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罗盘缝针与正针为何错位7.5°之管见
赣南杨公文化研究中心 刘典敏
q
杨公风水罗盘,亦称三合盘,它以天地人三盘(即正针、中针、缝针),进行立向、消砂、纳水为主要特征。缝针的二十四山源于一年二十四节气,这一点早已被世人所认同(详见拙作《浅折杨公罗盘七十二龙之空亡》一文)。本文仅就缝针与正针为何错位7.5°,作一粗浅探讨。
早在春秋末年,我国劳动人民就根据每年“冬至”时刻的测定,推算出了一年的岁实为365.25日,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历法数值,为准确预报气候冷暖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二十四节气的发明,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历法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贡献。
节气的交替变化,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移动的位置与太阳相对方位的变化而确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则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了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黄道,它是天球上假设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二十四节气则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个等份各占黄径15°。即立春为黄径315°(由西向东移动),雨水为黄径330°,惊蛰为黄径345°,春分为黄径0°……大寒为黄径300°。
杨筠松在设置罗盘缝针时,依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将其设在相对应的缝针二十四山上以司天气,可谓巧夺天功。
在节气的编排上,因受天南地北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罗盘在指南针和二十四山的盘面设置上,也遵循这一原则:遂将罗盘设置为南上北下。故立春起于缝针艮位,为周天45°(由东向西移动)雨水在寅,为周天60°;惊蛰在甲,为周天75°;春分在卯,为周天90°……大寒在壬,为周天345°;冬至在子,为周天0°。
为什么缝针的子位始于周天0°(正子位为7.5°),而正针的子位却起于352.5°(正子位为0°),彼此之间错位7.5度呢?
我们知道,地球一方面绕太阳公转,同时又绕着地轴自转。如果地轴与公转的轨道平面垂直的话,则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永远不会改变,可实际上地轴与公转的轨道不是垂直的,而是始终保持66°33的倾斜角。因此,当地球在轨道上运动时,由于太阳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使阳光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也发生变化。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变动于南北纬度的23°27’之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当阳光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北半球 受到阳光是斜照的,这时北半球处于冬季。到了夏季,阳光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则处于在炎热季节(见图一、图二、图三)
也许,人们会问,地球的倾斜角不是66°33'呢?为何反映二十四节气的缝针的子位始于地轴的0°位(即正正中),这是因为由于一年内太阳光直射点有两次通过赤道的缘故。当阳光直射点在赤道时,地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在上半年就是春分日,在下半年就是秋分日。而缝针起点的设置,正是以春分点和秋分点为平衡基点,而抛开太阳直射点在地轴左右移动的状态予不计,所以,缝针的子位起点与地轴中线都是在罗盘周天的0°上。
正针反映的是地球磁极方位,子午线与地轴中线相一致,其子位占周天15°,也就是说正针子位起于周天352.5°,终于周天7.5°,子位正中处在15°之间的0°。而缝针则起于周天0°,终于周天15°,其子位正中处在周天7.5°上,由此可知,缝针与正针错位7.5°,是以太阳光直射点分别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而确定的。由于人们习惯思维的关系,往往会以为缝针的子位处在周天的7.5°上,这就是子位的起点,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子位事实上是起于周天0°。
综上所述,缝针的设置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依据的,缝针与正针错位7.5°,是由于太阳光一年内两次通过赤道(或春分点和秋分点)所决定的。换而言之,缝针的设置是有天文科学依据的,与正针错位7.5°也是合理的,恰而其分的。
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对风水有偏见,将其责斥为迷信。究其原因,一是这些人对风水缺乏了解,根本就不知道风水为何物。另外一方面,也是与我们风水界人士对风水的原理(包括罗盘)和应用,不能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有关。假若我们的风水研究者,能用现代的天文地理知识对风水加以解析和说明的话,我想世人对风水的非议或许会少一点,为风水正名的步子或许会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