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鑲寶帽頂(明梁庄王墓出土)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五行相生關係圖
中國古人是如何起名的?
明代人名中,最有特色的是帝王世系人名。明代帝王世系取名規則由太祖朱元璋欽定,他不僅給後代子孫定字輩,還規定要用“五行相生法”取名。這一舉措對明清兩代人取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開國皇帝為子孫取名
暗含江山延續之意
中國歷史上每個開國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就是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千秋萬代延續下去,所以在給後代取名號時往往有意無意地打上了這個夢想的烙印。
秦始皇的做法直接而簡單:他自稱為“始皇帝”,子孫後代繼位則稱為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之無窮。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做法則複雜得多,他一方面仿效宋太祖趙匡胤給子孫後代定字輩,規定姓名格式為:姓+字輩+名,還規定取名用字必須用“五行偏旁者”,即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字,而且要以火、土、金、水、木為順序,即以五行循環相生為順序,這個順序是從朱元璋的孫子輩開始的,因朱元璋的兒子都以“木”字旁的字為名,如朱標、朱棣等,所以他在定字輩和取名規則時從第三代開始。這種取名方式在中國姓名文化史上可謂別具一格,對後世中國人取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避免重名建禮法秩序
朱元璋定下複雜取名規矩
為什麼朱元璋給子孫後代取名定下如此複雜的規矩?其動因和目的是什麼?從歷史背景和家庭背景來看,朱元璋這種“正名”行為首先是一種文化上的回歸,強調自己是漢文化的繼承者;其次是重建家族禮法秩序,使子孫後代辨親疏、別昭穆,並用五行循環相生來寄託生生不息、綿延不斷的願望。此外他用這種命名法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使子孫後代能夠避免重名。
元代統治者排斥漢文化,不讓普通老百姓取正式的名字,只能按排行和父母年齡合計為名,朱元璋的家族就深受其害。朱元璋曾親自撰寫自己的家族史,名為《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記》,其中記載了朱元璋祖宗五代的名字。朱元璋的五世祖名叫朱仲八,生三子,第三子名百六,為朱元璋高祖。朱百六有兩子,長子名四五,次子名四九,四九即為朱元璋曾祖父。朱元璋的祖父名叫朱初一,是朱四九的長子,朱初一有兩個兒子,大的叫朱五一,小的叫朱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親。朱五一、朱五四各生四子:朱五一之子名字依次為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之子名字依次為重四、重六、重七、重八,重八就是朱元璋的原名。
朱元璋的父親名五四,可知是其父母年齡合計五十四歲出生的,朱元璋原名重八,是按排行取名。家族裡好幾代人都沒有正式的名字,對朱元璋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恥辱。所以當他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並有了一些地位后,便改名為朱元璋,字國瑞。對“朱元璋”這個名字的含義,史書沒有作解釋,現在有些人認為,“朱”與“誅”諧音,“朱元”暗含“誅元”之意,“璋”是一種尖銳的玉器,名字的整體含義就是用利器滅掉元朝。這種解釋對“璋”字的理解有誤,“璋”即玉璋,是盛行於商周時期的玉器,據《周禮·考工記》,當時有大璋、中璋、邊璋、牙璋等,其用途為:“天子以巡守,以起軍旅,以治兵守”。可見玉璋是軍權的象徵,明太祖以“朱元璋”為名,準確的含義應該是用武力推翻元朝。當然,這是不是他的取名本意,他沒說過,誰也不知道,我們現在只能“望文生義”了。
五行觀念源於上古
歷代皆有人以此入名
朱元璋有二十多個兒子,他給兒子們擬定了不同的字輩,每房各有二十字。如太子朱標一房的字輩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因太子朱標早亡,朱元璋立嫡孫朱允炆為繼承人,朱允炆繼位后,發生“靖難之役”,皇帝寶座被四叔燕王朱棣奪走了,燕王家族變身為帝系。朱元璋給燕王一房所定的字輩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故《明史》中所記載的明代皇帝,從仁宗朱高熾開始均屬燕王(明成祖)世系,如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憲宗朱見深等。
五行關係有相生,也有相剋。相生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關係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和相剋都是循環的,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構成陰陽五行學說。古人認為,萬事萬物皆有五行,五行的相生和相剋是推動世界向前發展的動力,朝代的更迭是五行相剋,稱為“五德相勝”。如宋代是木德,元滅宋,故元為金德,明滅元,故明為火德,清滅明,故為水德。五行相生關係可以比喻為父子倫理關係,如《春秋繁露》中所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父子也。”即可視木為父,火為子,火為父,土為子,其他類推。因此在理論上,完全可以利用五行相生原理給子孫後代取名,在這方面,朱元璋起到了承前啟開的作用。
五行觀念源於上古時期,成熟於春秋戰國,盛行於兩漢以後。以五行字入名,歷代皆有。如南齊高祖蕭道成十二子中,有四子名為蕭映、蕭晃、蕭曄、蕭暠,名字中均有代表太陽和火的“日”字。其餘八子之名均有“金”字旁,如蕭鏘、蕭鑠、蕭銳等。用“五行相生法”給子孫命名,在唐代已出現,唐初曾任廣州都督的畢構,其弟名為畢栩,兄弟倆之名皆有“木”字旁,畢構之子名為畢炕,父子之名構成木生火的關係,畢炕之子名為畢坰和畢增,又構成火生土的關係。
宋代朱熹秦檜家族也採用五行取名
在宋代,已有不少家族採用這種命名法給子孫取名,其中最有名的是秦檜和朱熹家族。秦檜之父名秦敏學,從秦檜這一代開始,同輩人採用“木”字旁的五行字,下一代人命名用“火”字旁字,第三代人命名用“土”字旁字,第四代人命名用“金”字旁字。秦檜的兄弟名為秦彬、秦梓、秦棣,秦檜的養子(本姓王,為秦檜妻兄王喚之子)名為秦熺,秦熺之子名為秦塤、秦堪、秦坦,秦塤之子名為秦鉅。四代人名構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關係。
朱熹(“熹”字在古代為“火”字旁)之父名為朱松,朱熹之子名為朱墅、朱埜、朱在,朱熹的孫子名為朱鑒,曾孫名為朱浚,朱浚之子名為朱林,朱林之子名為朱炣,朱炣之子名為朱塈。朱氏一門數代,從朱鬆開始,命名取字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的循環,一代又一代地延續着祖宗的血脈。
以上所舉例子,都是單名,朱元璋給子孫後代取名的獨特之處,是規定從第三代起只能取二字名,人名中上一字代表輩分,下一字為五行字,以火、土、金、水、木為順序,循環往複、有條不紊。這種取名方法,既吸收了宋太祖的字輩取名法,又吸收了唐代畢構家族、宋代的朱熹家族等的五行相生取名法,使子孫後代的名字輩分分明,親疏明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秩序井然。如一看明神宗朱翊鈞之名,便知他是燕王朱棣的第八代傳人,為燕王房“翊”字輩,名字的五行屬金。再看明代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之名,便知他屬燕王房“由”字輩,名字的五行屬木。朱元璋所定輩分字,均寓意深刻、美好、吉祥,五行字只規定偏旁和順序,讓子孫自己挑選,又給後代留下了一些取名空間。這種取名方式雖然難免呆板,欠缺足夠的靈活性,但明清時期的大家族都樂於採用。 文/ 鍾葵