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周易》不是封建迷信
記者:能否簡單介紹一下您求學的經歷?
王新春:我是1982年到的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讀哲學專業。1986年至1989年在復旦大學哲學系讀的中國哲學研究生,導師有嚴北溟、潘富恩,前者是佛學和中國哲學的名家。1989年到山東大學哲學系做了教師,1997年開始在職讀了博士課程,主修思想史,畢業論文是關於易學的。
記者:是什麼機緣使您開始研究起易學來的?在普通人的印象里,研究易學,多少總是要與算卦、相面、風水什麼的發生點聯繫,當時確定易學這個研究方向,有沒有研究空間和前途方面的顧慮?
王新春:那還是在讀本科的時候,劉大鈞教授給我們開了《周易概論》的課。在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對《周易》的研究一直很興盛,各個派別也都認為《周易》是大道之源。由於學術研究的中斷,內地一度有個看法,覺得《周易》違背現代理性,甚至以為《周易》就是封建迷信,但現在這種看法已經逐漸轉變過來了。馮友蘭說,《周易》是中國古代真正的哲學著作。這話準確定位了《周易》。
象數是工具,易理是目標
記者:目前在我們的學院派中間,研究《周易》的時候,對象數也研究嗎?
王新春:當然要研究啊。象數跟術數是有區別的。象數是根基,象徵著宇宙萬物的變化,沒有這些卦,《周易》根本無從談起。而我們要研究的易理,是透過象數來展示的。象數是工具,目標是易理。而研究易理就是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記者:那麼學院裡邊對術數就不去碰了嗎?
王新春:術數也必須研究。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古人的算卦?古人對過去的事知曉了,對今天發生的事也知曉了,就希望了解未來會怎樣,要對生活具有前瞻性,就用算卦的方式來實現。雖然我們用科學理性來審視它不會贊同,但這種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作為一種民俗,我們對道與術都必須了解。
學《周易》能夠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記者:教授這次到大連講的是《周易與人生》,能簡單說說《周易》對我們的現實意義嗎?
王新春:學《周易》能夠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北宋的胡瑗是范仲淹的好友,他在太學裡講學時曾說過:“夫大《易》之道至廣而至大,極天地之淵蘊,盡人事之終始。”人是天地造化間的最優秀分子,宇宙因人而有了意義。1914年,梁啟超為清華大學定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出自《象傳》里的。
易有三個基本內涵。一是變易,認為宇宙萬物處於不間斷的流動變化之中,所以西方把《周易》翻譯成《The Book of Changes 》,告訴人們不能固步自封。二是不易,中國人講的變不是胡亂改變,而是變化之中天地人物相連一體,一體無隔是萬物本然的存在方式,每人每物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宇宙方能有序和諧通泰。三是簡易。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地造化萬物,不知其然而然,圓融地化育了一切,不露任何形跡,所以有大智慧的人默默無言之中就做成了大事,學易之後就有了這種以簡馭繁的人生大境界和大智慧。馮友蘭說,中國哲學就是追求做人的境界提升。人生有四個層次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易傳·乾卦文言傳》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到了宋代的張載那裡,就發展成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告訴人們,不光要有一己之私,還應該為生命共同體着想,成為有大境界的人。
王新春簡介
王新春,男,1965年1月生。現任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專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易學、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其中,在提倡以新的學術視野和方法研究易學與中國哲學方面,位於本學科的前沿。
先後給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講授過“中國哲學史”、“周易概論”、“中國哲學專題”、“易學哲學”、“宋明理學專題研究”、“周易原著導讀”、“宋明理學原著導讀”、“易學與理學”、“中國哲學前沿問題”等課程。
已先後出版《自然視野下的人生觀照:道家的社會哲學》(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周易虞氏學》(精裝上下冊,台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版)、《解讀不盡的寶藏:神妙的周易智慧》(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易纂言導讀》(齊魯書社,2006年版)等學術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