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全年廿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在春分之後十五天,關於清明節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兩種說法,其一是源於一個古代忠臣的故事。
 
相 傳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因國難而流亡在外,期間歷盡艱難苦恨,唯緊隨其身邊的忠臣介子推,竟在自己身上割肉給君主充饑,後來重耳重返晉國稱帝,成為春秋 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他登基後立即封侯賜相,但是介子推竟然不接受俸祿,並離開朝庭與其母隱居深山,後晉帝親臨深山尋找介子推,並想利用放火來迫他出山, 但是介子推情願與母同被燒死也不出來。
 
經此一役,晉文公深感歉疚,為紀念介子推兩母子被燒死的一天,逐下令將這天定為寒食節,全民在此日不準生火煮食,而清明節亦是由寒食節演變出來的,至於祭祖掃墓的習俗,亦是由古人祭拜介子推慢慢演變成的。
 
另一種說法則與上古時代的葬禮風俗有關,話說遠古之人在安葬死者時只打墓坑而不建墳,即有所謂「墓而不墳」,後來發展到有墓且有墳,掃墓習俗便由此衍生,後世人更將墓祭納入五禮中,即有所謂:「土庶之家,宜許上墓,入五禮,永為常」。       
 
相傳自西周開始,清明時節到墓前祭祖或掃墓的習俗已興起,及至唐朝,掃墓祭祖之風盛極一時。在民間,上至達官貴人,下至百姓庶民皆對此習俗甚為重視,並將祭掃日期定為寒食節,即是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寒食節與清明節可謂二合為一了。
來源網站: 朱浩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