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科学的启示去探讨《易经》的哲学原理阴阳辩证一元论(窦宗仪

从新科学的启示去探讨《易经》的哲学原理阴阳辩证一元论(窦宗仪)

 


 

  (1)序言

  这个从新科学的启示去探讨《易经》的哲理的治学态度是以人的认识作用出发的,因为科研部是人的产物,人由未知去求知,由已得知去求真知,永无停息的,为什么?争论不一,不知,便一切无从说起。今天人类的知识以科学知识为最可靠,比较最有预期性,所以从科学的新发现去探讨《易经》似乎亦顺理成章和道之本源出于天(自然)人副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法天道以立人道的《易经》精神相符合,可是今天人们亦知道科学的知识不一定是真知而科学的知识有其局限性,不能圆满无缺的去解答人的认识问题的,所以缺乏科学的严谨和有预期性的哲学推理仍然为人们致知的必要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和预期性在自然现象较高,于人事靠不住的成分大,《易经》的主要原则为法天道以立人道的。因此以研讨《易经》的哲学原理为鹄的,还得超越科学的范围,因为人事不全是科学的。再举几个例子说:

  第一,科学的成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科学家亦如此说,以发现“黑洞(BlackHole)”而闻名于世的好肯(S.Hawking)在其时间的历史书中坦白自招,科学家都知道正负现象的存在及重要性,但不知道为什么。第二,科学对某一自然现象越有广泛而深刻的认识时越有对此现象不彻底了解的情况,不要说对此现象的整个性更忽视生物学家研究有生命的细胞发现其为物理学的夸克和轻子所构成,这些粒子无生命,所以研究就不得不就此而止。第三,科学非用时空观念和仪器去叙述不可,但大自然从来无片刻停止和分割的,时空都是人强加于自然的,是人为的,爱因斯坦用人造真空去证实力的作用,量子学家波尔问他的真空中有没有电子,爱因斯坦语塞。第四,一切科学定律虽则不似是而非,但总有错处,否则牛顿定律不会被量子学修正了。第五,科学的知识贵于专,但越专就越不能通,能说知识只有专而无通吗?第六,科学愈深入愈尖端而愈准确时愈发现人心之不可思议的功能潜力。近廿年新认识科学修正了巴甫洛夫们风行一时的行动或行为主义式的刺激反应说,电脑计算能比人快,但电脑还受命于人,电脑的发展反而促进人对人心再认识。这几个足够说明科学之不能完全代替哲学去治学问世的,非仅如此今天高度科学发展的国度里像美国日本教学神坛处处皆是,只是信基督者认为非基督者迷信而已。过去以为现代化、科学化就得基督化,今天为信儒佛的日本否定了,更进一步,今天最尖端的粒子学发现构成宇宙和人身的基本粒子:夸克(层子)和轻子并非由实验而行,系从科学基础推理出来。那么从新科学发现去探讨《易经》哲理不全是臆想,如果不从科学出发荒谬之处或许更大。

  今天使人最惊异地是新尖端科学如量子学、分子生物学、分形几何代数和电脑的发展最能配合《易经》的构思立论,不要说量子学创始人之一波尔(n.Bobr)指出量子学的基本原理为相反而相成与《易经》异曲而同工,分子生物学的发现如敏勒斯(K·B·mullis)提出而实施的遗传密码(DNA)复制程序(见附图)、艾金(M·qigen)病菌复制程序构想(见附图)都是二进数系与邵雍先天数系完全一致,就是例子。为什么?亦可以简单地检讨一下:第一《易经》的出发点以格物致知为主,神授气味不重,是有科学因素的,虽则河图洛书有附会处,但四象八卦由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而得非天外来客所授,宋明理学家们把天的概念自然化,用数学图解发挥易学是科学的,虽则《易经》的产旨为算命,教人避祸以求福的,可是《易经》的着重点在“算”不在祈祷,算与祷在方法上大有不同的,前者富于科学性,后者则不。第二,《易经》的主要功能在从自然法则的指示去教人避祸求福的,着重实用有技术性,所以秦始皇没有焚禁,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有人为自然的小宇宙设想:说天人合一的,今天新科学对人为什么有心灵意识,怎样来,如何运用?没有确切的答复,争论不已。可是粒子学发现自然与人的物质构造一样都是层子与轻子,人的生命现象和过程,有化学原素的基础的,无怪乎在新近出版的量子学原理书内,著者休士说量子学之与儒道天人观相接近,乃无可攻击者了,儒道天人观为《易经》的天人观,无庸赘言的。第三,《易经》六十四卦的主要内容为推测人事的吉凶的,人得天独厚,有心灵禀赋,心灵含有理智和情感的成份,情感不全由理性的数学公式可以算出的,理智有时受情感的影响,人所共知的,所以易经的预测或然性最大,在十九世纪科学万能的气氛中,《易经》自然被科学界扬弃,可是新物理学发现所有物理定律是统计上的大概如此,都是差不多而不一定的。今天还有人说中国文化为酱缸文化,但一切线装书不再抛入粪坑而是《易经》的结晶,太级图竟成波尔的勋章图案了。第四,自二进制数系是电脑运用的基本而《易经》六十四卦序不仅是二进且有几千年的实践历史。二进制之发现与《易经》有关,自然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八十年代发现遗传密码的复制程序亦是二进制后人们当然要问为什么?进而又问为什么都以64个模式为止?目前科学界似乎不置问,但一般研讨仍着重实用,问题仍然在,所以从新科学的发现去探讨《易经》哲理系统以答复这些问题,不仅有其意义而且是必要的。

  由于这些新发展,“阴阳辩证一元观”可能为《易经》的哲理系统,用阴阳概念和其中辩证关系从整体上去认识世界或许最能说明宇宙人生存在变易生生不已的法则,现在分三部分去解说:1)什么是阴阳概念,象征些什么。2)阴阳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宇宙事物的存在变易生生不已渊源于阴阳的相互作用。3)人怎样能较正确的认识这个阴阳世界?

  (2)双重对偶性是宇宙和宇宙间事物存在变易生生不已的基本现象,阴阳概念最能象征这个双重性作用:万事(人事)万物(自然)俱有阴阳

   1.宇宙事物存在的双重对偶性

  宇宙到底怎样?怎么来?今天人们不外有二种说法:上帝创世和巨轰说。不论上帝创造或巨轰都是就人所能知的世界而言,人所能看见、听到、感觉到的世界之外有没有人所不知的世界呢?今天的新科学似乎指问这个:“虚世界”、不可见闻的世界,譬如“黑物质”、“黑洞说”已为人承认,不仅有事实可能而且理论上亦有必要,如果这世界是“虚”的,人不知道,就无从说起。今天的电脑已能模拟“虚世界”,所以“虚”世界的概念,已难于否认,因为巨轰说不能回答巨轰以前是什么的,如果人所难知的“虚世界”不能否认,那这个“虚世界”现象和人所知的实世界是双重性的存在现象了,实来自虚,有同道家的有生于无,《易经》的无极而太极了,用数的概念来象征或表示,那就成零与一的二进数系了。零既不加减乘除而一来自零,一可以加乘除,变化无穷。上帝创世说今天在理论上还有地位,就是很难回答阿奎纳神父的问题,如果说世界不停的变动,这个变动不由上帝作原始的推动的话,是自己动作吗?那怎样可能?可是上帝创世不否认虚、实世界的并存,关键在《易经》说太极生两仪,生阴阳。两仪可能包含“虚世界”无极的,今天新发现的分形几何学似乎指出0与1。阴与阳概念可以引伸去包含无极太极的双重性对偶的。因为分(型)形序例指出最原始最单纯的零与1或阴阳迭代到某种层次以后的新生形象与原始不同,但双重阴阳仍然以一贯之,新生事物不失阴阳本质的,“虚世界”不知道无从说起,今天量子学进展发现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层子和轻子不是全靠肉眼所见或实验室所得,而是推理出后,核物理学家再从实验中求证,今天还没有完全看见层子(夸克)呢。

  话说回来,双重对偶性为宇宙和宇宙间事物存在变异的基本现象,人人都可以从常识中体会到,新科学发现又给与更深入的证实,双重对偶性在自然中最显明,人事上大体亦差不多。昼夜寒暑是双重的,男女是成对的,粒子学发现构成事物的基本层子轻子是成对的,有物质就有反物质,有正电子就有负电子,既不有正而无负,亦不新生事物后再无正负的。一言而蔽之,无双重性即无世界,无男女即无人类。今天分子生物学发现构成人生命的遗传密码DNA亦成对,染色体如是,人身的器官如是,人之所以为人贵在有心灵,心灵就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双重性,有意识有理性和情感两作用。理性有直觉和推理,不连续的数字和连续的类推,分析和综合,遗忘和记忆等双重对偶现象,化之为语言,有字义与语法,有平仄、声母和韵母等双重对偶关系,情感的表达有喜怒哀乐亲仇爱恶等双重对偶现象不一而足,心灵依附于肉体,肉体的存在与活动是双重性作用,呼吸、吸收排泄,步行一前一后,转身一左一右,跳跃一上一下,不必多说了,心灵与肉体合之为个人,个人就有智愚、美丑、健康与疾病的双重性,不可避免的生死、夭寿关系。

  个人要父母生下来才成个人,如果个人一已永远没有他人交往,个人的肉体或许能话下去,心灵是否健康,难以料想,但传种不可能,所以人生下来就注定为社会动物,过有组织的生活,在分工与合作的双重关系中存在、生活。分工合作就有主从,人我、个体与全体的双重性作用,不论家与国,任何组织生活都如是,如果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那双重对偶关系在文化的结构作用和演进过程中为基本现象亦显而易见。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外以满足人维持生存、享受生活和寻求生命意义的三阶段和三方面为对象,在人类活动中维持生存占绝大成份,享受生活其次,寻求生命意义更其次,这个三部曲是连续而不可分割的,人类需从组织生活中利用自然,分工合作以厚生因之出现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双重性,有劳动者和管理者的双重性,分工合作就得交换,交换就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双重性,有供求买卖得失的双重性,生存维持有相当程度时,享受生活自然浮现,可是享受生活就免不了贫富贵贱的双重性,能够活下去享受人生时人总会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的,因而善恶赏罚,今生来世的双重看法亦出现,换句话说:在人类生活方式中,维持生存为客观的必需,享受生活和寻求生命意义为主观的价值选择,主观与客观是对偶的双重的,非仅如此,人类生活方式因适应人与人的关系和利用自然以厚生的活动中,形成较有固定型态能以语言文字艺术等表达的人类文化,自有史以来不仅没有唯一而无二的文化而且亦逃不了双重性的支配,任何文化型态有光明就有黑暗面,有内在和外在的条件,有利就有害,有改革者就有保守者,有赞成者就有反对者,守旧、创新、盛衰兴亡连续无已的,更进一步,任何文化都不仅与别的文化相互溶汇而且自己亦分裂为二,耶稣教之有天主与基督,佛家之有大小乘,回教之有新旧,就是儒家亦有新旧,新之中又有理学派和心学派的分流即为例子。

  这儿所说的双重性只是粗枝大叶提纲挈领都谈不到,可是双重对偶性为宇宙和宇宙事物存在变异而生生不已的原则似乎没有疑问了,把这个双重性用阴阳概念来象征是最适当不过的,阴阳概念为儒道的传统自不待言,今天西方知识界亦逐渐注意,1980年后的大学字典把阴阳已列在内,所以今天科学家认识到正负自然现象可以名之为阴阳,但为什么为阴阳?很少涉及,国内外对《易经》卦序排列为二进数系大生兴趣但对为什么是二进的问题似乎还不大研究,着重实际应用者多,如廖墨香之《周易预测指南》,国外已至十一版的李福勒《易经》即为例子。这儿再检讨一下。

    2.存在第一、双重对偶比单一较能保持存在

  为什么双重对偶为宇宙事物存在变易的基本现象?今天还不能有科学的解释,可是平心静气的想想,这个问题并不需要极高深的数学公式和大规模极深入的科学实验去说明而是一个极平凡极普遍的至理,如日月之代明,人人都能理会的,第一,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是能看能听能感觉的实世界,亦就是存在的世界。所以从认识的本质而言,存在第一,亦就是形而下之的物质世界为第一,形而上之的“虚世界”今天似乎有更证实的可能,实世界来“自虚世界”,无极而太极。无极是什么?除使用零(0)去象征外,无从得知,是“不可说”的境界,太极有阴阳,是实世界,严格说来,“虚世界”亦存在的,但不可说,所以,可说的实世界的存在为第一,人所能认识的世界是实世界。

  实世界是具体的世界,具体是有形状的,一切现象只有在静态中才能有形象,才能个别化,才能被分门别类找出规律性以预期其存在变异的,分门别类为认识的初步,是找同异双重性功用,今天科学又证明一切事物之被认识者是其静态,但有静态就有动态,动态是难以观测预期的,可是事物没有就不可能有变化,静态稳定为对称的,动态变易为不对称的,为认识计,静态第一,动态是否为“虚世界”还难说。没有动静双重性,事物便不能存在,道理很简单,没有人看见太阳移动的,但日往而月来,如果只有单一的静态,那就没有昼夜了,没有昼夜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人所知者是实世界,所以人会有办法,不害怕,人所难知道的是“虚世界”除过祈祷而外,难有别作用的。第二,好生恶死是人之常情,生死是双重性的,如果只有生而无死,那就没有再生的可能,就没有生生不已的现象,所以单一性不能保持存在的,譬如一个车子,只有进而没有退,那人就不能控制而起作用,车子便不会存在,有出入、升降、浮沉等双重性,实世界才能存在变异,生生不已,故太极有阴阳因阴阳而生变万千,极简易又极复杂,二进制数系象征了这个过程,阴阳之能概括一切用意亦在此了,今天的生物学又肯定中国古训同姓不婚的价值,杂交才是生物进化的规律,牛顿定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虽则被量子学修正有了限度,并没有完全推翻,人类文化的宇总是由两种不同形式交互影响者多,今日的电脑计算机是人类最进步最有用的工具,可是电脑的基本原理为一天一关的双重性作用,只有开而无关就没作用,人习以为常由之而不知之罢了,今天神经学家发现人脑有左右两部分功用,左以语言思考为主,右以感情创新为主,是双重性的,但惊异的是一部分失去效用后,另一部还能补偿失去部分的功用而维持生存,所以双重性比单一性较能保持存在,过去人们以为“天无二日”,所以民无二主,今天已证明太阳不止一个,一王的独裁、孤家寡人或许没有两党或者多党好些,毋庸多说了。第三、如果双重性较单一性能保持事物的存在而且为必需,那二进制自然而然的在人心中反映这个极普遍而简明的至理,所以数学家伽得纳在其“易经的数学”文中指出双重性处处皆是无怪乎中国哲人用二进制来象征64卦了(美国科学人杂志,1974、·元月,108-113页)


  (3)阴阳的相反相成的关系为万事万物存在变易的规律,64卦顺序反映这个辩证规律

  阴阳成对的概念最能象征宇宙事物存在变易的双重性已如上述,那么,阴阳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关系有无规律可寻呢?阴阳之间的关系用现代术语说是辩证关系,即相反而相成的量子学原理。量子学创始者波尔即如此说,这个辩证关系大体上有三个规律:第一、阴阳互补而依存,自立生化;第二、阴阳互为界限,来复返转,生化不已;第三、阴阳互为主从,导致中和,万物万事因而有形体以存在。下面再略作解说:

  1.阴阳互补而依存,自立生化

  “虚世界”怎样来?到底怎样?今天除想象外,宗教信仰还说说,但巨轰以前,是个不可言说的“虚世界”亦难于否认“虚世界”和实世界似乎有可能为宇宙事物的存在变易生生不已的双重性,以“0”或阳象征虚,以“1”或阴象征实那就有无极而太极,太极而无极的生化规律,迷个规律说明了事物生化的自发性,这个自发性是由虚实阴阳相互作用而得,虚实阴阳在逻辑观念上相反,但在其生化作用上相成,虚实阴阳造化不变以应万变,今天的包令化数和分型几何已指出这个可能,人所能知的实世界中事物的生化现象似乎更符合这个规律,如果以阴阳象征正负刚柔动静的相互作用,就可简括地解说一切。

  到目前为止,人们能知道的物质世界不外粒子,粒子学说明层子与轻子之间互生自发,无须外力推动生化,层子和轻子的关系可以用阴阳去象征两者相反而相成的或者相反而相成的或者对立而统一的,粒子自旋以生化,有动态静态刚(强)力作用(波色子)和弱(柔)力作用(费米子)的结合分裂导致万物,今天科学指出弱力可能和电磁力一样,但对形成宇宙万物的四种基本力作用的引力还弄不清楚就是这样,粒子自旋的空间即波色子和费米子之间的空间似乎有决定性作用,如果以空间为虚,那就能以虚实关系去解说了,这或许牵强附会,但核物理学家说不出为什么波、费之间半整体自旋会生极大的不同的。今天人知道正负电荷为一切物质存在的根本,没有电荷,世界就会化为灰烬,正负电荷既不能为人所创造,亦不能消灭,它们之间同则相斥,异则相引,正负会合以生电流,福惠人生,相反而相成的。正负既有同一体又有不同,互相作用,今天人们发现正负的相反只有不同的记号或符号,粒子自旋有方向,有左右向,有上下向,为什么旋转?可能是相互影响,怎样由上下转换左右,似乎不太清楚,可是上下转,出现静态对称,左右转出现动态不对称,对称不形态,不对称无形态,这个基本粒子的现象指出每一粒子都是靠电粒子生成,亦既此粒子作用帮它粒子作用出生,由之而自己出生,有正负电荷的粒子相引相助,互补并协。今天所谓量子学的基本原理就是说这个相反而相成的《易经》原理的。

  更进一步,构成生命现象的基本物质仍不外粒子,所以生命现象的基本结构和功用,亦是相反而相成的。遗传密码(DNA脱氧核糖核酸)是在嘌呤(A)及胸腺碱(T)对与相反的鸟嘌呤(G)及嘧啶(C)对由轻元素结合而成双螺旋二聚,互为样板,在二进制系迭代生生不已的。这个发现目前还难于解说人的心灵意识怎样来,亦并不和《易经》的卦系完全符合。64卦的预期性和DNA的预期性差度极大,但相反而相成的原理,在阴阳关系中互生自化现象仍然为《易经》的法则。男与女同是人,男性和女性在某种定义下相反,但男女交合孕育新生,又为例子。现代心理学发现人的思想功能和运用,是分析与综合,连续的类推和不连续的数字互相作用的。分与合、断与续相反,但形成思维是相成,波尔如此立论,心理学的创始者詹姆斯早已提及唯其如此,这个双重性相互对待关系在人的行为上和生活方式中起同样作用。中国哲人有鉴于此,把人与人的关系以仁为结晶,父慈则子孝,兄友则弟恭,君之视臣为犬马,则臣视君为寇仇,64卦的排列包含这种意义,此处毋须多说了。


   2.阴阳互为界限,来复返转,生化不已

  人生息在大地上都能从夜以继日,寒来暑往,永不停息的过程中体会到日之中即日之渐的磁性作用和反者道之动的规律的,《易经》引早这个自然法则去指示人事的否极而泰来的万事万物的存在发展都有其限度的,有限度才能为人所认识,有限度才能永生。《易经》的卦序只有64,表示有限度的作用的。今天的新科学发现圣卦序的正确性没有确切的证实,而卦序亦不是科学方程式可以预期的,可是新发现亦没有完全否定卦序所包含的相反相成、来复返转、生化不已的规律,非仅如此,DNA的复制过程聚合酶反应亦不出64个范畴的可能性而化学元素周期中由电子加减兑换以化生万物的过程,大体上亦以64层次为终极,似乎又指向《易经》卦序排列的原则,为什么有64个范畴?今天还是科学的大考验,但有这些新发现再去推论是有意义的。

  第一、新科学发现自然现象并不象过去所坚持的直线型万进而领会到两之间距离最短为直线乃是平面上的现象,球形上不然,万事万物的发展既非绝对直线型亦非绝对回归故旧而是双重性的随螺旋曲线交叉起伏循环向前进展,往而复始,没有绝对终极的,既济而未济,虽则夜以继日,但昨日与今日,去年与今年,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指纹和DNA并不相同所以不作宇宙末日的设想的,《易经》的卦序含有这个意义的。

  第二,凡人能认识的事物之存在与发展都有其界限与顶点,达到这个程度后就出现和原始的方向、目的和预期的反作用,否极泰来,反之亦然,《易经》的卦序是遵循这个“反者道之动”的法则的,今天的认识科学发现万事万物必需有型态才能为人认识,型态不仅是静的而且必有界限,无界限就无型态,非仅如此,量子学家波尔和海森堡们甚至说事物之被认识必由测绘而得,测绘过程把事物加以界限,测绘工具和观察能力总是有限的,所以人对事物的真知有其限度,近年由于太空飞测发现人造的最能符合自然的地图和实际情况大致相同,细微末节处不仅不正确而造图人的主观意见、文化背影,无意识的渗入图中,有同中国的山水画。过去人们以为地球的南北极是不变的,今天确定是来复的,甚至宇宙的时间不一致而且可以逆转,人体包含生死双重性,生死互为界限,新陈代谢,不返老还童,但免不了一死,亦不免由父母去生,乐极生悲,因悲由愤发有为,人类经济活动中,自由竞争之极,计划管制出现,计划管制之极,自由竞争出现,方式或有不同,这个规律仍在,今天有人把世界点甚至叫量子跳的。


   第三,宇宙内品汇万千的事物由界限而成型态,界限是相反的,有型态能为人认识是相成的,这个过程是由双重性的螺旋形循环而再循环生生不已,《易经》剥复卦象征此意,可是为什么有6 4呢?6 4卦象能包罗万象吗?能如科学公式的预测吉凶吗?为了有界限再循环,品汇万千的事物必然由简御繁,由复杂中存同一,阴阳互为作用而自发的,过去人们观察事物而得七日来复的规律,怎样来?还不清楚,《易经》认为再徨是事物本身的双重性现象,不象宗教家的坚持为神,今天的新科学发现,似乎指向《易经》说法,如果把七日一来复的概念引早为七个阶段或者七个层次,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对事物的分门别类无独有偶了。粒子学发现在地球上的一切化学元素的构成极简单,只是一原子核外围的电子和它原子的电子之间的加减交换,由电子旋动中离子键结合电子而得,电子总数6 4个,原子的电子共有七层,这个过程是:第一层核二个电子,第二和第三层各有八电子;第四和第五层各有18电子;第六和第七层各有三十二电子,总共不出64电子。敏勒斯和艾金发现DNA顺序为七层次6 4型态或可能性,以发现夸克和轻子现象而成名的基尔曼提议以佛家八正道去类别粒子,夸克可能有上下正反美丑六型态、七层次和八部门和64卦顺序差不多,除此以外,人有七情,光有七色,生物学家认为生命过程中有七阶段:1.细胞;2.器管;3.有机体;4.小组;5.组织;6.国家;7.超国结构。双重性贯彻一切。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推理研究过程不出七阶段;1觉察理会;2.选择研究目的;3.鉴别区分;4.判断;5.改正求新;6.拟出系统理论;7.求证。生理学家亦有人从娘受胎至出生有七个过程的说法,如果双重性的七阶段是宇宙事物生化现象,那二进数系自然最能象征这个过程,6 4卦的可能性或许是生化的界限,因之循环不已,没有界限就没有再循环,亦不可能预期生化的过程,如此这个世界或许亦难存在了。再循环的界限在一方面为解体,在另一方面为诞生,是辩证的。今天用
DNA二进顺序去探讨事物的电脑软件已问世。这对64卦序有什么启示?个人的命运由八字注定吗?能算出吗?亦难说了。可是《易经》的基本哲理为人法天和人副天,所以64卦的企图不和新科学背道而驰的,基因碾转算法能应用,6 4卦算法亦有可能了,分形几何学亦指出七个阶段为分形的界限。


   3.阴阳互为主从以导致中和,万事万物得有型态

  一切现象必需有形态才能为人所认识,型态必需构成这个事物型态所组成份,功能和目的协同中和才可实现。今天科学家们所讨论的对称问题似乎指向这个儒家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意思,数学家魏尔在其论对称书说:对称是指每一事物的组成份个体之间协调合作尽其所能以发挥此事物之全体功能而言,对称没有对等,相等或者平均的意思,对称的真谛为中和,事物愈对称愈能预期其发展的过程,有其必要的,可是双重性不仅为事物存在的原则而且是事物变易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有其特殊的中和情况和条件,所以中和的实现都由双重性的相反关系相互动荡摇摆以相成亦即阴阳互为主从以导致中和,大体上有三种形式,可以说,那就是,1)功能上先后、左右上下内外的主从中和。2)组成份中个体的和全体或小我大我的中和。3)使命下潜能理想和现实错误的中和,今天新科学发现对称就有不对称两者之间的动荡是多层次多幅度的。原子核是对称的,但构成原子的粒子不对称,对称与不对称互为主从,生物、生理和心理以及文化的生化都出现这个现象兹再分别的摘要说明如下:

  第一,因为双重性作用,任何中和状态的实现以形成事物,双重性之间必需有先后或者承先启后的过程,必需有或左或右的秩序,必需有核心和外围的协调及带头尾随或发号施令服从听命的合作,才能发挥这个事物的功能,譬如总统坐车的开车者在功能上出外时司机掌握元首的生命的;现代西方盛行的两党民主只有在政府军权的中立化下才可生效,新科学发现粒子自旋,右手转占优势,但与左手转不能分离,守称不守衡由此而发,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主从的协调程度和条件有不同的层次,但摇摆到恰到好处就成事,否则难产,都有其界限的。


   第二,为了达到中和状态以成事物,那么构成这个事物的个体或小我必需自动的以契约方式或者在传统承袭下丧失某种程度的自由,甚至牺牲自我以实现这个事物的全体作用或大我的功能。如果人不吃猪肉,猪的存在恐怕有问题,同样,这个事物即全体大我在某种限度下对组成份的组体或小我必有所福惠,否则这个事物亦难于自存,如果民不聊生,任何政府或国家都难立足,组成份个体或小我的自存和全体大我的存在之间总是摇摆一直到中和状态这个事物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今天有人讲《易经》的
管理之道,从阴阳协调的原则出发,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大自然中似乎风雷雨电山川草木互不上下,今天人们发现大气圈甚至星体之间中和以共荣的,小至粒子亦何莫不然。

  第三,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变易都有其目的与使命不是只为存在而存在的,人事如此,自然亦不例外。今天科学发现自然之间甚至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各有其作用和应尽的责任,万事万物各有其自性亦有其共性,分子生物学发现同一品类的DNA亿万年仍旧,但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DNA又不相同,这个双重性在自然和人的存在变易中总是潜能和具体理想与现实的摇摆动荡到中和情况使人得其生,物尽其宜,今天新科学发现必然中有不必然,反之亦然,健康中有不健康,否则医药卫生没有必要。DNA的复制很可靠,不然人会变做牛马,可是DNA在大体上可靠中,又有误差的。所以《易经》教人们理会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知进退无常以掌握中和的。

  (4)心的中和作用和一元执中认识论

  相反相成的阴阳辩证法则为《易经》的哲学原理已略作论述,那为什么叫一元呢?这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因为阴阳辩证概念还是人智,是人对一切现象尤其自然现象观察分析而得的抽象概念,现象本身没有既相反而又作相成的,人的认识功能是与生以俱来,为人心中和作用的发挥,这个中和作用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而退藏于密的,人心到底是什么?怎样来?和人身有什么关系?人能不能观察分析自己的心?今天还是认识科学的大问题,可是人能从人心活动的表现中知道些心的作用大体上都承认的,人能认识世界,能相当的预期事物的发展亦没有怀疑的,今天量子学的进展对人心的中和作用和认识功能更加深并开扩研究的领域,似乎更指向既不唯心亦不唯物,而包含微观宏观由心物交互得智的一元执中观,这和《易经》的认识出发点,似乎异曲而同工,下面再略作分析:

  第一,心的中和作用协调了排中律和辩证律在认识功能上的冲突而互为利用以增人智,排中律为认识的初步和基本应用,辩证律为进一步的发展,两者由心的中和成为整个认识过程的两阶段,是一而二的,今天量子学发现光可以看做波,亦可以看做粒(光子),在科学的排中律上,波是波,粒是粒,两者之间不能有波亦有粒的,可是量子现象说明,光有波粒二象,在初步认识日常使用的人智中,波粒并存的现象可以忽视。科学家以为波粒不能共存,为经典物理的范畴,波粒共存为量子现象,只有心在中和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协调这个矛盾而互为利用以增进人智,这样便把儒家既不唯心亦不唯物执两用中协调主观客观以得智的立场给与以新的认识价值而与大乘佛家龙树们中观说宋儒见闻之智和德性之智的一体后先辉映了。

   第二,人心的中和作用,协调了因果律的部份分割性和分析派,人是人,自然是自然,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以求真知的困难,而给与人心融汇创新功能以更大的作用,因果律是近代科学的基础,可是董仲舒们早就置疑,如果A同B绝对无关,独自一体,A怎能生B?量子学虽则没有把因果律完全推翻,但认为因果律有其局限性,只在某种条件下才有效的。人们为了对一个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必需把这个事物和其他事物隔离,集中精力去研讨孤立的部分,割的愈小愈能知其究竟,可是今天量子学发现一个事物的整体现象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把事物的每一部分弄清楚,并不能全然知道这个事物,量子学的进展发现微观现象中愈细微愈简单愈和其他事物相同,反而是宏观现象复杂万千,生物、生理和心理学家惊异发现构成生命的粒子反而没有生命可言,夸克没有生命的,宏观现象在微观现象可以忽视的情况下仍然有效,电脑计算摸拟比人心活动要快速,可是人心还是电脑的主人翁,所以对事物有真知不仅要从全体去着手而且人心有不可思议的创造力更为重要,科学并不万能,人和自然息息相关,既不能征服自然,而自然对人并不是仇雠,人类最大的敌人反而是人类自身,以人的关系为研究预测的对象如《易经》并不过时的。

  第三,心的中和作用是万理归于一理,天地与我同根的,认识的本质是人的物质,认识过程由来知得未知,再由已知发未知,由分析到综合,再由综合去分析和从具体得抽象,再由抽象复验具体,步步深入扩展,层出不穷既济而济的,这个心的协调创新功能,有生以后,运用不穷,不随老病而丧失,不因人之黄白黑而不同,人与人的通同由抽象概念起作用,化静态为动态以认识世界,这个心的中和功能为生命本质,今天科学发现人心既非上帝所造,亦非佛说,心在身外,而是与自然同根的,用发明使用电力以福惠人生的安培(Ampere)的话说,人心之能认识世界者是天人合一之故。天人合一为《易经》的原理,兼三才而两之,无用多说,惟其如此,阴阳辩证的一元说,是说人心的天人合一,不是说唯一无二,那样就不只排中而且排他,违反阴阳双重性了。

   (5)结论

  今天人类的知识已跃入所谓信息世纪,对自然界的了解,极广泛而尽精微,传播之速、利用之能,绝非前人所可梦及,但对人事了解不仅相形落后而于处世之道有恶化的趋向,甚至自然知识亦各立门户,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部分真理大忽视了天地之大德曰生和自然现象复杂万千中有通同之处的昭示,人人喜欢用微波炉,如果自然界没有微波,人能创造吗?在这些地步上,《易经》之着重人事,富科学性之处如果系统化现代化后,或许能弥补这些缺陷。阴阳辩证一元论的用意,是以现代术语,从科学的立场上寻求统一的哲学原则,提供系统化的结晶品,以便有心人的参考。辩证一词,黑格尔大有发扬,他授中国思想史有年,虽不自认受《易经》启示,但明眼人一望而知,黑氏正、反、合公式最后归趋绝对理念,再不正反,已难成立,其对中国文化绝望更不必说了。惟其如此,阴阳辩证一元论的《易经》哲理,不仅修正黑氏公式而且大有贯通中西的潜能,这几只粗枝大叶于个别卦系和辩证关系无大致意,仅抛砖引玉而已。 作者:窦宗仪    美国亚特兰大大学教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