯度的23°27’之間即南北回歸線之間。當陽光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時,北半球 受到陽光是斜照的,這時北半球處於冬季。到了夏季,陽光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時,北半球則處於在炎熱季節(見圖一、圖二、圖三)
也許,人們會問,地球的傾斜角不是66°33'呢?為何反映二十四節氣的縫針的子位始於地軸的0°位(即正正中),這是因為由於一年內太陽光直射點有兩次通過赤道的緣故。當陽光直射點在赤道時,地球各地晝夜長短相等,在上半年就是春分日,在下半年就是秋分日。而縫針起點的設置,正是以春分點和秋分點為平衡基點,而拋開太陽直射點在地軸左右移動的狀態予不計,所以,縫針的子位起點與地軸中線都是在羅盤周天的0°上。
正針反映的是地球磁極方位,子午線與地軸中線相一致,其子位占周天15°,也就是說正針子位起於周天352.5°,終於周天7.5°,子位正中處在15°之間的0°。而縫針則起於周天0°,終於周天15°,其子位正中處在周天7.5°上,由此可知,縫針與正針錯位7.5°,是以太陽光直射點分別通過春分點和秋分點而確定的。由於人們習慣思維的關係,往往會以為縫針的子位處在周天的7.5°上,這就是子位的起點,實際上這是大錯特錯,子位事實上是起於周天0°。
綜上所述,縫針的設置是以二十四節氣為依據的,縫針與正針錯位7.5°,是由於太陽光一年內兩次通過赤道(或春分點和秋分點)所決定的。換而言之,縫針的設置是有天文科學依據的,與正針錯位7.5°也是合理的,恰而其分的。
現在社會上一些人對風水有偏見,將其責斥為迷信。究其原因,一是這些人對風水缺乏了解,根本就不知道風水為何物。另外一方面,也是與我們風水界人士對風水的原理(包括羅盤)和應用,不能給出科學合理的解釋有關。假若我們的風水研究者,能用現代的天文地理知識對風水加以解析和說明的話,我想世人對風水的非議或許會少一點,為風水正名的步子或許會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