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易經:
《易經》又稱《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之首。《易經》以
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
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廣義的《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
坊間一般對《易經》被命名為「易」有下列之說:
(一)易者,蜥蝪也。因《易經》( I'Ching)中,每卦每爻皆為「談變」(西方人稱易經為A Book of Changes) ,而因蜥蝪有保護色,能隨環境而變,與《易經》裡「知變、應變和通變」的法則亙相吻合,所以,易經命名為「易」,用以慨嘆宇宙間和種自然變化之理。
(二)日月為易:日為陽,月為陰。此說在漢代非常盛行,他們除了以日月而喻「二元學」的哲理外,還把宇宙間所有陰陽的變易道出,如易學先賢魏伯陽先生在「參同契。乾坤設位章」所云:「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可見。
易經的由來:
伏羲畫八卦 , 為 我 國 文 字 的 鄒 形 , 文 王 演 周 易 , 是 我 國 文 化 的 開 端 。
普遍認為《易經》最初是占卜用的書,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數、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
據傳伏羲仰觀天象,俯法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 , 遠 取 諸 物 而 作 八 卦 , 探 索 宇 宙 、 人 生 必 變 、 所 變 、
不變的道理,闡明人生 知 變 , 應 變 、 適 變 的 法 則 , 提 倡 天 理 即 人 道 的 「 天 人 合 一 」 哲 學 思 想 。 道 、 儒 、 墨 及 諸 子 各 家
和 後 來 佛 家 的 學 術 思 想 , 也 源 於 《 易 經 》 「 天 人 合 一 」 之 學 , 可 見 《 易 經 》 在 我 國 文 化 學 術 上 的 崇 高 地 位 。
《 易 經 》也是古代占卜的書,殷 代 盛 行 以 燒 裂 龜 甲 的 紋 路 象 形 , 占 斷 吉 凶 , 稱 作 「 卜 」 , 也 是 龜 甲 爆 裂 時 聲 音 。 周 代用着草占卜,稱作「筮」,設卜的官。「連山」是夏代的易學,由艮卦開始。「歸藏」是殷代的易學,由坤卦開始。「周易」是周代的易學,由乾坤二卦開始,西伯(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時,推演六十四卦而作卦辭,所以含義隱微,充滿危機感。是現存的「易經」。
漢朝講易數的人,專講數的有焦延壽京房一班先生,焦氏易林一書,每卦有六十四變,總四千九十六變,每變都有繇詞,佔到那一卦的那一變,就根據繇詞來斷吉凶禍福,京氏占候書,有世、應、飛、仗、六位、十甲、五星、四氣、六親、九族、福德、形殺、種種名目,後世占文王課的,就是出於京氏,不過只得到京氏學的一小小部分,究竟焦氏京氏面家的精義,漸漸失傳,然而三國時候,卻還有管〤諸葛亮一班先生,後來到了宋朝,陳希夷傳出龍圖之學,據說是痳衣道者傳授給希夷先生的,那時先天易說,從而發達起來,邵康節便做了一部皇極經世書,朱元晦的易學啟蒙,又大講其太極圖的道理,易數就此又昌明起來,一到元朝,崇奉佛法,這種學問,沒人敢講,直到劉青田才傳了些出來,可是永樂篡了建文君的位,以後又禁止不許講,所以又失了真傳,五六百年來,推衍易數的人,固然是不敢彰明較著的替人占卦,便是專講易數的書,也就只有極高深微妙的說法,實際上怎麼推衍的法子,差不多完全刪了,雖然朱子全書裏面,還有古來的筮法,卻不是一般人智可懂的,而講文王課的書,在那占斷吉凶禍福的關頭,卻都是隱約其詞,不肯明說,所以這一種趨吉避凶的卜筮學問,除了口授以外,很難得有入門的門徑。
清代是一個學術整理的時代,對易學的研究其成果在於考證與討論上,不論是對於圖、象、數、義理等,都作了大量的討論工作,但就易理的開創而言,則應為民國以後才較有得討論。
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亦被介紹到西方。
易經的應用:
當一個六爻卦之卦象出來後究應以該卦卦辭或某爻爻辭為所佔者,則又有不同的標準,此處暫時先介紹朱熹所考證的方法如下:
六爻都不變的,用本卦卦辭斷之。
一爻可變,用本卦可變之爻(俗稱變爻)之爻辭斷之。
二爻可變,用本卦可變之二爻爻辭,而以上爻為主。
三爻可變,用本卦和之卦的卦辭,而以本卦為主。
四爻可變,用之卦中不變的兩爻爻辭,以下爻為主。
五爻可變,用之卦不變之爻的爻辭斷之。
六爻均變,用之卦卦辭。乾坤二卦例外,用其特有的「用爻」(即用九與用六)。
然而朱熹的方法考諸於左傳中的占筮文獻時,卻發現當時人也不是用這套方法的。
《易經》又稱《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之首。《易經》以
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
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廣義的《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
坊間一般對《易經》被命名為「易」有下列之說:
(一)易者,蜥蝪也。因《易經》( I'Ching)中,每卦每爻皆為「談變」(西方人稱易經為A Book of Changes) ,而因蜥蝪有保護色,能隨環境而變,與《易經》裡「知變、應變和通變」的法則亙相吻合,所以,易經命名為「易」,用以慨嘆宇宙間和種自然變化之理。
(二)日月為易:日為陽,月為陰。此說在漢代非常盛行,他們除了以日月而喻「二元學」的哲理外,還把宇宙間所有陰陽的變易道出,如易學先賢魏伯陽先生在「參同契。乾坤設位章」所云:「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可見。
易經的由來:
伏羲畫八卦 , 為 我 國 文 字 的 鄒 形 , 文 王 演 周 易 , 是 我 國 文 化 的 開 端 。
普遍認為《易經》最初是占卜用的書,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數、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
據傳伏羲仰觀天象,俯法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 , 遠 取 諸 物 而 作 八 卦 , 探 索 宇 宙 、 人 生 必 變 、 所 變 、
不變的道理,闡明人生 知 變 , 應 變 、 適 變 的 法 則 , 提 倡 天 理 即 人 道 的 「 天 人 合 一 」 哲 學 思 想 。 道 、 儒 、 墨 及 諸 子 各 家
和 後 來 佛 家 的 學 術 思 想 , 也 源 於 《 易 經 》 「 天 人 合 一 」 之 學 , 可 見 《 易 經 》 在 我 國 文 化 學 術 上 的 崇 高 地 位 。
《 易 經 》也是古代占卜的書,殷 代 盛 行 以 燒 裂 龜 甲 的 紋 路 象 形 , 占 斷 吉 凶 , 稱 作 「 卜 」 , 也 是 龜 甲 爆 裂 時 聲 音 。 周 代用着草占卜,稱作「筮」,設卜的官。「連山」是夏代的易學,由艮卦開始。「歸藏」是殷代的易學,由坤卦開始。「周易」是周代的易學,由乾坤二卦開始,西伯(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時,推演六十四卦而作卦辭,所以含義隱微,充滿危機感。是現存的「易經」。
漢朝講易數的人,專講數的有焦延壽京房一班先生,焦氏易林一書,每卦有六十四變,總四千九十六變,每變都有繇詞,佔到那一卦的那一變,就根據繇詞來斷吉凶禍福,京氏占候書,有世、應、飛、仗、六位、十甲、五星、四氣、六親、九族、福德、形殺、種種名目,後世占文王課的,就是出於京氏,不過只得到京氏學的一小小部分,究竟焦氏京氏面家的精義,漸漸失傳,然而三國時候,卻還有管〤諸葛亮一班先生,後來到了宋朝,陳希夷傳出龍圖之學,據說是痳衣道者傳授給希夷先生的,那時先天易說,從而發達起來,邵康節便做了一部皇極經世書,朱元晦的易學啟蒙,又大講其太極圖的道理,易數就此又昌明起來,一到元朝,崇奉佛法,這種學問,沒人敢講,直到劉青田才傳了些出來,可是永樂篡了建文君的位,以後又禁止不許講,所以又失了真傳,五六百年來,推衍易數的人,固然是不敢彰明較著的替人占卦,便是專講易數的書,也就只有極高深微妙的說法,實際上怎麼推衍的法子,差不多完全刪了,雖然朱子全書裏面,還有古來的筮法,卻不是一般人智可懂的,而講文王課的書,在那占斷吉凶禍福的關頭,卻都是隱約其詞,不肯明說,所以這一種趨吉避凶的卜筮學問,除了口授以外,很難得有入門的門徑。
清代是一個學術整理的時代,對易學的研究其成果在於考證與討論上,不論是對於圖、象、數、義理等,都作了大量的討論工作,但就易理的開創而言,則應為民國以後才較有得討論。
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亦被介紹到西方。
易經的應用:
當一個六爻卦之卦象出來後究應以該卦卦辭或某爻爻辭為所佔者,則又有不同的標準,此處暫時先介紹朱熹所考證的方法如下:
六爻都不變的,用本卦卦辭斷之。
一爻可變,用本卦可變之爻(俗稱變爻)之爻辭斷之。
二爻可變,用本卦可變之二爻爻辭,而以上爻為主。
三爻可變,用本卦和之卦的卦辭,而以本卦為主。
四爻可變,用之卦中不變的兩爻爻辭,以下爻為主。
五爻可變,用之卦不變之爻的爻辭斷之。
六爻均變,用之卦卦辭。乾坤二卦例外,用其特有的「用爻」(即用九與用六)。
然而朱熹的方法考諸於左傳中的占筮文獻時,卻發現當時人也不是用這套方法的。
來源網站: 樂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