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揭示的群眾觀念--地水師卦象(劉緒義)

《易經》揭示的群眾觀念--地水師卦象(劉緒義)

 


 

大多“三國”粉絲都可能記得關羽被殺前,吳國的呂范曾給他算過一卦。事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中,孫權派呂蒙攻擊關羽,關羽被困麥城,又派諸葛瑾勸降失敗,正在尋思之際,呂范卜了一卦,“乃‘地水師卦’,更有玄武臨應,主敵人遠奔。”

根據卜得的師卦,呂范斷定關羽一定會出逃,“有玄武臨應”,玄武代表北方,意即向北逃跑。果然,關羽見救兵不至,想出逃孤城,只見麥城周圍三邊皆敵,只有北方小路不見敵人,便決定向北突圍。而其實吳國伏兵早設在此路上,關公果然被擒,應了呂范的卦象。

用師之道,容民畜眾

師卦,是《易經》第七卦,其卦象為上坤下坎。下卦為坎,坎為水;上卦為坤,坤為地,像“地中有水”,這是師卦(地水師)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取法於容納江河的大地,容納民眾、畜養百姓。

地中有水,意味着土地畜養着水。古人言:地下之眾者,莫過於水;地上之眾者,莫過於人。因此,師卦之“師”,意思就是“眾”。帛書易傳《昭力》:“師也者,人之聚也。”簡而言之,師卦的卦象揭示了一個樸實的哲理:只有心裡裝有百姓,才算懂得易道之理,才有資格稱為“領導”。一個團隊的負責人,只有有了很多追隨者,才能稱得上是領導,否則,就是一個人散步,是孤家寡人。

師卦的卦辭說得很明白:“師。貞,丈人吉,無咎。”《彖辭》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易道中正,萬物皆通。上下相應,行險事順,以此率眾,人們才會服從。關羽之敗走麥城,表面上是軍事失敗,實則是其領導之敗。時人與後人都對關羽作過公允的評價。

《三國志》作者陳壽這樣總結道:“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陳壽認為關羽“剛而自矜”,正是其取敗之道,是“理數之常”。南宋陳亮則指出:“夫關羽好勇而無謀,恃氣而驕功,此其勢甚易譎也。”

時人和史學家看法一致,如吳將呂蒙批評關羽:“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蜀漢重要謀臣、被諸葛亮譽為荊楚良才的廖立直指關羽:“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蜀漢另一大臣楊戲也指責關羽“交待無禮,並致奸慝,悼惟輕慮,殞身匡國。”

不論是對吳國,還是對同僚,關羽都缺乏尊重。對待下屬則更是目中無人,傲慢無禮,高高在上,這使得自己在危難時得不到支持,屬下就更談不上效死力了。如關羽對待既肩負重要戰略據點的防守,承擔著外軍物資的補給的江陵守將糜芳、公安守將傅仕仁,辦差不利,關羽只知一味的斥責和威脅,加大了上下之間的心理距離。如果沒有糜芳等人的叛變,關羽完全可以驅呂蒙於境外。如果劉封肯發兵相助,也不至於出逃被擒。上下不同欲,為最終的失敗埋下了禍根。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典型的脫離群眾。

史載臨武君與荀子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趙王問用兵之要,臨武君回答:“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后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求也。”荀子則說:“不然。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用兵之要在於善於附民,正是《易經》師卦揭示的大智慧,足為後世之警。一言以蔽之,容民畜眾,才能有“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的境界。

群眾路線的六條鐵律

師卦實質上是闡述團隊的意義,也就是如何走群眾路線,積聚力量。一個想要成就大事的人,首要的便需要一支隊伍。那麼,作為孤家寡人,如何組建並且帶好這支隊伍,是他憂慮的頭等大事。這就是《雜卦傳》中所說的“比樂師憂”。

師卦所憂的正是如何走好群眾路線,它提出了六條鐵律。

第一條,師出以律:挺紀在前

師卦初爻的爻辭是“師出以律,否臧凶。”軍隊出征需要紀律,組建團隊正同樣需要紀律。《孟子》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聚合眾人,將來自五湖四海,懷抱着不同目的、理想和功利的人走到一起,如果沒有統一的規矩、制度,這些人就只能算是一群烏合之眾,不能稱之為團隊。此之謂“律其紀齊人心”,人心不齊、心志各異,一定隱伏着否藏,凶之見矣。因此“師出以律”就是要挺紀在前,首先就得製法度、明號令,建立一個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規矩或制度。只有規矩、制度才能壹行其紀、萬目皆起,壹行其綱、萬目皆張。規矩來自於群眾,大家共同制定,共同遵守,這才叫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規矩對事不對人,才是肅風正紀、公平公正的保障。統一的規矩可以讓人心順人和。

第二條,在師中吉:深入群眾

師卦第二爻爻辭:“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主帥身在軍中,吉利,沒有災禍,君王多次下令嘉獎、委以重任。

“在師中吉”,存在於師、生存於師、依賴於師。就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團結群眾。所以中正吉祥,沒有災咎,“承天寵也”,要把群眾看做是自己的生命所系、力量所依。個人的力量太渺小了,只有依靠群體力量的維護才能戰勝一切和捍衛一切,故王多次賜命,“懷萬邦也”。

因此,做領導者一定要深入到群眾中去,謙虛謹慎,態度平和。把自己看做是集體中的一分子,相信群眾,情系群眾,虛心聽取群眾意見,關心群眾的生活,得到群眾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敬重。這樣,才會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和帶頭人,為後來的事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條,師或輿屍:護民之利

師卦第三爻爻辭:“六三:師或輿屍,凶。”

“輿屍”,過去的解易者都是將其解釋為“用車載屍”。此說貌似說得通,其實不然。打仗總有犧牲,載屍而還是正常不過的事,死幾個人不一定就代表失敗,怎麼可能一概判斷為“凶”呢?

其實,屍,神像也。象卧之形。屍體的屍字,繁體字寫作“屍”。而“屍”多用於祭祀時擺放的假人,所謂“祭祀之屍本象神而陳之”。在商周時也代表奴隸中的一個等級,泛指地位低微的人。輿,既有“車”之義,還有“多”的意思。《廣雅》釋“輿,多也”。輿屍,應當理解為“尸位素餐”的意思,即空佔著職位而不做事。

古人說,眾則必有主之者。人多了一定要有一個主事的人。這個主事的人就叫做“師”,“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也即“教師”、“導師”。古代亦有“太師”、“少師”等官職。好的領導往往就是一個好的導師。為官不為,凶。

因此,一個群體,其領導絕不能為官不為、尸位素餐。要想讓群眾服從,就要有群眾利益至上的觀念,為群眾利益保駕護航,以此凝聚人心。

第四條,左次無咎:不失常道

師卦第四爻爻辭:“六四:師左次,無咎。”

老子云:君子居則貴左,用兵者貴右。左右,在古人那裡分別寓意着不同含義,左為柔、右為剛;左為靜、右為生;左為生、右為死。又說: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而兵者,凶事也。如果師卦是講軍事,那麼,無疑應當尚右。所謂修道之君子,以柔靜自處,仁心好生,故居左。用兵動以剛強,志在殺敵至死,故居右。是左次,出師尚右。而此處明明說“左次無咎”,足見師卦本義,是故其《象辭》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走群眾路線,就是要修道明教,仁民愛眾,率領大家走一條寬庄祥和的發展之路(尚左),這才叫不失常道,故而無咎。

第五條,能以正眾:以身率眾

師卦第五爻爻辭:“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凶。”

古人云“田獵以講武”。講武即操練,走群眾路線,要注重訓練群眾,提升群眾捍衛團體利益、抵禦敵對勢力的能力,古人操練軍士的方法之一就是田獵。田有所擒,利當執言。訓練有收穫有成果,利於發號施令。如果統帥號令即出,而眾人尸位素餐、無動於衷,執行不力,必有大凶。因此,訓練時,行令無有其過,施罰無有其私,則民心民志無咎矣。為君長為領導者當能以正眾,表率於師,身體力行,以求中正。孫子說:“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師卦《彖辭》說:師就是眾合之體,貞就是守正之道。能夠把眾人凝聚起來而又能行守正之道則可王天下矣。團結起來、武裝起來、上行下效,上以服下,才能形成一個剛強有力的整體而能應變一切。

第六條,小人勿用:正功去邪

師卦第六爻爻辭:“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正如關羽不聽人言,用人失當,導致荊州頓失一樣,一個隊伍要確保無憂,必須正功去邪。《象傳》說,“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走群眾路線,當講求正功行罰,國有國體,家有家體,才能阻止那些唯利是圖只求私利的小人行徑,免除小人之禍。領導者應當明白,用人事關團隊,用人不是用好某個人,而是用好整個團隊,要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發揮各自的能力。孫子曰:治眾如治寡。要把群眾看做是一個人,才能使群眾凝聚成一個人。所謂一人一心,不如十人一心。

師卦六律,正是現代群眾路線智慧之源。◎劉緒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