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龍

龍亦即山脈也。按其所處地貌形態有高崗龍,平崗龍,平洋龍之分。山脈或起或伏,或躍或騰,或盤或距。山脈可以渡海,過湖,穿田,過峽,起伏升空,可以渡海,過江綿延數千公里。
龍或隱或現,或斷或續。龍導生氣行走,氣隨龍脈行轉。龍長生氣亦雄厚,龍短氣亦短。所謂“千里來龍,千里結穴;百里來龍,百里結穴“。是也。
術家按龍脈起伏形成,將山脈綜合概括為如下九種:
一回龍
形勢盤旋,回首舐尾,如盤蛇,如虎之擺尾。
二騰龍
形勢高遠,險峻聳立,如騰如躍,如人之奮起。
三降龍
形勢聳秀,從天而降,或落於平原,或落于山崗。
四生龍
形勢秀美,生動活潑,形態婉轉,活靈活現。
五飛龍
形勢奮翔,如鷹展翅,騰空而起,飛翔雲端。
六卧龍
形勢蹲踞,安穩止息,如眠如弓,如虎伏,如象駐。
七隱龍
形勢跌宕,脈理隱延,或隱呀藏,或斷呀續。
八潛龍
形如潛伏,或潛於水,或沉于田野,蓄勢待飛
九游龍
龍形張牙舞爪,行龍擺尾,左竄右行,無意停頓。

第一節尋龍識脈-------太祖山
龍有真假之分,真龍發富發貴,而假龍則主貧主踐;地師入山尋龍,主要是在眾多山嶺中找出真龍所在。地師攜帶羅經入山,追尋真龍去脈,點穴便可得心應手。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文明古國。在風水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完善的漫漫千年演變長河中,逐漸融合本土和異域泊來的儒,釋,道多種文化教育。儒家講“仁義“之道,”孝“道,凡人必有祖,百道孝為先。術家借簽過來,從而將山脈分”太祖山“,”少祖山“,”父母山“,”穴星“等,從而將活龍活現,生機盎然的山嶺親情化了。這也是儒家思想宗族禮制的一大影響。
太祖山
龍脈起祖初發之山,必高大雄偉,山高萬韌,氣勢非凡。
龍樓寶殿勢難攀,此處名為太祖山,若用端方孫必貴,亦須剝換看波瀾。
太祖山,山形大多尖高,石骨崎峋;若登臨其上,便會發現其附近的許多不同直向的山脈,皆是從太祖山分支出去的,儼然成群山之首。
龍樓寶殿
龍樓:太祖山峰高尖挺拔,謂之龍樓。
寶殿:太祖山峰若低平圓渾一點謂之寶殿。意即皇宮殿宇一般。
太祖山挺拔雄偉,遠看山峰有如龍樓寶殿一般巍峨壯觀,附近群山有如護從般侍擁有勢,便可斷知這太祖山的龍身資顯,而由它分化出的龍脈亦多貴顯。正所謂:“若祖端方孫必貴”。
太祖山分出多條不同走向的山脈,每山脈均有不同的形態和氣勢。地師要運用紮實的知識功底及經驗,從中追尋生氣充盈的真龍脈。
我國之龍脈,皆由昆崙山發脈,故昆崙山為太祖。若精學,神州大地,山川靈秀何愁不相逢。

第二節少祖山
近穴名為少祖山,此山吉凶錄相關;
開睜展翅為祥端,低小孤單力必慳。
龍脈從太祖山發韌以後,一路蜿蜒起伏,再起星峰,即為少祖山。
太祖山初發韌,內蘊之氣尚未十分顯現,難於判斷龍脈搏的真偽,較易掌握。太祖山石骨嶙峋或山高萬韌,氣粗博雜,或草木不無,軀顏不潤,生氣延至少祖山茂盛,或山青木秀,血肉靈動,內氣外顯,是真龍,假龍,有用,無用即可分明。
如果從太祖山發脈以來,細分的話,還可分為太宗山,少宗山,等。不一而舉了。
少祖山以秀麗飽滿,神完氣足為吉;若是低少孤單,神乏氣促則不妙。
少祖山因與穴星相近,幫此對穴星的影響相當大,倘若少祖山吉,則其附近會有吉穴,否則,少祖山凶,附近便不可能有吉穴。
少祖山距穴近者,關禍福亦近,與穴遠者,關禍福亦遠。論祖以少祖為主,不必再推其遠走了。尋龍亦同樣以少祖為主。少祖山貴顯,其穴必真而貴。
山隨水轉,水隨山走。山水交合,一路相生而來,山得水滋潤,血表方華秀。龍之來勢,水以行導,龍止,必有水界之。山發,必水之所分。龍因水界,氣旋而止。龍水趨向何處止息,砂水有情,堂案美妙,氣之可聚,方是吉穴也。
回龍顧祖者,龍身曲折而環,常有祖山作案,收本身砂水,其力不可小覷。


第三節`父母山
問君何者為父母,穴后巍峨聳一山。
前後相生不相剋,兒孫赴舉不空還。
龍脈一路伸展到盡頭,止息之處的山,即父母山,一般父母山下,便是結穴所在。
父母山即穴后玄武山之後山,穴中所來之氣,正是此山氣脈。父母山下發脈處為胎,稟受父母山之血脈精氣。
穴星是由父母山孕育出來的,故此父母山對穴星有着直接的影響。父母氣勢則胎血氣旺,后氣充盈。
鬼砂:穴后之砂謂之鬼,橫龍結穴必須有鬼樂山山托撐。
樂山:穴后之託撐山,不論遠近,橫龍結穴,無鬼樂,則不能結穴。

 

第四節穴星

穴星是指父母山下結穴之處。
股息之同一線長,萬鈞之力此中藏;
苟無束氣何能結?漫散無收定不祥。
這是千里來龍止息之處,亦是龍脈生氣凝聚之點,正所謂“萬鈞之力此中藏”,倘若點得真穴,俏受得這萬鈞之力的生氣,則發福甚大。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倘若點得穴信不慎發生偏差,便前功盡廢了!
穴星附近一定要砂環水抱,使穴地凝聚的生氣不致散泄;若是砂飛水走,毫無關連,則會是“漫散無收定不祥”了!
“穴的"------"的”,是指極小的目標,古人把箭靶的中心稱為“的”,射中靶那樣稱為“一失中的”。


第五節過峽


過峽即是龍脈轉頓跌宕之處,為峽;為龍低谷處。好比波浪之低谷處。
峽乃龍身束氣咽喉也,從太祖山發脈過來,層層跌宕轉折,脫御,到來結穴,有一個峽,有過二個峽或三個峽不等。但主要最密切相關的是到頭結穴這一個峽。好比孩童稟受身邊父母家庭環境影響最大一樣。其祖上宗親則對其影響甚微。
個字中抽,一線過脈處,為峽。峽的長度不一,有一里長,有二里長或更長不等。
古經云:峽者,龍之跌斷,細嫩而脫胎換骨,剝換有情,將老龍身上煞氣脫御,抽出新脈,乃龍之精氣收斂,亦為穴之咽喉。非貴龍無有此作。龍無峽而力不而力不束聚,而脈氣亦不真顯。
峽即龍身之凹處,兩峰之間低谷是也。
龍脈生氣婉轉曲折,頓跌起伏,穿河渡水,或入田園,或入泥澤,或行高崗。行走奔騰變化萬千,氣脈似斷非斷。因而有水峽,泥峽,田峽,高崗峽之分。
水峽,即過峽處是水。龍行潛於水,過峽低平聚水,后又起高峰,再續脈搏氣前行。
田峽,龍行田地平原,不露脈跡。似斷非斷,騰伏蘊積,力量非凡。
高崗峽,過峽處稍高,顯露脈身。
峽宜低,窄,短,護。
喜低:即過峽越低伏越好,甚至於低水平,或與平田同。風吹水劫則氣散。低則藏風,高則露風,風吹則龍寒,水劫則氣弱。
喜窄:峽越窄越好,龍行千里而來束氣過峽,真氣收斂,窄則有力,內勁十足,闊則散漫無力。好比生氣擠在一線上,如一根帶子束腹,越窄越有力度。
喜短:峽有一里,二里長或更長不等。太長則脈氣易散耗,生氣不接。短則力勁,長則力漫。
喜護龍行開帳,抽出新脈搏。轉關出峽最怕風吹,即龍寒,入首結穴處尤嫌水劫,即氣弱。過峽喜砂體圍護,猶如貼身之護衛送行;又或有接迎之砂前來夾應,不離左右,最是得力。
總之,過峽處宜低不宜高,宜近不宜遠,宜窄不窒寬,宜細不宜粗,宜短不宜護,宜護不宜露。
劉基“經云:看龍專看龍過峽,峽與穴情一般法。過峽有扛則有護,免致風吹脈脊露。過峽無扛又無護,風吹氣散龍虛度。過峽宜短不宜長,長則力弱氣已殘,過峽宜細不宜粗。粗則氣濁穴已無。
“云:過峽風吹不可當,尤嫌直硬大而長,兩邊護送如周密,前而定知有棟樑。
過峽有正過,側過,斜過,立穴亦斜,過側過,立穴亦側。

論脈有長短正倒過之不同,泥田石水之不一。乘其脈氣,則是最關鍵的,高則斗煞,低則脫脈,氣脈不接。
善尋龍者,須體峽之奧妙;善審峽者,穴中之情形自可知。故尋龍必留心細察其峽;不拘陰脈,喜重重包裹,忌風吹水劫。呀有送有迎,或有迎無送。與到頭結穴那一個過峽最為相關。
過峽石,結穴處亦石,過峽處石頭是圓的話,結穴處石頭亦是圓的,過峽是水峽(田水亦同)結穴就結水邊。過峽為土峽的話,色青紅黃白黑,穴內之土亦青紅黃白黑。
所以過峽,與結穴處尤為相關。龍無過峽即為砂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