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科學的啟示去探討《易經》的哲學原理陰陽辯證一元論(竇宗儀

從新科學的啟示去探討《易經》的哲學原理陰陽辯證一元論(竇宗儀)

 


 

  (1)序言

  這個從新科學的啟示去探討《易經》的哲理的治學態度是以人的認識作用出發的,因為科研部是人的產物,人由未知去求知,由已得知去求真知,永無停息的,為什麼?爭論不一,不知,便一切無從說起。今天人類的知識以科學知識為最可靠,比較最有預期性,所以從科學的新發現去探討《易經》似乎亦順理成章和道之本源出於天(自然)人副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法天道以立人道的《易經》精神相符合,可是今天人們亦知道科學的知識不一定是真知而科學的知識有其局限性,不能圓滿無缺的去解答人的認識問題的,所以缺乏科學的嚴謹和有預期性的哲學推理仍然為人們致知的必要科學知識的準確性和預期性在自然現象較高,於人事靠不住的成分大,《易經》的主要原則為法天道以立人道的。因此以研討《易經》的哲學原理為鵠的,還得超越科學的範圍,因為人事不全是科學的。再舉幾個例子說:

  第一,科學的成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科學家亦如此說,以發現“黑洞(BlackHole)”而聞名於世的好肯(S.Hawking)在其時間的歷史書中坦白自招,科學家都知道正負現象的存在及重要性,但不知道為什麼。第二,科學對某一自然現象越有廣泛而深刻的認識時越有對此現象不徹底了解的情況,不要說對此現象的整個性更忽視生物學家研究有生命的細胞發現其為物理學的夸克和輕子所構成,這些粒子無生命,所以研究就不得不就此而止。第三,科學非用時空觀念和儀器去敘述不可,但大自然從來無片刻停止和分割的,時空都是人強加於自然的,是人為的,愛因斯坦用人造真空去證實力的作用,量子學家波爾問他的真空中有沒有電子,愛因斯坦語塞。第四,一切科學定律雖則不似是而非,但總有錯處,否則牛頓定律不會被量子學修正了。第五,科學的知識貴於專,但越專就越不能通,能說知識只有專而無通嗎?第六,科學愈深入愈尖端而愈準確時愈發現人心之不可思議的功能潛力。近廿年新認識科學修正了巴甫洛夫們風行一時的行動或行為主義式的刺激反應說,電腦計算能比人快,但電腦還受命於人,電腦的發展反而促進人對人心再認識。這幾個足夠說明科學之不能完全代替哲學去治學問世的,非僅如此今天高度科學發展的國度里像美國日本教學神壇處處皆是,只是信基督者認為非基督者迷信而已。過去以為現代化、科學化就得基督化,今天為信儒佛的日本否定了,更進一步,今天最尖端的粒子學發現構成宇宙和人身的基本粒子:夸克(層子)和輕子並非由實驗而行,系從科學基礎推理出來。那麼從新科學發現去探討《易經》哲理不全是臆想,如果不從科學出發荒謬之處或許更大。

  今天使人最驚異地是新尖端科學如量子學、分子生物學、分形幾何代數和電腦的發展最能配合《易經》的構思立論,不要說量子學創始人之一波爾(n.Bobr)指出量子學的基本原理為相反而相成與《易經》異曲而同工,分子生物學的發現如敏勒斯(K·B·mullis)提出而實施的遺傳密碼(DNA)複製程序(見附圖)、艾金(M·qigen)病菌複製程序構想(見附圖)都是二進數系與邵雍先天數系完全一致,就是例子。為什麼?亦可以簡單地檢討一下:第一《易經》的出發點以格物致知為主,神授氣味不重,是有科學因素的,雖則河圖洛書有附會處,但四象八卦由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而得非天外來客所授,宋明理學家們把天的概念自然化,用數學圖解發揮易學是科學的,雖則《易經》的產旨為算命,教人避禍以求福的,可是《易經》的着重點在“算”不在祈禱,算與禱在方法上大有不同的,前者富於科學性,後者則不。第二,《易經》的主要功能在從自然法則的指示去教人避禍求福的,着重實用有技術性,所以秦始皇沒有焚禁,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有人為自然的小宇宙設想:說天人合一的,今天新科學對人為什麼有心靈意識,怎樣來,如何運用?沒有確切的答覆,爭論不已。可是粒子學發現自然與人的物質構造一樣都是層子與輕子,人的生命現象和過程,有化學原素的基礎的,無怪乎在新近出版的量子學原理書內,著者休士說量子學之與儒道天人觀相接近,乃無可攻擊者了,儒道天人觀為《易經》的天人觀,無庸贅言的。第三,《易經》六十四卦的主要內容為推測人事的吉凶的,人得天獨厚,有心靈稟賦,心靈含有理智和情感的成份,情感不全由理性的數學公式可以算出的,理智有時受情感的影響,人所共知的,所以易經的預測或然性最大,在十九世紀科學萬能的氣氛中,《易經》自然被科學界揚棄,可是新物理學發現所有物理定律是統計上的大概如此,都是差不多而不一定的。今天還有人說中國文化為醬缸文化,但一切線裝書不再拋入糞坑而是《易經》的結晶,太級圖竟成波爾的勳章圖案了。第四,自二進制數系是電腦運用的基本而《易經》六十四卦序不僅是二進且有幾千年的實踐歷史。二進制之發現與《易經》有關,自然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八十年代發現遺傳密碼的複製程序亦是二進制後人們當然要問為什麼?進而又問為什麼都以64個模式為止?目前科學界似乎不置問,但一般研討仍着重實用,問題仍然在,所以從新科學的發現去探討《易經》哲理系統以答覆這些問題,不僅有其意義而且是必要的。

  由於這些新發展,“陰陽辯證一元觀”可能為《易經》的哲理系統,用陰陽概念和其中辯證關係從整體上去認識世界或許最能說明宇宙人生存在變易生生不已的法則,現在分三部分去解說:1)什麼是陰陽概念,象徵些什麼。2)陰陽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宇宙事物的存在變易生生不已淵源於陰陽的相互作用。3)人怎樣能較正確的認識這個陰陽世界?

  (2)雙重對偶性是宇宙和宇宙間事物存在變易生生不已的基本現象,陰陽概念最能象徵這個雙重性作用:萬事(人事)萬物(自然)俱有陰陽

   1.宇宙事物存在的雙重對偶性

  宇宙到底怎樣?怎麼來?今天人們不外有二種說法:上帝創世和巨轟說。不論上帝創造或巨轟都是就人所能知的世界而言,人所能看見、聽到、感覺到的世界之外有沒有人所不知的世界呢?今天的新科學似乎指問這個:“虛世界”、不可見聞的世界,譬如“黑物質”、“黑洞說”已為人承認,不僅有事實可能而且理論上亦有必要,如果這世界是“虛”的,人不知道,就無從說起。今天的電腦已能模擬“虛世界”,所以“虛”世界的概念,已難於否認,因為巨轟說不能回答巨轟以前是什麼的,如果人所難知的“虛世界”不能否認,那這個“虛世界”現象和人所知的實世界是雙重性的存在現象了,實來自虛,有同道家的有生於無,《易經》的無極而太極了,用數的概念來象徵或表示,那就成零與一的二進數系了。零既不加減乘除而一來自零,一可以加乘除,變化無窮。上帝創世說今天在理論上還有地位,就是很難回答阿奎納神父的問題,如果說世界不停的變動,這個變動不由上帝作原始的推動的話,是自己動作嗎?那怎樣可能?可是上帝創世不否認虛、實世界的並存,關鍵在《易經》說太極生兩儀,生陰陽。兩儀可能包含“虛世界”無極的,今天新發現的分形幾何學似乎指出0與1。陰與陽概念可以引伸去包含無極太極的雙重性對偶的。因為分(型)形序例指出最原始最單純的零與1或陰陽迭代到某種層次以後的新生形象與原始不同,但雙重陰陽仍然以一貫之,新生事物不失陰陽本質的,“虛世界”不知道無從說起,今天量子學進展發現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層子和輕子不是全靠肉眼所見或實驗室所得,而是推理出后,核物理學家再從實驗中求證,今天還沒有完全看見層子(夸克)呢。

  話說回來,雙重對偶性為宇宙和宇宙間事物存在變異的基本現象,人人都可以從常識中體會到,新科學發現又給與更深入的證實,雙重對偶性在自然中最顯明,人事上大體亦差不多。晝夜寒暑是雙重的,男女是成對的,粒子學發現構成事物的基本層子輕子是成對的,有物質就有反物質,有正電子就有負電子,既不有正而無負,亦不新生事物后再無正負的。一言而蔽之,無雙重性即無世界,無男女即無人類。今天分子生物學發現構成人生命的遺傳密碼DNA亦成對,染色體如是,人身的器官如是,人之所以為人貴在有心靈,心靈就有有意識和無意識的雙重性,有意識有理性和情感兩作用。理性有直覺和推理,不連續的數字和連續的類推,分析和綜合,遺忘和記憶等雙重對偶現象,化之為語言,有字義與語法,有平仄、聲母和韻母等雙重對偶關係,情感的表達有喜怒哀樂親仇愛惡等雙重對偶現象不一而足,心靈依附於肉體,肉體的存在與活動是雙重性作用,呼吸、吸收排泄,步行一前一後,轉身一左一右,跳躍一上一下,不必多說了,心靈與肉體合之為個人,個人就有智愚、美醜、健康與疾病的雙重性,不可避免的生死、夭壽關係。

  個人要父母生下來才成個人,如果個人一已永遠沒有他人交往,個人的肉體或許能話下去,心靈是否健康,難以料想,但傳種不可能,所以人生下來就註定為社會動物,過有組織的生活,在分工與合作的雙重關係中存在、生活。分工合作就有主從,人我、個體與全體的雙重性作用,不論家與國,任何組織生活都如是,如果文化是人類的生活方式,那雙重對偶關係在文化的結構作用和演進過程中為基本現象亦顯而易見。人類的生活方式不外以滿足人維持生存、享受生活和尋求生命意義的三階段和三方面為對象,在人類活動中維持生存占絕大成份,享受生活其次,尋求生命意義更其次,這個三部曲是連續而不可分割的,人類需從組織生活中利用自然,分工合作以厚生因之出現生產工具與生產方式的雙重性,有勞動者和管理者的雙重性,分工合作就得交換,交換就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雙重性,有供求買賣得失的雙重性,生存維持有相當程度時,享受生活自然浮現,可是享受生活就免不了貧富貴賤的雙重性,能夠活下去享受人生時人總會問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的,因而善惡賞罰,今生來世的雙重看法亦出現,換句話說:在人類生活方式中,維持生存為客觀的必需,享受生活和尋求生命意義為主觀的價值選擇,主觀與客觀是對偶的雙重的,非僅如此,人類生活方式因適應人與人的關係和利用自然以厚生的活動中,形成較有固定型態能以語言文字藝術等表達的人類文化,自有史以來不僅沒有唯一而無二的文化而且亦逃不了雙重性的支配,任何文化型態有光明就有黑暗面,有內在和外在的條件,有利就有害,有改革者就有保守者,有贊成者就有反對者,守舊、創新、盛衰興亡連續無已的,更進一步,任何文化都不僅與別的文化相互溶匯而且自己亦分裂為二,耶穌教之有天主與基督,佛家之有大小乘,回教之有新舊,就是儒家亦有新舊,新之中又有理學派和心學派的分流即為例子。

  這兒所說的雙重性只是粗枝大葉提綱挈領都談不到,可是雙重對偶性為宇宙和宇宙事物存在變異而生生不已的原則似乎沒有疑問了,把這個雙重性用陰陽概念來象徵是最適當不過的,陰陽概念為儒道的傳統自不待言,今天西方知識界亦逐漸注意,1980年後的大學字典把陰陽已列在內,所以今天科學家認識到正負自然現象可以名之為陰陽,但為什麼為陰陽?很少涉及,國內外對《易經》卦序排列為二進數系大生興趣但對為什麼是二進的問題似乎還不大研究,着重實際應用者多,如廖墨香之《周易預測指南》,國外已至十一版的李福勒《易經》即為例子。這兒再檢討一下。

    2.存在第一、雙重對偶比單一較能保持存在

  為什麼雙重對偶為宇宙事物存在變易的基本現象?今天還不能有科學的解釋,可是平心靜氣的想想,這個問題並不需要極高深的數學公式和大規模極深入的科學實驗去說明而是一個極平凡極普遍的至理,如日月之代明,人人都能理會的,第一,今天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是能看能聽能感覺的實世界,亦就是存在的世界。所以從認識的本質而言,存在第一,亦就是形而下之的物質世界為第一,形而上之的“虛世界”今天似乎有更證實的可能,實世界來“自虛世界”,無極而太極。無極是什麼?除使用零(0)去象徵外,無從得知,是“不可說”的境界,太極有陰陽,是實世界,嚴格說來,“虛世界”亦存在的,但不可說,所以,可說的實世界的存在為第一,人所能認識的世界是實世界。

  實世界是具體的世界,具體是有形狀的,一切現象只有在靜態中才能有形象,才能個別化,才能被分門別類找出規律性以預期其存在變異的,分門別類為認識的初步,是找同異雙重性功用,今天科學又證明一切事物之被認識者是其靜態,但有靜態就有動態,動態是難以觀測預期的,可是事物沒有就不可能有變化,靜態穩定為對稱的,動態變易為不對稱的,為認識計,靜態第一,動態是否為“虛世界”還難說。沒有動靜雙重性,事物便不能存在,道理很簡單,沒有人看見太陽移動的,但日往而月來,如果只有單一的靜態,那就沒有晝夜了,沒有晝夜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人所知者是實世界,所以人會有辦法,不害怕,人所難知道的是“虛世界”除過祈禱而外,難有別作用的。第二,好生惡死是人之常情,生死是雙重性的,如果只有生而無死,那就沒有再生的可能,就沒有生生不已的現象,所以單一性不能保持存在的,譬如一個車子,只有進而沒有退,那人就不能控制而起作用,車子便不會存在,有出入、升降、浮沉等雙重性,實世界才能存在變異,生生不已,故太極有陰陽因陰陽而生變萬千,極簡易又極複雜,二進制數系象徵了這個過程,陰陽之能概括一切用意亦在此了,今天的生物學又肯定中國古訓同姓不婚的價值,雜交才是生物進化的規律,牛頓定律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雖則被量子學修正有了限度,並沒有完全推翻,人類文化的宇總是由兩種不同形式交互影響者多,今日的電腦計算機是人類最進步最有用的工具,可是電腦的基本原理為一天一關的雙重性作用,只有開而無關就沒作用,人習以為常由之而不知之罷了,今天神經學家發現人腦有左右兩部分功用,左以語言思考為主,右以感情創新為主,是雙重性的,但驚異的是一部分失去效用后,另一部還能補償失去部分的功用而維持生存,所以雙重性比單一性較能保持存在,過去人們以為“天無二日”,所以民無二主,今天已證明太陽不止一個,一王的獨裁、孤家寡人或許沒有兩黨或者多黨好些,毋庸多說了。第三、如果雙重性較單一性能保持事物的存在而且為必需,那二進制自然而然的在人心中反映這個極普遍而簡明的至理,所以數學家伽得納在其“易經的數學”文中指出雙重性處處皆是無怪乎中國哲人用二進制來象徵64卦了(美國科學人雜誌,1974、·元月,108-113頁)


  (3)陰陽的相反相成的關係為萬事萬物存在變易的規律,64卦順序反映這個辯證規律

  陰陽成對的概念最能象徵宇宙事物存在變易的雙重性已如上述,那麼,陰陽之間有什麼關係?這些關係有無規律可尋呢?陰陽之間的關係用現代術語說是辯證關係,即相反而相成的量子學原理。量子學創始者波爾即如此說,這個辯證關係大體上有三個規律:第一、陰陽互補而依存,自立生化;第二、陰陽互為界限,來複返轉,生化不已;第三、陰陽互為主從,導致中和,萬物萬事因而有形體以存在。下面再略作解說:

  1.陰陽互補而依存,自立生化

  “虛世界”怎樣來?到底怎樣?今天除想象外,宗教信仰還說說,但巨轟以前,是個不可言說的“虛世界”亦難於否認“虛世界”和實世界似乎有可能為宇宙事物的存在變易生生不已的雙重性,以“0”或陽象徵虛,以“1”或陰象徵實那就有無極而太極,太極而無極的生化規律,迷個規律說明了事物生化的自發性,這個自發性是由虛實陰陽相互作用而得,虛實陰陽在邏輯觀念上相反,但在其生化作用上相成,虛實陰陽造化不變以應萬變,今天的包令化數和分型幾何已指出這個可能,人所能知的實世界中事物的生化現象似乎更符合這個規律,如果以陰陽象徵正負剛柔動靜的相互作用,就可簡括地解說一切。

  到目前為止,人們能知道的物質世界不外粒子,粒子學說明層子與輕子之間互生自發,無須外力推動生化,層子和輕子的關係可以用陰陽去象徵兩者相反而相成的或者相反而相成的或者對立而統一的,粒子自旋以生化,有動態靜態剛(強)力作用(波色子)和弱(柔)力作用(費米子)的結合分裂導致萬物,今天科學指出弱力可能和電磁力一樣,但對形成宇宙萬物的四種基本力作用的引力還弄不清楚就是這樣,粒子自旋的空間即波色子和費米子之間的空間似乎有決定性作用,如果以空間為虛,那就能以虛實關係去解說了,這或許牽強附會,但核物理學家說不出為什麼波、費之間半整體自旋會生極大的不同的。今天人知道正負電荷為一切物質存在的根本,沒有電荷,世界就會化為灰燼,正負電荷既不能為人所創造,亦不能消滅,它們之間同則相斥,異則相引,正負會合以生電流,福惠人生,相反而相成的。正負既有同一體又有不同,互相作用,今天人們發現正負的相反只有不同的記號或符號,粒子自旋有方向,有左右向,有上下向,為什麼旋轉?可能是相互影響,怎樣由上下轉換左右,似乎不太清楚,可是上下轉,出現靜態對稱,左右轉出現動態不對稱,對稱不形態,不對稱無形態,這個基本粒子的現象指出每一粒子都是靠電粒子生成,亦既此粒子作用幫它粒子作用出生,由之而自己出生,有正負電荷的粒子相引相助,互補並協。今天所謂量子學的基本原理就是說這個相反而相成的《易經》原理的。

  更進一步,構成生命現象的基本物質仍不外粒子,所以生命現象的基本結構和功用,亦是相反而相成的。遺傳密碼(DNA脫氧核糖核酸)是在嘌呤(A)及胸腺鹼(T)對與相反的鳥嘌呤(G)及嘧啶(C)對由輕元素結合而成雙螺旋二聚,互為樣板,在二進制系迭代生生不已的。這個發現目前還難於解說人的心靈意識怎樣來,亦並不和《易經》的卦系完全符合。64卦的預期性和DNA的預期性差度極大,但相反而相成的原理,在陰陽關係中互生自化現象仍然為《易經》的法則。男與女同是人,男性和女性在某種定義下相反,但男女交合孕育新生,又為例子。現代心理學發現人的思想功能和運用,是分析與綜合,連續的類推和不連續的數字互相作用的。分與合、斷與續相反,但形成思維是相成,波爾如此立論,心理學的創始者詹姆斯早已提及唯其如此,這個雙重性相互對待關係在人的行為上和生活方式中起同樣作用。中國哲人有鑒於此,把人與人的關係以仁為結晶,父慈則子孝,兄友則弟恭,君之視臣為犬馬,則臣視君為寇讎,64卦的排列包含這種意義,此處毋須多說了。


   2.陰陽互為界限,來複返轉,生化不已

  人生息在大地上都能從夜以繼日,寒來暑往,永不停息的過程中體會到日之中即日之漸的磁性作用和反者道之動的規律的,《易經》引早這個自然法則去指示人事的否極而泰來的萬事萬物的存在發展都有其限度的,有限度才能為人所認識,有限度才能永生。《易經》的卦序只有64,表示有限度的作用的。今天的新科學發現聖卦序的正確性沒有確切的證實,而卦序亦不是科學方程式可以預期的,可是新發現亦沒有完全否定卦序所包含的相反相成、來複返轉、生化不已的規律,非僅如此,DNA的複製過程聚合酶反應亦不出64個範疇的可能性而化學元素周期中由電子加減兌換以化生萬物的過程,大體上亦以64層次為終極,似乎又指向《易經》卦序排列的原則,為什麼有64個範疇?今天還是科學的大考驗,但有這些新發現再去推論是有意義的。

  第一、新科學發現自然現象並不象過去所堅持的直線型萬進而領會到兩之間距離最短為直線乃是平面上的現象,球形上不然,萬事萬物的發展既非絕對直線型亦非絕對回歸故舊而是雙重性的隨螺旋曲線交叉起伏循環向前進展,往而復始,沒有絕對終極的,既濟而未濟,雖則夜以繼日,但昨日與今日,去年與今年,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指紋和DNA並不相同所以不作宇宙末日的設想的,《易經》的卦序含有這個意義的。

  第二,凡人能認識的事物之存在與發展都有其界限與頂點,達到這個程度后就出現和原始的方向、目的和預期的反作用,否極泰來,反之亦然,《易經》的卦序是遵循這個“反者道之動”的法則的,今天的認識科學發現萬事萬物必需有型態才能為人認識,型態不僅是靜的而且必有界限,無界限就無型態,非僅如此,量子學家波爾和海森堡們甚至說事物之被認識必由測繪而得,測繪過程把事物加以界限,測繪工具和觀察能力總是有限的,所以人對事物的真知有其限度,近年由於太空飛測發現人造的最能符合自然的地圖和實際情況大致相同,細微末節處不僅不正確而造圖人的主觀意見、文化背影,無意識的滲入圖中,有同中國的山水畫。過去人們以為地球的南北極是不變的,今天確定是來複的,甚至宇宙的時間不一致而且可以逆轉,人體包含生死雙重性,生死互為界限,新陳代謝,不返老還童,但免不了一死,亦不免由父母去生,樂極生悲,因悲由憤發有為,人類經濟活動中,自由競爭之極,計劃管制出現,計劃管制之極,自由競爭出現,方式或有不同,這個規律仍在,今天有人把世界點甚至叫量子跳的。


   第三,宇宙內品彙萬千的事物由界限而成型態,界限是相反的,有型態能為人認識是相成的,這個過程是由雙重性的螺旋形循環而再循環生生不已,《易經》剝復卦象徵此意,可是為什麼有6 4呢?6 4卦象能包羅萬象嗎?能如科學公式的預測吉凶嗎?為了有界限再循環,品彙萬千的事物必然由簡御繁,由複雜中存同一,陰陽互為作用而自發的,過去人們觀察事物而得七日來複的規律,怎樣來?還不清楚,《易經》認為再徨是事物本身的雙重性現象,不象宗教家的堅持為神,今天的新科學發現,似乎指向《易經》說法,如果把七日一來複的概念引早為七個階段或者七個層次,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對事物的分門別類無獨有偶了。粒子學發現在地球上的一切化學元素的構成極簡單,只是一原子核外圍的電子和它原子的電子之間的加減交換,由電子旋動中離子鍵結合電子而得,電子總數6 4個,原子的電子共有七層,這個過程是:第一層核二個電子,第二和第三層各有八電子;第四和第五層各有18電子;第六和第七層各有三十二電子,總共不出64電子。敏勒斯和艾金髮現DNA順序為七層次6 4型態或可能性,以發現夸克和輕子現象而成名的基爾曼提議以佛家八正道去類別粒子,夸克可能有上下正反美醜六型態、七層次和八部門和64卦順序差不多,除此以外,人有七情,光有七色,生物學家認為生命過程中有七階段:1.細胞;2.器管;3.有機體;4.小組;5.組織;6.國家;7.超國結構。雙重性貫徹一切。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推理研究過程不出七階段;1覺察理會;2.選擇研究目的;3.鑒別區分;4.判斷;5.改正求新;6.擬出系統理論;7.求證。生理學家亦有人從娘受胎至出生有七個過程的說法,如果雙重性的七階段是宇宙事物生化現象,那二進數系自然最能象徵這個過程,6 4卦的可能性或許是生化的界限,因之循環不已,沒有界限就沒有再循環,亦不可能預期生化的過程,如此這個世界或許亦難存在了。再循環的界限在一方面為解體,在另一方面為誕生,是辯證的。今天用
DNA二進順序去探討事物的電腦軟件已問世。這對64卦序有什麼啟示?個人的命運由八字註定嗎?能算出嗎?亦難說了。可是《易經》的基本哲理為人法天和人副天,所以64卦的企圖不和新科學背道而馳的,基因碾轉算法能應用,6 4卦算法亦有可能了,分形幾何學亦指出七個階段為分形的界限。


   3.陰陽互為主從以導致中和,萬事萬物得有型態

  一切現象必需有形態才能為人所認識,型態必需構成這個事物型態所組成份,功能和目的協同中和才可實現。今天科學家們所討論的對稱問題似乎指向這個儒家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意思,數學家魏爾在其論對稱書說:對稱是指每一事物的組成份個體之間協調合作盡其所能以發揮此事物之全體功能而言,對稱沒有對等,相等或者平均的意思,對稱的真諦為中和,事物愈對稱愈能預期其發展的過程,有其必要的,可是雙重性不僅為事物存在的原則而且是事物變易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有其特殊的中和情況和條件,所以中和的實現都由雙重性的相反關係相互動蕩搖擺以相成亦即陰陽互為主從以導致中和,大體上有三種形式,可以說,那就是,1)功能上先後、左右上下內外的主從中和。2)組成份中個體的和全體或小我大我的中和。3)使命下潛能理想和現實錯誤的中和,今天新科學發現對稱就有不對稱兩者之間的動蕩是多層次多幅度的。原子核是對稱的,但構成原子的粒子不對稱,對稱與不對稱互為主從,生物、生理和心理以及文化的生化都出現這個現象茲再分別的摘要說明如下:

  第一,因為雙重性作用,任何中和狀態的實現以形成事物,雙重性之間必需有先後或者承先啟後的過程,必需有或左或右的秩序,必需有核心和外圍的協調及帶頭尾隨或發號施令服從聽命的合作,才能發揮這個事物的功能,譬如總統坐車的開車者在功能上出外時司機掌握元首的生命的;現代西方盛行的兩黨民主只有在政府軍權的中立化下才可生效,新科學發現粒子自旋,右手轉佔優勢,但與左手轉不能分離,守稱不守衡由此而發,上下,左右前後內外主從的協調程度和條件有不同的層次,但搖擺到恰到好處就成事,否則難產,都有其界限的。


   第二,為了達到中和狀態以成事物,那麼構成這個事物的個體或小我必需自動的以契約方式或者在傳統承襲下喪失某種程度的自由,甚至犧牲自我以實現這個事物的全體作用或大我的功能。如果人不吃豬肉,豬的存在恐怕有問題,同樣,這個事物即全體大我在某種限度下對組成份的組體或小我必有所福惠,否則這個事物亦難於自存,如果民不聊生,任何政府或國家都難立足,組成份個體或小我的自存和全體大我的存在之間總是搖擺一直到中和狀態這個事物的功能才能充分發揮。今天有人講《易經》的
管理之道,從陰陽協調的原則出發,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大自然中似乎風雷雨電山川草木互不上下,今天人們發現大氣圈甚至星體之間中和以共榮的,小至粒子亦何莫不然。

  第三,一切事物的存在與變易都有其目的與使命不是只為存在而存在的,人事如此,自然亦不例外。今天科學發現自然之間甚至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各有其作用和應盡的責任,萬事萬物各有其自性亦有其共性,分子生物學發現同一品類的DNA億萬年仍舊,但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DNA又不相同,這個雙重性在自然和人的存在變易中總是潛能和具體理想與現實的搖擺動蕩到中和情況使人得其生,物盡其宜,今天新科學發現必然中有不必然,反之亦然,健康中有不健康,否則醫藥衛生沒有必要。DNA的複製很可靠,不然人會變做牛馬,可是DNA在大體上可靠中,又有誤差的。所以《易經》教人們理會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知進退無常以掌握中和的。

  (4)心的中和作用和一元執中認識論

  相反相成的陰陽辯證法則為《易經》的哲學原理已略作論述,那為什麼叫一元呢?這是一個認識的問題,因為陰陽辯證概念還是人智,是人對一切現象尤其自然現象觀察分析而得的抽象概念,現象本身沒有既相反而又作相成的,人的認識功能是與生以俱來,為人心中和作用的發揮,這個中和作用是放之則彌六合,卷之而退藏於密的,人心到底是什麼?怎樣來?和人身有什麼關係?人能不能觀察分析自己的心?今天還是認識科學的大問題,可是人能從人心活動的表現中知道些心的作用大體上都承認的,人能認識世界,能相當的預期事物的發展亦沒有懷疑的,今天量子學的進展對人心的中和作用和認識功能更加深並開擴研究的領域,似乎更指向既不唯心亦不唯物,而包含微觀宏觀由心物交互得智的一元執中觀,這和《易經》的認識出發點,似乎異曲而同工,下面再略作分析:

  第一,心的中和作用協調了排中律和辯證律在認識功能上的衝突而互為利用以增人智,排中律為認識的初步和基本應用,辯證律為進一步的發展,兩者由心的中和成為整個認識過程的兩階段,是一而二的,今天量子學發現光可以看做波,亦可以看做粒(光子),在科學的排中律上,波是波,粒是粒,兩者之間不能有波亦有粒的,可是量子現象說明,光有波粒二象,在初步認識日常使用的人智中,波粒並存的現象可以忽視。科學家以為波粒不能共存,為經典物理的範疇,波粒共存為量子現象,只有心在中和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協調這個矛盾而互為利用以增進人智,這樣便把儒家既不唯心亦不唯物執兩用中協調主觀客觀以得智的立場給與以新的認識價值而與大乘佛家龍樹們中觀說宋儒見聞之智和德性之智的一體后先輝映了。

   第二,人心的中和作用,協調了因果律的部份分割性和分析派,人是人,自然是自然,人與自然對立的立場以求真知的困難,而給與人心融匯創新功能以更大的作用,因果律是近代科學的基礎,可是董仲舒們早就置疑,如果A同B絕對無關,獨自一體,A怎能生B?量子學雖則沒有把因果律完全推翻,但認為因果律有其局限性,只在某種條件下才有效的。人們為了對一個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必需把這個事物和其他事物隔離,集中精力去研討孤立的部分,割的愈小愈能知其究竟,可是今天量子學發現一個事物的整體現象並不等於部分的總和,把事物的每一部分弄清楚,並不能全然知道這個事物,量子學的進展發現微觀現象中愈細微愈簡單愈和其他事物相同,反而是宏觀現象複雜萬千,生物、生理和心理學家驚異發現構成生命的粒子反而沒有生命可言,夸克沒有生命的,宏觀現象在微觀現象可以忽視的情況下仍然有效,電腦計算摸擬比人心活動要快速,可是人心還是電腦的主人翁,所以對事物有真知不僅要從全體去着手而且人心有不可思議的創造力更為重要,科學並不萬能,人和自然息息相關,既不能征服自然,而自然對人並不是仇讎,人類最大的敵人反而是人類自身,以人的關係為研究預測的對象如《易經》並不過時的。

  第三,心的中和作用是萬理歸於一理,天地與我同根的,認識的本質是人的物質,認識過程由來知得未知,再由已知發未知,由分析到綜合,再由綜合去分析和從具體得抽象,再由抽象復驗具體,步步深入擴展,層出不窮既濟而濟的,這個心的協調創新功能,有生以後,運用不窮,不隨老病而喪失,不因人之黃白黑而不同,人與人的通同由抽象概念起作用,化靜態為動態以認識世界,這個心的中和功能為生命本質,今天科學發現人心既非上帝所造,亦非佛說,心在身外,而是與自然同根的,用發明使用電力以福惠人生的安培(Ampere)的話說,人心之能認識世界者是天人合一之故。天人合一為《易經》的原理,兼三才而兩之,無用多說,惟其如此,陰陽辯證的一元說,是說人心的天人合一,不是說唯一無二,那樣就不只排中而且排他,違反陰陽雙重性了。

   (5)結論

  今天人類的知識已躍入所謂信息世紀,對自然界的了解,極廣泛而盡精微,傳播之速、利用之能,絕非前人所可夢及,但對人事了解不僅相形落後而於處世之道有惡化的趨向,甚至自然知識亦各立門戶,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部分真理大忽視了天地之大德曰生和自然現象複雜萬千中有通同之處的昭示,人人喜歡用微波爐,如果自然界沒有微波,人能創造嗎?在這些地步上,《易經》之着重人事,富科學性之處如果系統化現代化后,或許能彌補這些缺陷。陰陽辯證一元論的用意,是以現代術語,從科學的立場上尋求統一的哲學原則,提供系統化的結晶品,以便有心人的參考。辯證一詞,黑格爾大有發揚,他授中國思想史有年,雖不自認受《易經》啟示,但明眼人一望而知,黑氏正、反、合公式最後歸趨絕對理念,再不正反,已難成立,其對中國文化絕望更不必說了。惟其如此,陰陽辯證一元論的《易經》哲理,不僅修正黑氏公式而且大有貫通中西的潛能,這幾隻粗枝大葉於個別卦系和辯證關係無大致意,僅拋磚引玉而已。 作者:竇宗儀    美國亞特蘭大大學教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