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第一經典(張其成)
國學經史歸於大《易》
國學經史子集,核心是經,經當中最重要的是六經,而六經又歸終於大易——《易經》。這是誰說的?不是我說的,熊十力說的,是他用一輩子的覺悟來說的話,所以這不是我說的。熊十力這個人很了不起,儒、佛精通,當然道也是精通的,最後歸宗大易。所以《易經》這本書,我們來看,是世界四大元點之一。世界上有四大元典,請注意它不是經典,它是經典當中第一位的,它叫元。元者,首也,就是頭。四大元典分別代表了四大文化內容:《聖經》是基督教的,屬於西方文化,可以說是西方的第一經;《吠陀經》是印度文化的第一經典;《古蘭經》,阿拉伯文化的第一經典;而《易經》是什麼文化的第一經典?它是東方文化的第一經典,不光說是中國文化,同時也是日本、韓國等的這些東方民族的第一經典。韓國,國旗就是太極八卦;日本,民族叫大和民族,日本民族也是個了不得的民族,大和就是取自於《周易》:“保合大和乃利貞”,日本的宗教叫神道教,取自於《周易》,神道設教。所以也可以說,世界上若分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話,那麼西方文明就是以《聖經》為代表,東方文明就是以《易經》為代表。
一源三流,易為主幹,三教互補
當代中國最大的危機是什麼?是信仰的危機。信仰問題最大的表現是什麼?沒有敬畏心。“我是流氓我怕誰”,這是最可怕的。所以我們要來找,找什麼呢,找我們文化的來源——魂。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這個魂,是立不起來的。中華文化的基本結構,就是一源三流。一源在哪裡?我們先來看看中華大地的地理結構,就是一源三流;中華文化的結構也是一源三流;還有一個秘密,我們人體的生命結構也是一源三流。中華大地的一源三流,其結構源在哪裡?然後這個源頭流出三條河流:黃河,長江,瀾滄江,它(瀾滄江)流到東南亞就叫湄公河。這三條河流的源在哪裡?當然是青藏高原。具體在哪裡?玉樹。所以說玉樹是三江之源。那麼我們中華文化也是這麼一個結構,就是一源三流。源在哪裡?按照馬一浮的說法,源在六經,這是最早的一批經典,比諸子百計要早。那麼按照熊十力的說法從這六經中找出一經來,就是《易經》。所以一源,一個字——易,中華文化的源就是《易》。
三個流,哪三個流?一個一個地說,就是儒家、道家、中國化的佛家。西漢末年,也就是公元前後,從古印度傳來了佛教,它是從三條道路傳來的——南傳、藏傳、漢傳。漢代之後,這個佛教就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一開始佛教剛傳入的時候,我們中國人是排斥的,所以中國有一個說法是老子化胡說。老子過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之後繼續向西走,走啊走啊走啊走,後來沒了。《史記》上記載四個字“不知所蹤”,不知到哪裡去了。過了幾十年,後來一投胎變成釋迦摩尼了。當然這種說法肯定是不對的,這種說法反映了當時佛教傳來,中國人的排斥。為什麼後來佛教在中國一下子普及開來?那是在唐代。《易經·坤卦·文言傳》有這樣兩句話,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佛教的傳教士看到這兩句話,一下子就恍然大悟,馬上就說你看我們佛教就是講這個的,因果觀念也就在中國普及開來。那麼後來到了到唐朝的時候,中國化的佛教就形成了八個宗派,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就是禪宗。
所以,一源三流,我把它分解為八個字:易為主幹,三教互補。易為主幹,這個三教就是三家,儒釋道。三教互補,嚴格地來說是叫易統儒道禪(禪宗),道統天地人(或者道貫天地人)。這個對子也是我寫的。有人說你不能有兩個道啊?(我說)儒道禪這個道啊是道家、道教;而道統天地人這個道是易之道,就是我馬上要講的。這個易道不僅深深影響了儒家、道家和中國化佛家,而且影響到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所以加一個字,易統儒道禪醫,道貫天地人心。所以說,中華文化表面上分出這麼多家,實際上是互補的。而中醫,我認為,就是當代中國唯一還活着的一種中國文化的形態。這個唯一是指還活着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相結合的這麼一個文化形式,而且是每一個中國人一輩子里都會用到的。你說儒道佛啊,好多人說啊我不信這個,但是中醫,那是必需的。
兩個秘密
我們來看儒家、道家、佛家跟易的關係,我先來介紹概貌,然後我再說跟中醫有什麼關係。這三位創始人,它有兩個秘密我們得看出來。第一個秘密是(三位創始人)出生時間的秘密。孔子生於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陽曆9月28日,陰曆八月二十七。記住,教師節是9月28日,為什麼?這個為什麼你們得知道。因為孔子是第一個老師?不是,孔子哪是第一個老師啊,早在夏代就有學校了,所以孔子不是第一個老師。孔子是第一個民辦教師,私人授徒是從孔子開始的。老子生於公元前五百八十五年,陰曆二月十五。釋迦摩尼是生於公元前五百六十五年的陰曆四月十八。我們再來看看孔子活到七十三歲,釋迦摩尼活到八十歲,老子活到多少歲不知道。你看這有一個秘密,他們都生活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這個秘密不是我發現的,是德國的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發現的,他發現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世界幾乎各民族的文化都形成了一個軸心,後來的文化都沒有偏離這個軸心,我把它叫做高峰期,也就是說世界的文化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形成一個高峰。我們中醫的《黃帝內經》,後人就是怎麼也超不過它。在這裡大家都犯了一個基本錯誤:認為科技總是越來越進步的。這是錯誤的。準確地說,科技文化越來越進步,法制文化越來越進步,但是宗教文化、哲學文化、倫理文化是越來越進步么?不是這樣的。那麼公元前500年左右在西方是什麼時代?古希臘時代。古希臘時代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啊。古希臘時代出了古希臘神話,西方的文化用兩個神來代表,一個是太陽神阿波羅,一個是酒神狄俄尼索斯。還有古希臘的三個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皮德斯,古希臘《荷馬史詩》,後人有超過么?而最最重要的是古希臘的哲學,三代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現在我們依然在用他們的理論邏輯,我們超過了么?不可能超過。那麼為什麼就在這個時期形成軸心期呢?這個問題很值得思考。這是第一個秘密,出生時間的秘密。
第二個秘密,三位創始人的坐騎是不同的。老子的坐騎是什麼?牛,青牛。孔子的坐騎是什麼?馬,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坐的是馬車,這個坐騎實際上是他們思想情況的形象表達。你看文殊菩薩的坐騎是青獅,那是大智;普賢王菩薩的坐騎是白象,那是大;觀世音菩薩的坐騎是金犼,那是大慈;地藏王菩薩的坐騎是諦聽,那是大怨。
那麼為什麼《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呢?不僅是源頭,而且是主幹。因為歷史上伏羲作八卦,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講到過:“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但是他沒有把它寫到《史記》的一百三十篇里去。後來第二部正史《漢書·藝文志》這裡面講到《周易》經過了三個作者,有八個字來描述:“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人間經過了三個聖人,世間經過了三個古代,也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中古的周文王和下古的孔夫子。這裡最早也說到伏羲作八卦,那麼伏羲距今天有多少年呢?一般的認為是七千年,所以說實際上中華文明的歷史不只有五千年啊,至少有七千年,這個七千年就是從伏羲算起。伏羲出生在什麼地方?不是在河南,黃帝是在河南,伏羲氏生在甘肅的天水。而就在甘肅天水有後來出土的大地灣文化,大地灣文化剛好距今就是七千年。但有一個遺憾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八卦距今不到七千年,這是2006年5月在河南淮陽發現的,距今四千年,連黃帝生活的那個時代都沒到。那麼究竟是有還是沒有伏羲作八卦?不知道。八卦,實際上就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所以是源頭。
易經所有的精髓可以用一張圖來表示。這張圖叫太極圖,也叫陰陽圖,還叫八卦圖,或者陰陽魚圖。這是我們《易經》,或者說中華文化的最完美最典型的表達方式。不懂這張圖,肯定不懂中國文化,不懂中國哲學。對於這張圖我做了一個考證,寫了一本書叫做《易圖探秘》。這張圖是可以量化的,它的八條半徑就是八個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兩個魚眼就是兩個卦。孔子、老子、釋子都可以在這張圖裡找到位置。這個圖主要是講陰陽,白的為陽,黑的為陰。易有兩種寫法,其中第二種寫法上面是日,下面是月,日是太陽,月是太陰。《周易》講一陰一陽謂之道,講的就是陰陽,就是變化,就是就這麼簡單。這張圖裡有儒家有道家有醫家,這張圖裡有你們的每一個人,你的身體狀況,還有你的人生髮展的,你們的現在。這張圖,我用三句話來概括:第一句話,宇宙周期變化的大規律;第二句話,人類知變應變的大法則;第三句話,人生為人謀事的大智慧。
下面我們回過來說第二個秘密。孔子的坐騎是馬,老子坐騎是牛,重要的是一個是馬一個是牛。乾為馬,坤為牛。馬就是乾卦,剛健,牛相較而言是柔弱的;馬跑得快,牛跑得慢;馬瘦一些,牛胖一些。一個崇尚剛健,儒家的馬就代表一種陽剛的精神,道家的牛代表陰柔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兩大精神。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自強不息的,剛健有力,勇往直前,百折不撓;道家呢,厚德載物,柔弱不爭,居下無為,謙虛謹慎。但是這兩家中間不是截然分開、絕對對立的,它是包容的。我們再來看,佛家在哪裡?感覺一下。就是在外圍的那個圈,一個字就是代表空。兩個眼睛和S曲線代表什麼?中庸。黑點是陽中含陰,白點是陰中含陽,S曲線處在中間,代表中和。所以儒家是站在陽剛的立場上講中,叫中庸,中庸是最高明的境界;道家是站在陰柔的立場上講中,叫中道,中氣以為和。佛家呢,是站在空境的立場上來講中,叫中觀,空即是中。那麼我們中醫在哪裡呢?在中間的S曲線。有人攻擊我們中醫太簡單了:一個人生病了,怎麼辦?調和陰陽;那病治好了呢?陰陽調和了。他說我們太簡單了,我說這就對了,越簡單的東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質,越複雜的東西越是偏離了事物的本質。我有一個命題,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最終就是氣-陰陽-五行-八卦,這叫智慧。而反過來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那叫知識。學國學不是學知識,是開智慧。
稍微總結一下可以看出,儒家講中庸,道家講中道,佛家講中觀,醫家講中和,所以我們叫中國。你們鼓掌都是有道理的,你們知道你們都是什麼人么?你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行者!習近平第二次系統闡釋中國夢是在今年的3月17號,他說中國夢有三條,第一走中國的道路,第二要弘揚中國的精神,第三是要凝聚中國的力量。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中國精神,一個民族的復興最終肯定是文化的復興。記住,二十一世紀世界的文化一定要是以中華文化為主導,才能帶來世界的和平,一定是這樣。如果世界文化繼續以西方文化為主導,那麼只能帶來世界的戰爭與毀滅。馬一浮說過:“世界為來之文化,必歸於六藝。我將它延伸一下,必歸於中國傳統文化。
《易》與中醫
明代張介賓引用孫思邈大的話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大醫是我們做醫生的最高境界,孫思邈原話里並沒有說到,但他在《大醫習業》中表達了這樣的想法。我們的知識體系要分兩類,一類是以醫學為本體的這些知識,另外一類呢就是以《易》為代表的這些象數之術。孫思邈說:“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同,理無二致?可以醫不知《易》乎?”我將它概括為《易》為體,醫為用。在張介賓看來,《易經》講的是天地之理,中醫講的是身心之理。《易經》和醫是什麼關係呢?是內外關係。《易經》講的是天地變化的大規律,而《內徑》講的是身心變化的大規律。醫具《易》之理,《易》得醫之用。所以學中醫的人不懂易,不能當一個大醫。
中醫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生命觀,第二個問題是思維方式。生命觀有很多,從本體來講就是氣。中醫當中最最重要的象是什麼?就是氣。比如自然界的風是一種氣,你看不見,但是你能夠感覺到。所以不僅僅是中醫,中國古代的文化,包括天文、曆法很多都是一個象數的模型,是按照這個象數模型建構起來的。氣-陰陽-五行的模型,這個模型太重要了。陰陽就是二氣,五行就是五種氣,氣是最大一個象,這個你一定要搞明白。氣是什麼東西?有人說氣是物質,有人說氣是能量,有人說氣是功能,有人說氣是信息等等等等。究竟氣是什麼呢?氣是耗散情況下的復生。氣是什麼東西不重要,但可感最重要。
中醫的原創思維叫象思維,我覺得應該是象數思維。中醫與西醫從本體上來說,我們講元氣,他們講原子;按思維方式來分,我們叫象思維,他們是形思維。象可以為兩類,一種是有形的物象,一種是無形的意象。那麼有形的可以是象,無形的也可以是象,這樣說有什麼意義呢?當一個事物它的外延無限大的時候,它的內容就等於零。所以這個無形的象要一個限定。中醫有有藏象,脈象,舌象,葯象……,這些都是有形的象。有形的象當然可以用現代的科學實驗去實驗,驗證。但是那些無形的象怎麼辦?那麼什麼才是無形的象呢?我舉一個例子吧,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第一經典。”這是無形的,這是象么?這不是象,這怎麼不是象呢?這是理。現在最難把握的是無形的象。肝心脾肺腎是不是象?是象。四氣五味是不是象?是象。這些象能不能看見?當然有的是能看見的。那麼我們怎麼把握這個象呢?我告訴你們,雖然它看不到,它是無形的,但可以感覺得到,這些才叫象。
儒道釋三家都講止,叫止觀就是艮卦。儒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道家呢,“至虛極,守靜篤”;佛家有“戒定慧”,定就是禪定。用太極圖來說人體藏象,左邊這條半徑,一半白一半黑,但是是白的包裹着黑的,白的是上升,剛好一半,所以是少陽;右邊這條半徑,是黑的這一半在外,黑的在下降,降到剛好一半,所以叫少陰。我們中醫講的五臟,就是氣的象。左肝右肺,心上腎下,脾中央。這麼一個模式就是一個象數模式,這是做實驗做不出來的。這是氣,表示氣的升降運動啊。其實它就是後天八卦。《黃帝內經》沒有受到先天八卦的影響,但是受到了這個後天八卦的影響。把脈左面心肝腎,右面肺脾腎也是這個模型。經絡,也是象。經絡是氣的通道,就是一個象。氣分出兩個就是陰陽,分出五個就是五行,分出八個就是八卦,還可以繼續分。有人說要廢除五行,保留陰陽。我認為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因為五行就是陰陽,陰陽就是五行。陰陽是五行的整合,五行陰陽的細分。廢了陰陽也就是廢了五行。
中醫現代化悖論
最後我來講一下中醫現代化悖論,這個悖論你們可能不關注,所以啊我在這裡有一點點孤單,找不到知音。1999年,我在《中國醫藥學報》,也就是現在的《中華中醫學雜誌》上登了一篇文章,叫《中醫現代化悖論》。這裡我提了一個命題:中醫能實現不改變自己的非現代科學的現代科學化么?中醫是不是現代的科學?當然不是。但是你要現代化。什麼叫悖論?悖論就是矛盾的。當然我指的這種現代化不是說語言的翻譯,而講中醫現代科學化:即中醫既要保留中醫的特色,又要讓它現代科學化。你說它能不能實現?這就像上帝的悖論:上帝能創造出一塊連他自己也拿不動的石頭么?這句話你怎麼回答都不對。一篇文章叫《對象科學與現象科學》,其中有一個章節,講到李約瑟的難題。李約瑟的難題叫什麼?就是中國古代科技世界領先,但為什麼現代的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產生在西方?他進行了分析,分析得很好。搞清這個問題有助於中醫將來的發展。
那麼中醫要不要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當然需要,但我們要知白守黑。也就是說西方的這些現代的科學技術一定要好好學,但是我們中國有的這些要守住。其他的我就不再細講了,中醫西醫兩者各有優劣,一定要中西醫合。
張其成,著名國學專家,養生專家,中醫文化學家,書法家,“國學養生”與“國學管理”首倡者。全國政 協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醫家第十五代傳人、我國首屆“國醫大師”李濟仁、國家“非遺”傳承人張舜華之長子,幼承家訓,學習醫儒,后隨師修習道禪。20世紀90年代首創“易道主幹”說,以“易”融貫儒道佛醫,主編我國第一部《易學大辭典》和《易經應用大百科》。近年來致力於傳播中華國學、構建精神家園,2011年捐資100萬發起設立“張其成國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