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乾卦:知進退而自強不息方為乾卦精神(鍾葵)

周易乾卦:知進退而自強不息方為乾卦精神(鍾葵)

 


 

龍資料圖片
 

陶淵明畫像資料圖片
 

宋 劉松年 《秋窗讀易圖》

  周易系列之乾卦

  《周易》的第一卦是乾卦。現在很多人只知道乾卦所代表的精神是“自強不息”,而不知道“自強不息”是建立在了解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乾道即天道,天之道是日月循環,四季更迭,周而復始。人的行為準則也應順應環境,該進則進,該退則退。不管是“潛龍”還是“飛龍”,均不失自強之道。


  乾卦與《周易》命名密切相關

  《周易》是一本“能彌綸天地之道”的經天緯地之書,要讀懂這本書,首先要從乾卦入手。因為乾卦不僅是第一卦,還與《周易》這本書的命名和含義有直接的關係。

  有人說,《周易》的命名與朝代有關,流傳至今的《周易》是周文王被禁羑里時定下藍本,后經周公、孔子補充而成,所以稱為《周易》。這種觀點似乎有一定道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中國古代原有“三易”,即《連山》、《歸藏》、《周易》,“三易”之名,皆與首卦的含義有關,《連山》以艮卦為首,艮為山,艮的卦象為兩山相連,故以“連山”二字命名;《歸藏》以坤卦為首,坤為地,萬物皆歸藏於地,故以“歸藏”二字命名;《周易》也一樣,因首卦為乾,乾為天,而天之德莫大於有四時之變,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所以名為《周易》。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即代表春夏秋冬的循環。

  乾卦的自強不息不是一味好強

  乾卦有整體的卦義,有每一爻的含義。對其卦義,現代人最熟悉的是“自強不息”,這四個字出自“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象傳”是以卦、爻之象解釋卦辭或爻辭,前者稱“大象”,後者稱“小象”。因整體卦象(六爻卦)由上下兩卦(三爻卦)組成,故“大象”通常是以組合象來進行解釋。乾卦上卦是乾,下卦也是乾,乾為天,但天只有一個,兩個乾卦組合在一起,不能理解成天有二日,只能理解成天體運行有反覆性,即日復一日,從不休止。《象傳》把這種大現象解釋成“天行健”,並奉勸“君子”應當效法天的運行,自強不息,不斷進取。值得注意的是,“自強不息”不等於一味好強,“自強”是建立在順從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天有春夏秋冬,人生也有不同的階段,或起或落,或得意或失意。《周易》所述“自強不息”的真正含義,是強調人要根據不同的處境及時調整心態和行為,該進則進,該退則退。

  對乾卦“卦辭”作出解釋的,不僅有“象傳”,還有“彖傳”和“文言”。這些篇章文辭優美,意義深刻,值得反覆玩味。“彖傳”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從“大哉乾元”到“乃統天”,是對“元”的解釋。“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兩句解釋“亨”。“大明始終”以下至“保合太和”,解釋“利”和“貞”。

  乾卦的“卦辭”和“彖傳”,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不少皇帝以太和、大明、貞觀、貞元、乾明、乾元、乾德、乾統、乾亨、乾隆等為年號。元朝的國號“大元”就是直接取自“大哉乾元”,明朝的國號“大明”也極有可能出自“大明終始”。北京故宮有太和殿、保和殿等,均出自《周易》乾卦的“彖辭”。

  《周易》以天道推人事指導人趨吉避凶

  “文言傳”則從道德角度解釋“元亨利貞”。“文言傳”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有些學者認為,這段解釋與“卦辭”的原義不符,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不然,《周易》的行文非常嚴謹,不管闡述天道還是人道,都以易象為依據,幾乎無一字無出處。“元”為春生之象,代表東方,五行屬木,與“仁”相對應,仁者必善,故稱元為“善之長”;“亨”為夏養之象,代表南方,五行屬火,與“禮”相對應,人與人之間以禮相待,便為“嘉會”;“利”為秋天之象,代表西方,乃萬物各得其宜之時,五行屬金,與“義”相對應,故稱“利物,足以和義”;“貞”為冬天北方之象,為萬物收藏之時,屬水,與“智”相對應,智者能幹事,故稱“貞固,足以幹事”。這段解釋,依易象從天道推衍到人道,充分體現了《周易》“天人合一”的理念。

  先哲對乾卦“卦辭”的深入闡釋,使我們懂得要“自強不息”,要知道如何“體仁”,如何“嘉會”,如何“利物”,如何“貞固”。但這只是乾卦精神的一部分,《周易》這本書的奇妙之處,就是既從整體方面進行闡述,又着眼於細微,顯微闡幽,彰往而察來。整體含義往往體現在“卦辭”上,對具體行為的指導,則體現在每一爻的變化和含義上。

  卦由爻組成,爻有陰爻、陽爻,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乾卦六爻皆陽,為唯一純陽之卦,故以天、日、四季為象,其六爻則以龍為象。乾卦六爻的“爻辭”從下至上為:“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另外還有“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在《周易》所有卦中,只有乾卦和坤卦,附有“用九”和“用六”的斷語。

  在“爻辭”中,“勿用”、“利見”、“厲”、“無咎”、“吉”為告誡和得失判斷語,具有實際上的指導意義。為什麼《周易》的作者會分別對每一爻給出不同的釋義和判斷?這是因為,每一爻所處的位置不同,上下的關係不同,有如人生處在不同的階段和環境,所以會有不同的結果,《周易》以天道推人事,並作預判,供人們參考,以便趨吉避凶。乾卦六爻皆陽,唯神物可比喻,古人認為龍為三棲動物,物莫神於龍,故以龍比喻乾卦六爻。

  “群龍無首”是吉利之象

  對乾卦六爻的“爻辭”及“用九”之辭,“象傳”從易象方面作出解釋,“文言傳”以“子曰”(即“孔子說”)的形式作出解釋。對“潛龍,勿用”,“象傳”的解釋是“陽在下也”,即陽氣尚潛伏在地下。孔子說,這個時候,還沒機會出世施展才華,應隱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不求名利,“遁世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後世的“潛龍”,最著名的是諸葛亮和陶潛明。

  何謂“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傳”的解釋是“德施普也”,即言陽和之德,普及地上萬物。孔子說,這個時候,應表現君子純正而中庸的德行,踐行“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防止邪念,對世人有貢獻而不自誇,以德服人。對於“九三”和“九四”的“爻辭,“象傳”的解釋是“反覆道也”和“進無咎也”。這兩爻象徵龍上不至天,下不到地,處境尷尬。孔子認為,這個時候,“君子”應進德修業,終日乾乾,保持警惕,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並審時度勢,把握機遇。“九五”居全卦尊位,有雲從龍,風從虎之象,也是“君子”大有作為之時。“上九”為最上一爻,陽氣已到極端,此時如不知退,必然導致“亢龍有悔”。“象傳”的解釋是:“盈不可久也。”孔子將這種狀況比喻成“三無”:“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此見解極為深刻,在歷史上屢屢得到驗證。


  乾卦的“用九”,頗為費解。在我們的習慣思維中,“群龍無首”是形容團隊沒有領導,無法統一行動,應為凶象,但《周易》反而斷之為吉。“象傳”認為,這表明“天德不可以為首”。“文言傳”說,“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又說,“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天則”是什麼?就是陽極反陰,陰極反陽,知道這個法則,就知道進退存亡而不失自強之道。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吉利的。

  總而言之,乾卦的特點是“其靜也專,其動也直”,代表着“天下之至健”,其德行是“恆易而知險”。解讀乾卦必須兼顧卦義和爻義,才能全面把握乾卦所代表的精神。   文/ 鍾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