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蒙卦:如何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陳婭妮)
《周易》“蒙”卦是我國啟蒙教育思想的發端,《序卦》有言:“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蒙”就是萬物的初生混沌狀態,在人而言就是童蒙的狀態。蒙卦雖然命名為“蒙”,但實際上闡述的卻是“發矇”的思想,蘊含了啟蒙教育的基本觀點。
《周易》“蒙”卦(資料圖 圖源網絡)
蒙卦的彖辭為:“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卦上卦為艮,下卦為坎,而“山”代表艮,“險”代表坎,“止”又是艮之衍生。則從卦象來看,在山下有危險,有危險就停下來,人處在一個進退兩難的狀態,這正可以用來比喻“童蒙”混沌無知、略顯失措的狀態。
蒙卦的卦辭曰:“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從卦象來看還是進退兩難的狀態,怎麼就亨通了呢?這便是針對蒙卦“發矇”——即啟蒙的意義來說的了。倘若能夠正確地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孩子今後的成長定會非常順利。那麼所謂正確的啟蒙又該如何進行呢?就讓我們在蒙卦中探求一番。
一、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蒙卦的卦辭蘊含了啟髮式學習的教育理念。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就是說,並非“我”(也就是啟蒙的師長)去強迫童蒙者學習,而是童蒙者主動來請教師長。這既包含着用興趣激發孩子學習的方法,也堅持着尊師重道的美德。在啟蒙教育中,我們應該鼓勵孩童主動發問,藉助小孩與生俱來的強大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如果只是生硬植入式的填鴨教學,必將導致孩子產生抵觸情緒。
“初噬告,再三瀆,瀆則不告。”這一句是在講,面對孩童的第一次發問,啟蒙的師長得耐心相告,可如果第二次、第三次孩童還一直在同一個問題上原地踏步,不斷向老師發問的話,就是對師長的不尊重。如果師長一而再、再而三地為學生解答同一個問題,學生甚至可能會逐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產生思維上的依賴。在這種情況下,師長的“不解答”不反而是教育的智慧么?
蒙卦初六爻(資料圖 圖源網絡)
啟發性的教學方式,在孔子教育弟子的實踐中多有表現。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種“舉一反三”的教育方法,就是引導弟子不要依賴師長,要在複雜的觀點與紛繁的現象中獨立形成自己明確的看法。《論語·八佾篇》中有記載這樣一則故事,子夏問孔子:“《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就是先有素色底子然後畫花”。子夏進一步問道:“禮也在之後嗎?”孔子對這個問題非常滿意,開心地說:“啟發我的正是子夏啊!今後可以與你討論《詩經》了。”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弟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視。子夏從老師對一個詩句疑問的解答,進一步獨立思考,引申出禮樂在仁義之後的見解,得到了孔子“共論《詩經》”的高度肯定。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也曾說過:“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隻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強調學生應該自求、自省、自得。我們去看《論語》、《朱子語類》都可以發現,這些問答性的著作里,老師都是鼓勵弟子進行自我思考,形成了觀點,才向老師尋求更深的啟發。
二、長養孩子善良的品德
蒙卦的卦爻辭中還蘊含著其他的教育思想。如“蒙以養正”,就是啟蒙者要給童蒙者以正確的教育引導,這裡的啟蒙不僅是知識性的,更是品德上的。童蒙之時正處於混沌未開的狀態,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啟蒙者要長養、發展這種善良正直的德行,使人長久地保持着那顆赤子之心。
三、有教無類,廣泛施教
蒙卦中還有“包蒙”的原則,倡導一種廣泛施教的理念,如有童蒙者前來請教,無論遠近都不拒絕。孔門弟子三千,大家來自齊魯晉宋,出身也不盡相同,既有南宮敬叔、司馬牛等有貴族背景的子弟,也有顏回、子路這些來自平民家庭的學生。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有權接受教育,而孔子卻首開私學,將不同國度、不同階層的學生一併收至門下,這種“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正是踐行了“包蒙”的原則,也因此成就了孔子這位“至聖先師”。
周易蒙卦中的這些教育智慧在千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值得細細品味,悟其一二或許能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有所幫助。文/陳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